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整体状况。笔者在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農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村妇女 科技文化素质 影响因素
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村妇女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想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科技文化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是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和程度,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结晶并逐步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次调查共选取3个样点,分别是石家庄市鹿泉市,保定市安新县,邯郸市临漳县,共涉及7个乡镇、10个行政村。有效调查问卷272份。
如表显示:河北省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年龄越大,其受教育程度越低;年龄越小,其受教育程度越高。但从整体看,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还很低。从年龄分组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情况来看,18岁~19岁年龄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为43.1%;30~45年龄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为38.3%,45岁以上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均表现为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
二、河北省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农村妇女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拥有近5万个行政村,5300万农业人口,其中农村妇女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而目前,农村妇女大多数是以科盲、半科盲居多,靠经验种田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没有技术专长,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保定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创办“女状元大专班”,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妇女培训基地,培养出的新一代农村妇女科技人才,无论是科技致富的信心和能力,还是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日渐高涨。目前,60%毕业学员建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为发展农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和全面小康的社会,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日益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关键。
2.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
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广泛参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妇女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不高,自主性参与程度较低。其中,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妇女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对新事务的感受较敏感,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较强,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符号有更清楚、深刻的了解。所以,工作能力的积累、知识的积累都胜于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可见,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是提高她们政治参与水平的一个最根本的办法。
三、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1.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禁锢着农村妇女的价值取向
自我国成立,把男女平等作为国策,制订了切实保护妇女权益的措施。妇女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但受长期的儒家思想影响,受传统文化束缚,“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女性影响更深。河北省广大农村家庭中,仍然沿袭着与农业文化相适应的“男主女从”的传统封建文化。在农村妇女的潜意识里,传统的女性角色还左右着她们的意识和行为,女性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承担者,农活、副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都压在农村女性身上,但劳动价值却不被肯定,得不到社会认同,自卑、自弱、自轻占了主导地位,家庭观念、从属观念较强,自卑自弱,主体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农村妇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2.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影响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育体制是指在国家教育制度下,农村系列、体系的要素配置原则和农村教育的运行原则及其总和。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无论在观念还是制度上,我国在农村妇女教育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目前,农村教育主要以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薄弱,而且在体制上没有可靠的依托,发展中困难重重。这种状况造成了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只有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职业的劳动技能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缺乏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终端环节。农村妇女的成人教育也多为零打碎敲、层次较低的短期培训,管理不成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乡镇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缺乏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兆锋:湖北省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2]陈慧: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发展—河南信阳县农村妇女素质个案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村妇女 科技文化素质 影响因素
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村妇女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想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科技文化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是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和程度,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结晶并逐步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次调查共选取3个样点,分别是石家庄市鹿泉市,保定市安新县,邯郸市临漳县,共涉及7个乡镇、10个行政村。有效调查问卷272份。
如表显示:河北省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年龄越大,其受教育程度越低;年龄越小,其受教育程度越高。但从整体看,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还很低。从年龄分组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情况来看,18岁~19岁年龄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为43.1%;30~45年龄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为38.3%,45岁以上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均表现为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
二、河北省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农村妇女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拥有近5万个行政村,5300万农业人口,其中农村妇女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而目前,农村妇女大多数是以科盲、半科盲居多,靠经验种田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没有技术专长,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保定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创办“女状元大专班”,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妇女培训基地,培养出的新一代农村妇女科技人才,无论是科技致富的信心和能力,还是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日渐高涨。目前,60%毕业学员建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为发展农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和全面小康的社会,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日益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关键。
2.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
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广泛参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妇女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不高,自主性参与程度较低。其中,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妇女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对新事务的感受较敏感,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较强,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符号有更清楚、深刻的了解。所以,工作能力的积累、知识的积累都胜于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可见,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是提高她们政治参与水平的一个最根本的办法。
三、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1.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禁锢着农村妇女的价值取向
自我国成立,把男女平等作为国策,制订了切实保护妇女权益的措施。妇女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但受长期的儒家思想影响,受传统文化束缚,“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女性影响更深。河北省广大农村家庭中,仍然沿袭着与农业文化相适应的“男主女从”的传统封建文化。在农村妇女的潜意识里,传统的女性角色还左右着她们的意识和行为,女性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承担者,农活、副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都压在农村女性身上,但劳动价值却不被肯定,得不到社会认同,自卑、自弱、自轻占了主导地位,家庭观念、从属观念较强,自卑自弱,主体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农村妇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2.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影响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育体制是指在国家教育制度下,农村系列、体系的要素配置原则和农村教育的运行原则及其总和。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无论在观念还是制度上,我国在农村妇女教育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目前,农村教育主要以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薄弱,而且在体制上没有可靠的依托,发展中困难重重。这种状况造成了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只有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职业的劳动技能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缺乏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终端环节。农村妇女的成人教育也多为零打碎敲、层次较低的短期培训,管理不成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乡镇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缺乏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兆锋:湖北省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2]陈慧: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发展—河南信阳县农村妇女素质个案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