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活动 凸显概念本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第83~84页“周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指出具体情境中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一周。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所有边线的长度之和。
  3.经历周长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推理的意识,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合作交流、乐于分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基于学生认识,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向李老师提了三个问题,现在我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周”字),你能用这个字组一个词吗?
  生:周长。
  师:那你能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生:周长就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封闭、一周、长度)
  师:那“封闭”是什么意思?“一周”又是什么意思?“长度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2.摸一摸,体验一周。
  师:你能摸一摸自己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
  师:谁来摸一摸这个长方形黑板表面的一周?(一生上黑板演示)
  师:你们摸的跟他一样吗?
  生:我出发的点跟他不一样,但每个地方我都摸到了。
  教师总结:无论从哪个点出发,只要沿着黑板的边线又回到这个点,我们摸的就是黑板表面的一周。
  3.描一描,内化一周。
  师:你能用笔来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一生上黑板描绘,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手指比画描绘)
  师:翻到教材第83页,用彩笔描出下列图形的一周。
  (学生动手描绘,教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展示)
  师:想象一下,如果只留下描出来的边线,留下的是什么图形?
  (教师用PPT动画呈现描绘的过程和结果,和学生一道回顾规则图形的名称,并有意呈现一个没有封口的图形)
  师: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类吗?
  生:能封口的分为一类,不能封口的分为一类。
  师:像这样,从一点出发,终点不是起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作不封闭图形,而能回到起点的图形叫封闭图形。
  师:孩子们,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再来描绘一下这些封闭图形的一周。
  师:我们怎样知道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呢?仅仅用眼睛看行吗?数学是要讲道理的。
  生:用尺子量。
  师:然后呢?
  生:还要比一比。
  师:哦,我懂你们的意思了,先要量一量,再算一算,然后再比一比。(学生齐读小组合作提示,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任务单,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助)   师:有一个小组遇到困难了,这个弯曲的边线怎么量?谁有办法解决?
  生:可以用软尺。
  师:你们都有软尺吗?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细线,有需要的可以找老师。(学生测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请两个小组分别汇报一下两个图形测量的结果。(第一小组汇报每条线段的测量结果)
  师:根据第一小组的汇报,结合任务单上的提示,你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他们测量了,但没有计算。
  生:他们没有取整厘米。
  师:这就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审题。(教师请第二小组同学汇报)
  师:根据第二小组同学的汇报,你们同意吗?
  生:还要比一比。
  师:那根据他们测量的结果,比一比谁爬的路线要长些。
  生:瓢虫。
  师:在测量这段弯曲的边线时,我们用细绳去比,然后把细绳拉直了用直尺量,我们就把曲线段转化为了直线段从而得到它的长度(教师板书:化曲为直)。在测量这段弯曲的线段时,我听到有不同的意见,差别还比较大,那究竟应该怎么测量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看她的测量方法。
  教师播放微视频,展示一个同龄伙伴正确的问题解决全过程。
  教师总结:对于曲线的长,我们先用细线围,然后用直尺量细线的长,得到曲线的长,最后再把所有的边线长度加起来就得到了图形的周长。
  四、多角度辨析,理解周长
  1.排除图形大小的干扰。
  (教师呈现课件)
  师:瓢虫知道了自己爬的路线要长一些,很不服气,它们又接着比赛爬3号、4号图形的一周,瓢虫可细心了,还测量了自己的路线。你能比较它们的周长吗?(学生讨论,有的说蚂蚁的长些,但很快学生都统一认为两者是一样长的)
  师:数学是讲道理的,认为蚂蚁爬的路线长些的同学说说你的道理。
  师: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蚂蚁爬的要长些,是什么原因导致我错误的想法呢?
  生:感觉蚂蚁爬的这块图形要大些,但经过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师:4号图形呢?还没有测量呀,怎么办?
  生:不需要测量,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中间的曲线都要经过,所以它们爬的长度是一样的。(教师让一学生上讲台对照PPT进行解释)
  师: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那你觉得计算周长是要看边线还是中间?
  生:看边线。
  师(总结):周长是图形边线长度的总和,与这个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2.弱化形状的干扰。
  (教师呈现课件)
  师:接下来,我们要挑战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的。
  师:若一根小棒的长度是1分米,那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呢?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8分米,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也都是8分米。
  师(总结):太棒了,周长是图形边线长度之和,跟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关系。
  3.增加线条的干扰。
  (教师呈现课件)
  师:这是一个长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可能是多少米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6米。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为什么是6米呢?   生: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所以下头的这条边也是2米,2米加2米等于4米,还有另外两条边没有加,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可能是4米,也不可能为2米,只能是6米。
  师:这名同学已经用到了排除法,非常棒。
  师:如果它的周长是6米,那它的宽又是多少米呢?
  生:1米。
  师:为什么是1米呢?把你的道理讲一讲。
  生:因为周长为6米,减去4米还剩2米,再除以2就是1米。
  师:如果我们把这条蓝色的宽移到长方形的中间,请问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几米呢?
  生:4米。
  生(众):6米。
  师:计算大长方形的边长,需不需要中间的这个宽,如果我再画两条有影响吗?因此计算图形的周长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图形的边线这个要素。
  4.拼组图形,强化周长。
  (教师呈现课件)
  师:①号图形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②③④⑤都是由这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这5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呢?(学生解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总结):看来,周长也并不是简单地加一加。
  师:继续观察,③④⑤号图形都是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③号、④号图形格子个数不一样,但周长一样,都是8厘米。
  生:③号、⑤号图形格子个数一样,但周长不一样,5号是10厘米。
  师(总结):是的,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周长是这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不要被这个图形的大小、形状、里面的线条、图案、拼的个数等迷惑,还要注意把它们的边线都加起来。
  (评析: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应用:计算图形的周长。但计算并非本节课的核心,计算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概念的意义和实质。周长的计算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和推理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难在学生计算受到图形形状、大小、无关线条干扰时,会凭借自己的感性和直觉来处理相关数据。教师在此环节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周长计算问题,设计了图形大小干扰、形状干扰、线条干扰以及组合图形周长等问题,以帮助学生领会周长的实质,培养了学生数学推理的意识以及理性思考的习惯,为后面计算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接生活应用,体验周长的价值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教师课件展示美化黑板、量腰围或头围等情境)
  师:美化黑板,要给黑板贴上花边,要先计算黑板的周长才知道要买多长的花边。买裤子,要知道腰围,要先测量腰的周长。做衣服、裤子、帽子等要测量胸围、腰围、臀围、头围……
  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四围。
  师:课后,大家都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周长的知识。
  (评析:用周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六、总结:回顾、思考——引出新的问题
  师:关于周长,你知道了什么?请大家看书勾画。关于周长,你又有什么新的思考?让我们带着思考,在生活中继续探究与周长有关的问题。
  (评析:回归教材,既理性总结,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总评】
  总的来看,本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小学数学概念课,其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周长概念,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体验周长的意义,在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有效地突出了周长概念的实质。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一周在哪里”“一周有多长”“周长有什么用”三个问题展开。在“一周在哪里”这个部分,教师分别围绕实物表面的一周(如树叶、数学课本、黑板等)和封闭图形的一周(又分为规则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如描绘树叶边缘留下的图形,瓢虫和蚂蚁爬行比赛线路图形,组合图形:一个正方形拼成的不同组合图形等)设计了辨一辨、摸一摸、描一描、指一指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一周、感知一周、体验一周,这些活动为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积累了丰富的表征和心理意义,为周长概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围绕“一周有多长”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大空间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操作、探索中,非常自然地获得周长概念,顺利地解决了周长是什么这一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周长实质的理解,教师通过图形的变式,设计了图形大小干扰、图形形状干扰、图形中线条干扰以及组合图形周长等问题,学生在辨析、推理、计算中有效地把握了周长就是封闭图形或闭合曲线一周所有边线长度的和这一实质,明白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形状、颜色没有关系,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周长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在“周长有什么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美化黑板边缘购买彩带、做衣服要量胸围、做裤子要量腰围臀围等展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周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周长概念的意义和关键属性,有效地突出概念的实质。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数信学院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14004)
其他文献
书橱里,放着一摞书报杂志和一叠白纸。每天都有人来翻弄书报杂志,而没有人去理会白纸。于是,一天它们都闲着的时候,在它们之间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对话。   “我多么招人喜爱!每天都有人来抚摸我几遍。”一本书骄傲地说,并翹了翘它的扉页,指着白纸,“谁也不去齿它!”   “是呀,你们看我的封面都起了好多褶纹,边也被摸黑了,可我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我更惹人喜爱!”一本杂志自豪地说着,接着得意地问白纸,“你说
折紙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可以让人放松愉快的事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朵百合花折纸的折法,十分简单,即使你以前不怎么玩手工折纸,也可以按照小编为你提供的手工折纸图解教程,一步步的折出来。   材料:彩纸、剪刀、双面胶。   步骤:如图所示。
【摘要】基于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视角看儿童入学准备,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变革。在深度上,应当侧重儿童能力的提升,重视发展儿童健全的人格,认识到入学准备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注重儿童的过程体验。在广度上,应当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重视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未来应当寻求学制上的贯通与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衔接,引导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儿童的入学准备,变革教学观念和评价方式,以生命全程发展观启迪民众。  【关键词】儿童入
【摘要】本研究以上海市574名3~6岁幼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效能感现状。结果表明,近一半父母的教养效能感处于中低水平,在安全维度上效能感最高,在规范维度上效能感最低。教养效能感在父母学历、父母性别和幼儿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学历越高,教养效能感越高;母亲教养效能感显著高于父亲;父母教养效能感随幼儿年龄增长而降低。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3~6岁幼儿;父母教养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简单排列组合”。  【教材解读】  “简单排列组合”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目的是向学生初步渗透排列组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序寻求答案的体验,但专题学习则是第一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确感知有序思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数学思想,能初步利用这一数学方法去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同
【摘要】本研究以大班辩论活动“大人好还是小孩好”为例,对当下幼儿园辩论活动存在的拘泥于辩论活动的形式、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忽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缺乏课程生成意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者还结合学前儿童辩论学习的核心经验,从辩题的选择、教师在辩论活动中的作用、辩论的流程与规则和辩论与生活四个角度,对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辩论活动;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摘要】为了解一定地域内家长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满意度,以来自淮北市4个区(县)的516名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家长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期待相比,现阶段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环境建设、收费、师资队伍、保育质量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提升家长的满意度,建议政府提升补助标准、建设动态信息公示平台、创新师资培训模式,以帮助幼儿园回归幼教本质、构建新型家园合作关系。  【
一、宗旨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學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杂志社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21年6月15日  评选揭晓时间:2021年8月30日前  五、活动组织  1.
【摘要】了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及其对问题关注程度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心理调适,对实习保持合理的期待。研究发现,学生对四类问题的关注并不是从无到有、渐次出现的,而是同时加以关注,且一直保持较高关注度的。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同样的关注程度可能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生问题关注程度变化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相对而言,学生对
引领自主探索,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26~27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