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在春秋到汉代前期,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对它的解释逐渐脱离卜筮的限制。因为在卜筮与道德解释之间,存在着决定论与道德自由之间的冲突。在春秋时代的解释中,由把经文的描述句解释为条件句,实然问题变为应然问题,完成了向德性解释的重要转变。《易传》面临的问题核心不再是决定论的问题而是道德选择的应该的问题,并在存在论上完成了关于世界的存有和人的行为秩序之间关系的重要说明。在这种说明中,虽然仍然保留了占卜的地位,但其核心已经是在"时""位"的变化中来讨论道德实践,其面临的问题则是占卜如何融贯地解释阴阳变化和六十四卦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