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旨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内部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兴趣;内部动力;阅读习惯
中国分类号:G623.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阅读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如何利用和掌握这门科学,是每一位教师探求追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优化阅读环境、敲响读书之门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 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教室的走廊,张贴温馨的阅读暗示:“与书为友,走向优秀!”“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教室前面挂着彩色警示牌:“今天,你读书了吗?”还在教室里张贴永久性名言警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次,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通过告家长书、开家长会、请专家讲学、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书香信息传递给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推动家庭阅读正常化,持久化,为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
二、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会读之本在于会思,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读书,必先使学生学会怎样思维。只有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学到表达内容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待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把学生引进思维的天地,一是抓联系,二是抓形象。抓联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抓形象,思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抓住这两条,学生不难学会怎样思维,从中悟出问题、思考的路子,逐步达到能想,会谈。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五、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六、充分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阅读的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音像情境,老师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中,带着最佳心理状态去感知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基调。此时学生刚进入学习角色,就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吸引,开始引发求知欲望。在初读感知的环节中运用影像达意、音响传情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丰富了他们的感知,引发其认知兴趣。对阅读主体而言,感知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阅读的核心,阅读质量取决于几感知和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此环节中,借助媒体演示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定格或播放片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此时利用回放影像来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学知识铺平了道路。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为外在兴奋,欲望外化为学习行为,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性强.最后,通过媒体再现情境,强化阅读效果。此环节中,学生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调节紧张的心理,表现为外静内动,对认知内容的兴趣已由外在兴奋转化为内在兴趣,但此时的兴趣已经由开始的自然兴趣升华到理性兴趣的水平,亦即逐步由有趣向志趣层次发展。
总之,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兴趣;内部动力;阅读习惯
中国分类号:G623.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阅读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如何利用和掌握这门科学,是每一位教师探求追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优化阅读环境、敲响读书之门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 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教室的走廊,张贴温馨的阅读暗示:“与书为友,走向优秀!”“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教室前面挂着彩色警示牌:“今天,你读书了吗?”还在教室里张贴永久性名言警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次,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通过告家长书、开家长会、请专家讲学、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书香信息传递给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推动家庭阅读正常化,持久化,为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
二、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会读之本在于会思,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读书,必先使学生学会怎样思维。只有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学到表达内容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待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把学生引进思维的天地,一是抓联系,二是抓形象。抓联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抓形象,思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抓住这两条,学生不难学会怎样思维,从中悟出问题、思考的路子,逐步达到能想,会谈。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五、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六、充分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阅读的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音像情境,老师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中,带着最佳心理状态去感知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基调。此时学生刚进入学习角色,就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吸引,开始引发求知欲望。在初读感知的环节中运用影像达意、音响传情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丰富了他们的感知,引发其认知兴趣。对阅读主体而言,感知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阅读的核心,阅读质量取决于几感知和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此环节中,借助媒体演示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定格或播放片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此时利用回放影像来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学知识铺平了道路。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为外在兴奋,欲望外化为学习行为,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性强.最后,通过媒体再现情境,强化阅读效果。此环节中,学生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调节紧张的心理,表现为外静内动,对认知内容的兴趣已由外在兴奋转化为内在兴趣,但此时的兴趣已经由开始的自然兴趣升华到理性兴趣的水平,亦即逐步由有趣向志趣层次发展。
总之,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