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文本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的起点,又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最好蓝本。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从积累写作语言,提高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创造等方面来进行写作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本资源积累语言提高技巧进行创造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是要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讲读文本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而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解决。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皆美的文章,阅读教学有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但为写作提供借鉴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认识到,文本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的起点,又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最好蓝本。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走进文本,积累写作语言
不少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但是在具体去说的时候却陷入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语言、词汇积累得太少,表达能力跟不上去。如果没有语言、词汇的积累,再好的素材也只能像埋在沙子里金子,折射不出太阳的光芒。郭沫若也曾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讲的也是要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语言表达才有基础的道理。因为缺少积累,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是腹中空空,言无珠玑。写作时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仍然是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无议可发,而难以成篇。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做到胸有成竹、信手拈来。
教材所选的文章总体上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之作,多出自名家之手,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载体。精彩的语句、语段一定要指导学生背一背,把语言印记脑海里,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如:朱自清的《春》是散文名篇,文中有不少凝练形象的字词,句式也富于变化,极有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文中叠词叠句的运用,“欣欣然”“轻悄悄”“软绵绵”“嫩嫩”“绿绿”“抖擞抖擞”“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等,读来就会感到一种轻快、活泼的韵律,大大增强了这篇散文的音乐美。像这样优美的散文就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以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
“厚积”才能“薄发”。经过阅读背诵,不断积累,那些早已烂熟于胸的词汇就会在学生写作时呼之欲出。这样,前人的知识吸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会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研读文本,借鉴写作技巧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吕叔湘先生说:“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语文课文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在各方面都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果把这些文章学熟学透,既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又学习它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就会对写好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字词的仿用是借鉴:或名词动用,或贬词褒用,或大词小用。语句的仿写是借鉴:或整句仿写,或特殊句式仿写,或有关修辞格仿写。语段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总分,或分总;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整篇仿写也是一种借鉴:或一线贯穿,或双线并进;或先抑后扬,或托物言志;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等等。比如,我们可以仿莫泊桑《项链》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的艺术构思;仿郁达夫《故都的秋》情景结合的手法;仿《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细节描写;仿《雷雨》个性化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技巧的纯熟运用是文章增辉添色的重要保证,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文本。充分利用现有文本,就地取材,从中得到启迪,可以使作文少走些弯路甚至歧路,不失为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拓展文本,进行写作创造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留白”之处,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读者对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的见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文本可以进行再创造,如扩写(包括对某些情节的延伸),缩写(包括写梗概、内容提要),补写(把课文中未提及或故意留下的空白处加以合理想象,详细地补叙出来),写读后感,课文同题另作等等。以改写为例,又可以有下面几种:诗词改散文,或相反;古诗改现代版,或相反;戏剧改小说、散文,或相反。人称改变,叙述角度改变,叙述重心改变。句式改变,语体色彩改变。议论文中,改换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论点略作调整;要求变换角度来叙述、引用论据。对课文中某一材料,要求多方位改写,多角度开发使用,即通过改写,为不同的论点服务,形式不一而足。
如:在学习完《项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马蒂尔德在得知钻石项链是假的真相后会是怎样一个情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因为上课时大家已经分析讨论了人物形象,对文章的主题也有了深刻地体察。所以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写出的情节多种多样。学完陆游的《游山西村》后,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这样不仅能理清诗歌的线索、条理,而且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各方面的不同也會有比较深刻地的认识。学习了《荆轲刺秦王》后,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习了史铁生的《合欢树》后,要求学生把从文中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形成一篇“读后感”。
这种创造性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联想或想象,一种置换或转换,一种质疑或补充。它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每篇作文都让学生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学生就不觉写作之苦。
总之,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等精神。我们要深入探究,从文本资源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库中挖出更多的“宝贝”来。
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2003年9月
[2]王高峰、张伯忠《现代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关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
[3]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