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论纲:一个权利观念史的文化解释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访的本源和实质是一个权利问题,但其权利概念及其主张,却不能置于个人权利和公民权范畴上来理解.从权利观念史的角度看,信访不仅以历史文化传统为价值基础,也以现代政党国家体制为制度条件.信访的文化解释则试图从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连贯性上把制度(结构)与文化(价值)关联起来,关注信访制度或信访过程后面的权利观念的根据和意义,一方面要证明信访所揭示的传统权利观念是一种并不一定会随着传统国家的现代转型而解体的关于人类行为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辨识信访制度或信访过程后面的权利观念的历史文化特性、理论基础和现代制度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早期教育有过"巫教""教治"两种形态,其中"教治"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以上古时期的仪式之教为基础,延伸而至西周,成为西周教育活动的主体.其特点是:作为辅政手段,在官方发起的各种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施教,以直接规训身体行为为主要目标,通过建构统一的社会秩序而达到教育目的.与其互为镜像的是重视"修德"和"美风俗"之效果的"教化"概念.周代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以技术为中心,其二以行为方式为中心,其三以道德为中心.与这一历史过程相对应,"教化"概念成长于"教治"时代而流行在春秋以后.考察"教治"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问题凸显.国内学术界在借鉴西方空间正义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展开了大量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理论探讨、空间正义现实批判以及空间正义路径探索等方面.但在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语境下,这些成果在理论深度挖掘、本土话语构建及问题系统解决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面向未来,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议题应该从三方面更新:一是深化城市治理现代化语境中的空间正义理念阐释,二是建构城市治理现代化语境中空间正义的本土话语,三是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空间正义实现路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