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闪电”危机与英国核战略的转向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中闪电”危机不仅是英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英国核战略转变的分水岭。之后,英国核战略由独立核威慑转向了依赖美国;战略核力量构成由“空基”为主转向了“海基”为主;核保护义务由一国转向了北约盟国。英美核关系也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关键词]“空中闪电”危机,英国,核战略,英美核关系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2-0049-0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关系史上,有两件事影响巨大:第一件事情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the Suez Crisis)。在这场危机中,业已建立的被英国政治家视为英国外交基础的英美“特殊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出现破裂,几近荡然无存。第二件事情就是1962年的“空中闪电”危机(theSkybolt Crisis)。它不仅又一次重创了尚未从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的英美关系,而且对这以后英国核战略的转向和英美核关系的调整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史学界对前一事件研究较多,而对后一事件多语焉不详,没有专文和专著来考察。本文拟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新的资料,着重考察“空中闪电”危机的原委及其对英国核战略和英美核关系的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求独立核威慑之翼:
  从“蓝光”到“空中闪电”的抉择
  
  1952年成功试爆原子弹后,英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五年之后的1957年,英国又在太平洋圣诞岛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真正掌握热核技术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只说明英国有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要真正使其变成一支独立的核威慑力量,还必须要有能够投掷核武器的运载工具。起初,英国自行研制了“勇敢者”(Valiants)、“胜利者”(victors)和“火神”(Vulcans)等三种V型轰炸机(V-bomber)以投掷核弹,并在1955年成立了第一支“勇敢者”轰炸机中队。由此,皇家空军(RoyalAir Force,RAF)具备了实际的核打击能力。到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共有约180架v型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除了一小部分装备了英国早期研发、非常原始的“蓝钢”(Blue Steel)导弹系统外,大部分都是靠所谓的“自由落体”(Free-falling)方式来“发射”核弹。
  20世纪50年代,随着防空技术迅速发展和防空武器数量不断增多,机载核力量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1957年8月21日和10月4日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苏联抢先发射,标志着英美冷战对手——苏联的导弹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苏联战略威慑能力的巨大提升在美国和英国都引起了极大恐慌,两国各界出现了所谓“导弹差距”(Missile Gap)的争论。这时候英国的这批轰炸机就显得太落伍了。
  对于核弹运载系统将要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英国人并非没有先见之明。导弹研制的概念于二战后期就开始在英军中被广泛讨论了。如,1947年,英军战争司令部和皇家空军就准备研制代号为“邪恶”(Menace)的战略火箭,其携带核弹头的射程可达2000英里,但由于军事后勤等部门以财政、资源有限为借口的不支持,这种武器的研发不了了之。一直到1952年,作为一种进攻型战略思想的需要,研制这种武器的想法由战争司令部和军队后勤部等部门联合提出而再次浮上水面。但空军部门以这种武器“太超前”为由再次打断了导弹研制的设想。其实空军部门是害怕新式导弹研制会打破其在英军中核威慑的垄断地位。
  显然,由于空军在英军中的强势地位,未来的导弹只能先满足空军的需要。1954年,英国就开始白行研制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可携带核弹头的“蓝钢”(Blue Steel)空对地导弹,其设计射程为100英里。1955年英国政府公开宣布研制中程导弹的信息。1958年“蓝钢”空对地导弹102系列进行了空中发射试验,并计划于1962年开始装备在英国空军v型轰炸机上。但研究数据表明这种短程导弹很难突破苏联严密的防空体系,最后只好取消。不过,成功研制一款适合英国国防需要的导弹是英政府确定不移的政策。正如英国国防大臣所说:“联合王国要保持一种独立的核反击力量,发展一种主要的火箭项目对英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1957年,英国决定上马“蓝光”(BlueStreak)中程导弹研发工程。
  研制中的“蓝光”导弹技术指数要远超“蓝钢”,射程达2500英里,此射程范围内准确率达1.3米口。但在一些英国军政界人士看来,这种导弹也有致命的缺陷:由于它是液体燃料(Liq-uid-fuelled)推动,发射准备时间长(约需10-15分钟),因此,只能作为第一次打击武器而很难用作反击报复性武器;如果不是放置在坚固的地下发射井中,极易被敌方第一次打击所摧毁;如果固定发射位置,那么就要建一支全新的核威慑力量来取代旧的战略轰炸机中队,将花费极大。所以,到1959年底,这种导弹的研制在英国已经受到政界和军界广泛的批评。1960年2月24日,英国内阁防务委员会决定取消“蓝光”导弹的发展计划。从着手研制到取消,按照麦克米伦的估计,大约是花了2亿美元。
  取消“蓝光”之时,英国并没有其他在研的可替代的导弹项目。于是,英军参谋部的人员就提出一个建议:可向美国政府寻求帮助。这也似乎符合英国人在此类问题上的逻辑思维,因为“英国人一向把核武器的问题看做是英美两家的事情,认为分享美国的核秘密是英国的权利”。当时美国正在研制的导弹项目有“空中闪电”(Skybolt,有的译为“天弩”或“闪电”)和“北极星”(Polaris)两个。“空中闪电”是一种两级弹道空对地导弹,射程为1000英里,从大型飞机的机翼下发射(Air-launched),它能够使轰炸机在敌方防空范嗣之外的远距离上打击敌人。对美国空军来说。“空中闪电”将延长其B-52战略轰炸机的使用寿命;对英国来说,它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当时看来,使由旧式轰炸机组成的英国威慑力量不致过时的唯一武器就非他莫属了。而“北极星”导弹是一种潜射(submarine-launched)中程弹道导弹,虽然更隐蔽,发展前景更好,但这时皇家海军(RoyalNaw,RN)根本还没成为英国核威慑力量的一部分;况且这时英国也还不能制造装载这种设备的潜艇,“北极星”导弹“将迫使皇家海军把它的财力从航空母舰转移到潜水艇的制造上去”。这是海军当时所不情愿的。所以,英国决定购买美国正在研制的“空中闪电”中程导弹。
  1960年,在戴维营,艾森豪威尔同意向麦克米伦出售“空中闪电”。作为报答,他得到了一项“非正式”保证,即允许美国核潜艇使用苏格兰的霍利湾(Holy L0ch)海军基地。这对美国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在此停靠的潜艇相关配套设施使得巡逻的战略核潜艇不用再返回美国去进行军备重整、物资补给或人员调整,能大大提高潜艇射程和作战能力,确保增加对苏联行使有效的核威慑。实际上英国是以基地做筹码换取了“空中闪电”。对核大国的英国来说,能购买到“空中闪电”才最终取消自己的“蓝光”导弹项目,等于是把未来寄托在美国有待生产的武器系统上。其他国家在类似问题上肯定不敢如此大胆。这完全是出于对英美特殊关系的信任而做出的决定,也为后来的危机事件埋下了伏笔。但同时麦克米伦也坚信:“当我们以某种形式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能得到‘北极星’,尽管可能花更大的代价。”这也可以说是为解决以后的危机预设了出路。
  
  二、“空中闪电”危机下的英美政府:
  关于替代方案的协调
  
  “空中闪电”导弹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装置。“从一开始,(美国)就有人对这种导弹抱有怀疑”,但“英国人……一直都是乐观的”。当该导弹研制计划进行到1962年的时候,对英国来说非常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美国决定取消这项研究。美方给出的理由是:第一,研制费用越来越高。“1960年初,空军估计‘空中闪电’研发费为2.14亿美元,6.79亿可以装备。到1961年11月,估计的研发费用上升到4.926亿美元,完全研制成功需14.24亿美元。空军最近的估计,核弹头除外,生产‘空中闪电’的费用为22.636亿美元。”肯尼迪总统的主要顾问、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McNamara)认为如果取消“空中闪电”研究计划至少可以节省25亿美元的费用。第二,已不能满足战略需要。麦克纳马拉说:“空中闪电”这种弹道导弹的穿透能力差,“对我们的战略能力没有一点贡献价值”,其“灵活性、准确性、可依赖性”甚至比不上当时空军的“小人”导弹(Minuteman)。第三,技术上遇到了困难。“空中闪电”的航导系统非常复杂,技术上无法解决。
  这些原因,有的可能却有其实,如技术方面;有的可能是借口,如费用方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肯尼迪政府核战略的转变。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第一任期内,美国奉行的是依赖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Massive Retaliation Strategy),要求欧洲盟友建设强大的局部防御。但到艾森豪威尔总统第二任期时,这种建立在美国占有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优势,而苏联的核武器打不到美国领土这样的设想基础上的战略已过时了。到肯尼迪总统时期,美国改行“灵活反应”战略(Flexible Response Strategy),其难题是“使华盛顿成为唯一的决策中心”。因而必须要阻止欧洲人发展他们自己的核威慑力量。因为它们的核力量“规模小、分散广且不易控制”,“小规模的核打击力量……并不见得能够造成相应的小规模的破坏,它很可能造成不了任何破坏”。“如果许多国家都拥有使用核武器的决定权……局势很容易失去控制”。“麦克纳马拉及部分国防部官员想要把西方的核威慑集中掌控在华盛顿手中”。
  1962年12月初,“空中闪电”将要取消的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一股反美浪潮。英国各界怒不可遏。工党的《每日先驱报》写道:“从苏伊士到空中闪电,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在这种氛围下,“空中闪电”被描述为“一场充满了戏剧与欺骗、不确定与背叛、期望与失望、误算与误判、蒙蔽群众眼睛”的危机,被讽刺为“失去了天空的闪电”(The bolt out of the sky)。
  麦克米伦可能已经从即将离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及其继任者那里得到过明确的警告,说空中闪电遇到了麻烦,但取消这种导弹还是使他感到震惊,或假装震惊。美国执意要取消“空中闪电”的研制,英国毫无办法。但如何协商,以挽救面子、修补二者的关系,这对英美两国政府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对英国政府来说,着重考虑的是政治上的影响。因为在英国政界,尤其是保守党内部,以及公众舆论都早已把“空中闪电”导弹与英国独立核威慑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事出现后,英国政府根本无法向民众说清楚英美“特殊关系”下还出现如此大失面子的事情的原因,何况这确实也影响到英国发展自己的独立核威慑力量计划。此事能否得到满意的解决,对于麦克米伦政府在国内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麦克米伦早在1962年11月就向美国发出紧急呼吁:第一,在作出取消向英国提供“空中闪电”导弹的决定以前,不要公之于众;第二,在英美取得最后一致以前,不要作出决定;第三,英美双方尽快在磋商中达成协议。当务之急是寻找一个替代方案以挽回面子。
  但美国人对英国的这些呼吁有些心不在焉。1962年12月11日,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赴伦敦进行国防部长一级的磋商。在会见英国国防大臣桑尼克罗夫特(Thomeycroft)之前,麦克纳马拉就提前冒失地宣布“空中闪电”项目将被取消的消息,这使英国许多官员和媒体愤怒。在随后的协商中,桑尼克罗夫特认为麦克纳马拉应该主动提出以“北极星”导弹取代“空中闪电”导弹,而麦克纳马拉则觉得应该由英方提出,其潜在理由是国防预算要到12月份讨论,在这之前不可能作出任何承诺。英国怪美国食言,美国认为英国不理解美国的种种立法程序。这一级的磋商没有结果。
  对于双方争论的焦点,小阿瑟·施莱辛格作了概述:“麦克纳马拉(对英方)表示了同情,但却想把话题转回到技术上用什么武器代替的问题。桑尼克罗夫特提出了北极星导弹。当麦克拉马拉提出法律问题时,桑尼克罗夫特追溯起1960年空中闪电导弹与霍利湾北极星基地的关系,声称美国承担了一项道义上的责任,即如果它宣布取消空中闪电导弹,那么就应同时宣布提供其他用以保持英国威慑力量的武器。麦克拉马拉问道,如果英国接受了北极星导弹,那么它是否准备让它(北极星导弹)成为多边核力量(Multilateral Force,MLF)的一个组成部分呢?桑尼克罗夫特拒绝把这作为条件,说英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将对此作出决定。”
  当时包括肯尼迪总统在内的一些官员认为,美国作为过错方,面对麦克米伦摇摇欲坠的政治地位,以及美国作为盟国自身应该承担的道义责任,应该给英国一些弥补。当时提供给英国选择的有“北极星”导弹或者可以装配给皇家空军的“猎狗”(Hound Dog)导弹,但麦克米伦拒绝了后者,属意前者。原因是肯尼迪的推荐,以提供更先进的武器来阻滞恶化的英美关系。但肯尼迪政府的许多官员并不愿意美国把“北极星”卖给英国,其目的是想把英国独立核威慑能力逐步淘汰(tophase out its independent nuclear capabiliw)。“被迫使英国撤出‘雅座’(即核俱乐部)”。最后是肯尼迪说服了他的幕僚们,达成的基本应对方案就是:美国向英方提供北极星导弹,同时要求英国在北约“多边核力量”中承担若干义务。   归纳起来,在拿骚会谈前,双方政府通过协商所取得的一致的立场是:以北极星替代空中闪电。而分歧则表现为:美国方面提供“北极星”的条件是把“北极星”纳入北约“多边核力量”的轨道,对此,英国不能接受,因为这样做无异于剥夺了英国核威慑的独立性。
  在飞往拿骚的专机上,同机前往的英国驻美大使大卫·奥姆斯比·戈尔(David Ormsby-Gore)还抓住时机向肯尼迪总统解释“空中闪电”导弹问题何以对英国如此重要;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引起英国政界反美情绪的抬头,这将对英国和美国都不好。戈尔说,美国如果只向英国提供导弹,确实有一个对其他盟国摆不平的问题,然而权衡之下,平抑英国政界内的反美情绪似乎更重要。
  
  三、拿骚会谈及其协议:英国核战略
  的转向及英美核关系的调整
  
  1962年12月18日至2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巴哈马群岛(Bahamas)的拿骚(Nassau)举行的高级会谈被美国著名学者大卫·努勒利(David Nunnerley)形容为“英美关系历史上最严重的对抗之一”。
  在简单的讨论了刚果问题、印度问题和核禁试条约等议题后,“空中闪电”这一会议的中心议题被摆上了桌面。在会谈前,“华盛顿与伦敦的空气已一触即发”,所以此时的气氛非常紧张。麦克米伦曾在1962年12月23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会议的时间拖得很长,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内容几乎全都围绕在我国必须的‘独立性’问题上。我不得不步步设障——休会、再考虑;拒绝了一个草案又要求写出另一个草案等等。究竟议会和全国人民是不是认为我们干的很好,或者很差,我还不得而知。”
  麦克米伦首先回忆了两国合作关系的光荣岁月,进而要求美国用“北极星”代替“空中闪电”提供给英国,他认为英国有权利得到“北极星”导弹系统,他到拿骚就是为了搞到它。肯尼迪总统许多顾问反对出售北极星,但被肯尼迪驳回。因为“笼罩着英国威慑力量的黑云已使麦克米伦在政治上变得极为脆弱”。肯尼迪说,美国可以向英国提供“北极星”导弹,但问题是怎样把这一问题同“多边核力量”问题和其他欧洲盟国的态度协调起来,因为“这样做会使戴高乐更加不信任美国,而且会使他指责美国人想继续支配欧洲的这一点,变得更加有力”。会谈中双方还讨论了“多边核力量”计划。最后麦克米伦按照“既有独立自主又能相互依赖”的原则没有把“多边主义的概念排除掉”,让了一步,同意把“北极星”导弹纳入北约范围,但在紧急情况下英国有权把之从“多边核力量”中调出。
  经过3天紧张会谈,1962年12月21日英美双方签订《拿骚协议》(Nassau Agreement),要点是:(1)由于经费问题,美国决定放弃“空中闪电”导弹的生产。考虑到其曾于1960年答应向英国提供这种导弹,作为补偿,美国将向英国提供一定的数量的“北极星”中程导弹。(2)英国的这些核威慑力量将成为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除非英国的“最高民族利益”受到威胁,这些武器应置于北约的指挥之下。(3)美国也向北约提交起码相等的核力量,接受北约的统一指挥和控制。英美两国的这些核力量将包括在一项北约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之内。(4)北约除了拥有一个“核盾牌”之外,还需有一把“非核宝剑”,因此北约应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常规武器。1963年4月6日,英美双方正式就“北极星”导弹的购买的细节问题达成了—个协议,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为英国提供“北极星”导弹、发射管及火控系统;英国自己制造核弹头和潜艇。
  拿骚会谈之后,英国核战略(其中也涉及英美核关系)就出现了以下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英国由独立核威慑战略转向了依赖美国的战略。
  寻求独立核威慑是英国战后国防和安全战略的孜孜追求。1955年,麦克米伦在任国防大臣时就--说过:“有人这样说:‘主要的威慑力量来自美国,英国没有必要,也不应当作贡献。’我认为这是4-相当危险的理论。从政治上看,这等于放弃了我们影响美国决策的权力;从战略上看,无异于不允许我们对于选择进攻目标和使用我们自己的打击力量施加任何的影响。前者会削弱我们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影响;后者将危及我们的安全。”建立起独立的核力量,能“使我们在世界上处于较好的地位,也使我们在美国面前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但拿骚会谈之后,英国独立核威慑终结了,对美国的依赖性日益增加。“最明显地表现在核弹头的运载工具方面”。如果说《拿骚协议》以前,英国核武器的发展只是部分受制于美国,那么此协议签订之后,英国就最终丧失了自己完整的核力量。从此往后,英国所谓的“独立核力量”就完全成了英美两家的“合制品”:英国造潜艇和核弹,美国提供核弹头的投掷工具。这种物质上的依赖势必会带来核政策、核战略等思想上的受控制,如美国后来把核潜艇作为核威慑“王牌”的战略就为英国所效仿。这也是英国的核力量不像法国等国那样能为提高本国国际地位而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所在。
  第二,英国战略核力量由“空基”(空军)为主转向了“海基”(海军)为主。
  如前所述,《拿骚协议》之前,英国的战略核力量一直由皇家空军承担,V型轰炸机是主力,其中又以“火神”最先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皇家海军“一直对核武器缺乏热情”,“总设想在海上打传统战争”。直到1959年,英国海军才得到了首枚战术核武器“红胡须”(Red Beard),当时装备在海军航母舰载机上,还规定只有在极端紧急战争情况下飞机才能带核武器起飞。《拿骚协议》之后,英国海军加紧研制、生产适配“北极星”导弹的潜艇。“1969年6月30日皇家海军正式从皇家空军的V型轰炸机手中接过了英国战略核威慑的责任。”这一时刻,英国花费5年时间(1964-1969)制造的首批4艘“决心”级(Resolution Class)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了美国生产的“北极星”导弹(每艘携带16枚“北极星-3”)。这以后,英国战略核力量就由海军的“北极星”核潜艇部队承担,而“火神”轰炸机部队则随之转为后备战略核力量。1980年,英国政府宣布用美国制造的更先进的“三叉戟”(Trident)导弹取代“北极星”。从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战略核力量逐步向单一的“海基”力量过渡。1998年3月,英国皇家空军正式结束了长达40年的核战备值班使命,由其投掷的WE-117核炸弹全部退出现役。
  第三,英国核保护义务由一国逐步扩大到北约盟国。
  “毫无疑问,一直到1950年代末,英国认为它寻求自己的核威慑就是保护自己关键的国家利益。”拿骚会议以后,虽对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不感兴趣,但“英国政府乐于强调英国的核力量是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因为作为北约和西欧为数不多的有核国家,英国有保卫盟国、尽核保护的义务。
  美国在拿骚会议上提出的“多边核力量”的初步计划,由于被认为有碍英国的“核独立”,所以英国虽然签了字,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以经费、政治和战略等种种理由搪塞拖延。最后,美国又提出过几次,英国和法国等有核国家都不感冒:法国明确反对,英国碍于情面虚与委蛇,只有德国兴致颇高,但无奈自身根本就没有核武器。1966年,此计划终归失败。但为了表明英国的核力量愿为西欧和北约盟国作贡献,英国曾提出过替代方案。1963年5月,在北约渥太华会议上英国曾高姿态地提出过建议:把自己所有v型轰炸机贡献出来,与3艘美国“北极星”核潜艇组成一支“联盟间核力量”(InterAHied Nuclear Force,IANF)。1964年12月16日,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下院就“多边核力量”计划提出了“大西洋核力量”(Aflanfic Nuclear Force,ANF)方案,声称英国要设法保持自己三方面的作用:战略核作用;根据利害关系和条约所承担保卫欧洲义务而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的常规作用;世界范围的作用。实际上,1969年英国“北极星”舰队自建成后就一直作为北约力量的一部分被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sACEUR)纳入北约核作战计划。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连英美关系也一同纳入了欧美关系的范畴,英国在其中扮演了“搭桥者”的角色。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核态势,英、法、美共同构成了北约的核保护伞(虽然美国是“大哥”)。
  总之,“空中闪电”危机,以及为解决此危机而召开的拿骚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彻底改变了英国核战略的方向。之后,英国独立核威慑战略正式终结,美国成了英国得以依赖的一方,英国核战略被纳入了西方联盟的范畴,英美结成了事实上的核同盟关系。这些对整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国国防与安全战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他文献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比较,香港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76—04    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从事教学,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体验。笔者自1997年起,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担任本科生基础课“中国现代史”课程的教学,至今共担任过6届课程。2002年因被遴选为香港浸会大学与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中国内地访问学人,于20
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新冠疫情迫使大量员工开始在家远程办公。这些员工期望自己在家里也能够快速、可靠地访问企业服务。这场疫情让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弱点被暴露了出来,为此IT经理不得不紧急采用应对措施。  Info-Tech研究集团负责技术路线图研究的主管John Annand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工作人员已经从集中办公地点迅速分散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一趋势暴露了我们在网络建设中的
[摘要]萨满教是黑龙江地区世居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的、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和人物崇拜等多神崇拜体系,上中下三界的宇宙观,并有能够沟通人与鬼神、来往于天界、人间和阴问三界神职人员萨满,以及与之相应的祭祀活动仪式。在清代,黑龙江地区的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页等少数民族依然普遍信奉萨满教,各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信仰及跳神祭祀仪式大致相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促使俄罗斯帝国崩溃和俄国退出战争,向布尔什维克党提供了经费支持。1917年7月事件中,布尔什维克接受德国经费的问题被曝光。虽然布尔什维克否认此事,但列宁这一时期的书信中还留有德国经费问题的痕迹。1950年代开始公开的德国一战时期的档案,以及1990年代解密的俄共(布)特别档案的有关文件,部分地证明了德国经费问题的存在。继续对这个问题采取不予承认的态度,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
[摘要]由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永久黄”团体在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中,毅然秉承“实业救国”的理念,坚定承担民族责任的信念。从抗战初期的遭受战争采取应激措施,到抗战中期的积极入川建厂,再到抗战后期的筹划复兴工业大计,“永久黄”团体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期,对于社会责任的切实践行思想一如既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在范旭东的领导下,“永久黄”团体根据战况适时调整企业行为,在大后方艰苦环境中成为践行企业社
新冠肺炎疫情和向远程在家办公模式的转型带来的一个重要IT发展趋势是,视频会议系统等协作工具的使用量急剧增加。  Gartner在2020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远程办公,这使得2020年全球在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会议产品上的支出将增长24%,达到41亿美元。  从员工的连通性和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这些系统的大量使用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趋势。远程办公的员工可以轻松地与同事、客户、
在人工智能介入之前,读取脑电波基本没什么用。而现在读心术有了实际应用。  有一种想法:读心术软件不仅可用于商业用途,而且在日常业务应用中也有实际应用价值。  但是请稍等。这是不是会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受到了侵害,而且没什么用呢?不过,请继续阅读这篇文章,你或许就会改变想法。  缺少的因素  未来学家多年来一直在预测读心术。虽然几十年来,我们已经能够检测脑电波模式,但缺少的因素是解释脑电波的能力。  
[摘要]十六国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但传统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仇杀不断,是我国历史上异常黑暗的时期。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内迁并不是祸乱的根源。其问,所谓的民族矛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阶级矛盾;而民族仇杀也多是各族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野心,人为造成的。正是这些野心家,给各族民众带来了苦难。在不断地冲突与整合中,民族界限逐渐消除,各族人民融入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中。  [关键词]十六国时
使云更加安全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需要与其他安全系统互通有无。  云安全问题如今也许不再是一个问题。的确,如今我们在公有云方面拥有最好的安全技术,在某些案例中,它比那些已经不再受到研发费用青睐的内部系统中的安全技术还要好。  因此,如果在云中的安全性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很多IT从业者还是认为存在问题呢?事实是公有云从来都不是单独工作的 (尽管其看似好像是单独工作,如果相信那些公有云提供商的话),它们
南洋中华商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南洋华人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南洋中华商会在近代曾经与国内政府及商会有着密切互动,后来虽专注于在地化的商人整合,与国内一度有所隔离,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跨越国界,在推动东亚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华商网络建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南洋中华商会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中国商会史更为完整,而且由此角度观察东南亚华人社会及东亚华人经济圈的整合,在此全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