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创造力、想象力、应变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上都比较缺乏,甚至很多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被提上了新的日程,学校、老师都在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寻找最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
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每一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努力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内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乐趣并重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
探究性学习所探究的内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质疑、研究、解惑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一味地认同老师所传达的知识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是老师还是课本,都不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界限,只有突破界限才能超越自我。
3.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老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当学习遇到疑惑或瓶颈时老师要给学生指导,这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老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4.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是需要学生去动脑动手实践的,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动手验证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是一个教与学融为一体的过程。这种特点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验证、使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 合理的教学安排
合理的教学安排包括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以及课前准备工作,探究性学习不像灌输式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学生思考、讨论、探究都需要时间,而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课堂教学内容不宜安排过多,也不宜所有的知识点都展开探究。老师要选择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展开探究,并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还要留有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总结反思的时间。只有合理的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才能避免探究性学习成为走过场,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深度和效果。
此外,由于探究性学习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课前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前对教材、上课的内容要提前熟悉,减少探究准备的时间。如果是一些需要课外资料的探究内容,老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前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课堂上也能够更有深度。
2. 亲自动手,体会探究的乐趣
数学上的很多简单的概念、定理、原理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去总结去发现的,老师在这一类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数学规律,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特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画两条平行线,作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多作几组,然后用直尺量这些线段的长短,同学们会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相同的。老师再启发他们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线段长度都是相同的呢,体现了平行线什么特征呢。经过思考,大家很快明白,这说明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平行线永不相交。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直树枝,3cm、4cm、5cm、6cm、10cm、12cm,从这些长短不等的树枝中任选三个摆出三角形。让同学们根据摆设的结果去总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摆出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摆出三角形,并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发现“任意两边长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才能摆出三角形”这一规律。这样,学生满怀热情去实践,满怀自信地去思考,满怀真诚地去学习,这样掌握的知识不仅印象更深刻,理解的也更透彻。
3. 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很多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同学都会有探究的欲望。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疑,将学生引入这种问题情境中来。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与已经学过或者正在学习的知识点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延伸,探究的题目不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结果,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所谓“跳一跳,摘得到”,探究性学习也跟摘桃一样,要保证一定的难度,也要让学生能够够得着,这样才最具有探究价值。例如在学习线段时,老师可以问“在线段AB上有一点C”一共有几条线段,同学们通过画图很快就可以数出来。老师可以接着提问“如果线段AB上有两点呢?”这时候数起来会有点混乱,老师有必要给出提醒,线段的概念是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确定端点来找线段。在教学中,有同学曾经总结出,当线段AB之间有n(C1,…,Cn)个点时,从A点出发的线段有n+1条,从C1出发的线段有n条,从C2出发的线段有n-1条,…,从Cn出发的线段有1条。因此,线段的总数为1至n+1的和。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更快捷,还能够避免在数线段时出现重复。还有同学则根据线段和的数字总结出了规律,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思路,在探索过程中就能够将学生们的思维潜能都挖掘出来。
4. 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目前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将班级内的同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针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同学分工,查找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然后针对问题发表每个人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形成小组的思路。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讨论中还能够形成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从队员中学到新的探究方法,获得新的灵感,学会倾听。最重要的是,在互相的交流中,能够开拓新的思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5. 注重总结与反思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在结束之后必须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探究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采用的学习方法都要进行一个回顾。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探究性学习中难免犯错,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探究中的关键步骤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老师要将学习过程提升到一个数学思维的高度,同时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认清自我的同时更加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对数学问题的一个发现、探索与解决的过程。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在学习中生疑,在疑惑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但是,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老师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适合本班发展的探究性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
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每一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努力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内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乐趣并重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
探究性学习所探究的内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质疑、研究、解惑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一味地认同老师所传达的知识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是老师还是课本,都不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界限,只有突破界限才能超越自我。
3.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老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当学习遇到疑惑或瓶颈时老师要给学生指导,这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老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4.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是需要学生去动脑动手实践的,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动手验证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是一个教与学融为一体的过程。这种特点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验证、使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 合理的教学安排
合理的教学安排包括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以及课前准备工作,探究性学习不像灌输式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学生思考、讨论、探究都需要时间,而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课堂教学内容不宜安排过多,也不宜所有的知识点都展开探究。老师要选择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展开探究,并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还要留有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总结反思的时间。只有合理的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才能避免探究性学习成为走过场,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深度和效果。
此外,由于探究性学习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课前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前对教材、上课的内容要提前熟悉,减少探究准备的时间。如果是一些需要课外资料的探究内容,老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前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课堂上也能够更有深度。
2. 亲自动手,体会探究的乐趣
数学上的很多简单的概念、定理、原理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去总结去发现的,老师在这一类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数学规律,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特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画两条平行线,作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多作几组,然后用直尺量这些线段的长短,同学们会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相同的。老师再启发他们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线段长度都是相同的呢,体现了平行线什么特征呢。经过思考,大家很快明白,这说明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平行线永不相交。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直树枝,3cm、4cm、5cm、6cm、10cm、12cm,从这些长短不等的树枝中任选三个摆出三角形。让同学们根据摆设的结果去总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摆出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摆出三角形,并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发现“任意两边长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才能摆出三角形”这一规律。这样,学生满怀热情去实践,满怀自信地去思考,满怀真诚地去学习,这样掌握的知识不仅印象更深刻,理解的也更透彻。
3. 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很多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同学都会有探究的欲望。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疑,将学生引入这种问题情境中来。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与已经学过或者正在学习的知识点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延伸,探究的题目不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结果,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所谓“跳一跳,摘得到”,探究性学习也跟摘桃一样,要保证一定的难度,也要让学生能够够得着,这样才最具有探究价值。例如在学习线段时,老师可以问“在线段AB上有一点C”一共有几条线段,同学们通过画图很快就可以数出来。老师可以接着提问“如果线段AB上有两点呢?”这时候数起来会有点混乱,老师有必要给出提醒,线段的概念是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确定端点来找线段。在教学中,有同学曾经总结出,当线段AB之间有n(C1,…,Cn)个点时,从A点出发的线段有n+1条,从C1出发的线段有n条,从C2出发的线段有n-1条,…,从Cn出发的线段有1条。因此,线段的总数为1至n+1的和。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更快捷,还能够避免在数线段时出现重复。还有同学则根据线段和的数字总结出了规律,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思路,在探索过程中就能够将学生们的思维潜能都挖掘出来。
4. 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目前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将班级内的同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针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同学分工,查找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然后针对问题发表每个人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形成小组的思路。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讨论中还能够形成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从队员中学到新的探究方法,获得新的灵感,学会倾听。最重要的是,在互相的交流中,能够开拓新的思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5. 注重总结与反思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在结束之后必须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探究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采用的学习方法都要进行一个回顾。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探究性学习中难免犯错,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探究中的关键步骤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老师要将学习过程提升到一个数学思维的高度,同时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认清自我的同时更加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对数学问题的一个发现、探索与解决的过程。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在学习中生疑,在疑惑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但是,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老师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适合本班发展的探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