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止咳药水、新康泰克、曲马多这些诱人上瘾的“亚毒品”,披着“处方药”“软饮料”的外衣,向青少年群体蔓延,原本阳光明媚的花季,陷入药物滥用之殇。很多青少年还没有意识到新型毒品、“亚毒品”的危害性,甚至认为后者不是毒品,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吸毒,从而麻痹大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无法再回头。青少年缺乏对“亚毒品”的足够认识,这在于现在的家庭、学校、全社会都欠缺这方面的教育。
手掌大小,白色瓶盖,透明瓶身。一口褐绿色的“止咳药水”(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下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时亢奋后,是持久的内疚、绝望,接踵而来的有疾病,甚至还有死亡。“当时我都绝望了,幸好在警察的帮助下让他戒了药水。”小壮妈妈感慨地说道。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2011年国家药物滥用检测年度报告》,在监测人群中,四成左右为新发生、新发现的药物滥用者。与此同时,青少年作为药物滥用监测的敏感人群,首次被写入国家级的机构报告中。滥用药物的青少年数量增加趋势明显。滥用药水带来的欣快感和兴奋感会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体产生耐受性,为了获得同样的快感,只能增加剂量。
“止咳药水”、新康泰克、曲马多……这些被滥用的成瘾药物,很多都是生病时经常用到的处方药物,含有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等成分,在非医疗目的下使用,会刺激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产生极度兴奋,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而成瘾后若停止使用,会全身乏力、情绪低落,除了损害药物滥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被业内视为“亚毒品”。
这些都并不是个别现象,“亚毒品”坑害的不只有小林、小壮。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显示,药物滥用者中35岁及以下年龄占51.7%,药物滥用者中新发生药物滥用占10.7%,与2010年相比上升5.3个百分点。
“与海洛因、可卡因、鸦片等传统毒品相比,止咳药水、曲马多这类药物滥用导致的上瘾问题,对青少年的伤害更为普遍。”沈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预防管控大队教导员多年从事青少年禁毒工作发现,在吸毒青少年群体中,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只占10%,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也不是主力,60%以上的孩子都属于药物滥用。 与传统毒品一克几千几百元的价格相比,止咳药水等“亚毒品”价格相对低廉:一瓶药水几十元就能买到,加之披着“饮料”“药片”的外衣蛊惑,不少青少年都被诱骗。可花几十块钱“嗨”了一次后,就会花更多钱“嗨”一次又一次。经调查发现,因为“嗑药”“喝药水”丢掉工作、花掉巨款的青少年大有人在,甚至有少年坦言“每天只为了一瓶药水活着”。
根据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的年度报告和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含可待因的止咳水已成为欧美和南亚一些国家青少年流行滥用的药品之一。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至少有上百万青少年(年龄大多在18岁以下)滥用过或经常服用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水。在伊朗,约有10万人滥用含有可待因的止咳糖浆,经常与安定等药一起使用。
事实上,除止咳药水外,临床治疗痛症的盐酸曲马多及美沙酮、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止泻的复方地芬诺酯、镇咳复方甘草片等药物如果使用过量,都会致人上瘾,一些戒断反应甚至与海洛因相似。
吃药成瘾低龄化,“亚毒品”地下交易愈发隐蔽
早在2014年11月,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委托,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广东、湖南、辽宁等七省组织开展了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大型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调查15万名左右的中学生中,发现过去30天非医疗目的使用过一般精神依赖潜力药物的有4492名,其中1047人使用过大于等于3次,首次使用药物主要集中在小学6年级及以前。
“年龄之低,出乎我们的意料。”据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介绍,根据调查,中学生首次非医疗目的使用一般精神依赖潜力药物主要原因是缓解烦恼和心理压力,其次是出于模仿或好奇心驱使。2014年底的全国调查发现,因为非医疗目的使用最多的前三种一般精神依赖潜力药物的种类,是含有阿片粉等成分的止咳镇痛类药物。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亚毒品”的替代品层出不穷,如一些“有瘾”的青少年会去药店买小儿止咳露、惠菲宁等替代品,但这些替代品到现在仍是非处方药,可以轻易买到,而大量服用这些药物也可能上瘾,这就需要填补药品管制存在的漏洞,将所有可能让人上瘾的药物都纳入处方药管制范畴。
另外,现在一些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都会有“亚毒品”出售,公安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不留死角,让毒品交易无处遁形,也要完善相关惩戒制度,对于受到毒品侵害的青少年,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毒魔的控制,需要健全的制度及良好的条件来完成。
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让毒品宣传教育长抓不懈,而不至于成为“一阵风”,要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亚毒品”的危害性,毒品宣传教育,应该形成模式化的常态宣教。家庭、学校及全社会都要形成合力,抓好预防工作,杜绝青少年染上毒瘾。对于涉世未深、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尤为重要。禁毒宣传也要讲策略、接地气,与时俱进,贴近青少年心理,避免造成逆反心理。
少年强,则国强。毒品肆虐,青少年成了毒魔魔爪下的牺牲品,值得担忧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保护未成年人,不仅是其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青少年陷入毒品中无法自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青少年花季之殇,这本身就是全社会的“罪恶”。
手掌大小,白色瓶盖,透明瓶身。一口褐绿色的“止咳药水”(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下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时亢奋后,是持久的内疚、绝望,接踵而来的有疾病,甚至还有死亡。“当时我都绝望了,幸好在警察的帮助下让他戒了药水。”小壮妈妈感慨地说道。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2011年国家药物滥用检测年度报告》,在监测人群中,四成左右为新发生、新发现的药物滥用者。与此同时,青少年作为药物滥用监测的敏感人群,首次被写入国家级的机构报告中。滥用药物的青少年数量增加趋势明显。滥用药水带来的欣快感和兴奋感会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体产生耐受性,为了获得同样的快感,只能增加剂量。
“止咳药水”、新康泰克、曲马多……这些被滥用的成瘾药物,很多都是生病时经常用到的处方药物,含有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等成分,在非医疗目的下使用,会刺激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产生极度兴奋,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而成瘾后若停止使用,会全身乏力、情绪低落,除了损害药物滥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被业内视为“亚毒品”。
这些都并不是个别现象,“亚毒品”坑害的不只有小林、小壮。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显示,药物滥用者中35岁及以下年龄占51.7%,药物滥用者中新发生药物滥用占10.7%,与2010年相比上升5.3个百分点。
“与海洛因、可卡因、鸦片等传统毒品相比,止咳药水、曲马多这类药物滥用导致的上瘾问题,对青少年的伤害更为普遍。”沈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预防管控大队教导员多年从事青少年禁毒工作发现,在吸毒青少年群体中,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只占10%,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也不是主力,60%以上的孩子都属于药物滥用。 与传统毒品一克几千几百元的价格相比,止咳药水等“亚毒品”价格相对低廉:一瓶药水几十元就能买到,加之披着“饮料”“药片”的外衣蛊惑,不少青少年都被诱骗。可花几十块钱“嗨”了一次后,就会花更多钱“嗨”一次又一次。经调查发现,因为“嗑药”“喝药水”丢掉工作、花掉巨款的青少年大有人在,甚至有少年坦言“每天只为了一瓶药水活着”。
根据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的年度报告和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含可待因的止咳水已成为欧美和南亚一些国家青少年流行滥用的药品之一。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至少有上百万青少年(年龄大多在18岁以下)滥用过或经常服用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水。在伊朗,约有10万人滥用含有可待因的止咳糖浆,经常与安定等药一起使用。
事实上,除止咳药水外,临床治疗痛症的盐酸曲马多及美沙酮、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止泻的复方地芬诺酯、镇咳复方甘草片等药物如果使用过量,都会致人上瘾,一些戒断反应甚至与海洛因相似。
吃药成瘾低龄化,“亚毒品”地下交易愈发隐蔽
早在2014年11月,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委托,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广东、湖南、辽宁等七省组织开展了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大型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调查15万名左右的中学生中,发现过去30天非医疗目的使用过一般精神依赖潜力药物的有4492名,其中1047人使用过大于等于3次,首次使用药物主要集中在小学6年级及以前。
“年龄之低,出乎我们的意料。”据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介绍,根据调查,中学生首次非医疗目的使用一般精神依赖潜力药物主要原因是缓解烦恼和心理压力,其次是出于模仿或好奇心驱使。2014年底的全国调查发现,因为非医疗目的使用最多的前三种一般精神依赖潜力药物的种类,是含有阿片粉等成分的止咳镇痛类药物。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亚毒品”的替代品层出不穷,如一些“有瘾”的青少年会去药店买小儿止咳露、惠菲宁等替代品,但这些替代品到现在仍是非处方药,可以轻易买到,而大量服用这些药物也可能上瘾,这就需要填补药品管制存在的漏洞,将所有可能让人上瘾的药物都纳入处方药管制范畴。
另外,现在一些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都会有“亚毒品”出售,公安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不留死角,让毒品交易无处遁形,也要完善相关惩戒制度,对于受到毒品侵害的青少年,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毒魔的控制,需要健全的制度及良好的条件来完成。
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让毒品宣传教育长抓不懈,而不至于成为“一阵风”,要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亚毒品”的危害性,毒品宣传教育,应该形成模式化的常态宣教。家庭、学校及全社会都要形成合力,抓好预防工作,杜绝青少年染上毒瘾。对于涉世未深、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尤为重要。禁毒宣传也要讲策略、接地气,与时俱进,贴近青少年心理,避免造成逆反心理。
少年强,则国强。毒品肆虐,青少年成了毒魔魔爪下的牺牲品,值得担忧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保护未成年人,不仅是其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青少年陷入毒品中无法自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青少年花季之殇,这本身就是全社会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