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8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 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纵行剖开肠管20~24 cm, 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 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60个月 (平均30个月).结果肠袋最大储尿容量400~650 ml(平均515.6 ml),基础压力 8~23 cm H2O(平均16.5 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充盈压力12~33 cm H2O(21.3 cm H2O).在充盈过程中肠袋的顺应性良好.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 易于掌握. 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应用自体骨-髌韧带-骨界面螺钉固定法和四股半腱肌腱(Q-ST)钮扣钢板固定法重建ACL后2~4年的中期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方法移植物和固定方式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自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104例有详细临床资料的单侧膝关节单纯ACL损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5例应用自体骨-髌韧带-骨移植物和Kurosaka界面螺钉固定(PT组);49例应用Q-ST
目的 探讨回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结果25例中获随访22例,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9.5个月.患者一般于术后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日间排尿可控率91%,1年夜间尿失禁26%.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386±75)ml(290~550 ml)、最大尿流率(12.5±2.2)ml/s、剩余尿量(26±
目的 明确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四组:第1组和第2组为造模组,第3组和第4组为对照组.用0.25 mlTNBS乙醇溶液(TNBS浓度25 mg/ml,乙醇浓度50%)灌肠,诱导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造模组大鼠于造模前3 h开始,分别给予塞来昔布(1.25 mg/kg,第1组)
目的 对比体外培养的人胎肝细胞与L-02肝细胞形态学及增殖分化特征的异同,初步评价其用于移植的可行性,探讨介入性肝细胞移植术的理想供体来源.方法分离培养14~24周的引产胎儿肝细胞,放射免疫法测定上清液中甲胎蛋白(AFP)与白蛋白(ALB)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同法检测传代培养L-02肝细胞的蛋白表达.结果人胎肝细胞分离活率达95%,在体外存活最长达3周,可同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48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对38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CMV UL148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38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有17株PCR扩增阳性,与HCMV Toledo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17株临床分离株ULl48开放阅读框架(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