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耳挖勺,掏出大疾患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在各种致其恶变的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询问病史可以发现,多数病人都有掏耳朵的不良习惯,不自觉地将掏耳朵作为一种嗜好和享受。殊不知没经过消毒的掏耳工具,不仅能传播引起耳道乳头状瘤的病毒,还可能刺激使其恶变。当然,这也是与耳朵的皮肤、血脉的特殊状况紧密相关的。
  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耵聍过多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时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如果耳屎生成速度较快,也可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一是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耵聍可自行出来。需要提醒的是,要选择木质比较挺实的棉签,转动时一定要轻缓,免得棉签头折在耳道内。平时即使耳道内就是再痒也不要用指甲、钥匙和发卡之类尖锐物掏耳,没有经过消毒的物品,很有可能沾染病毒细菌,感染耳道。
  其次,不要养成经常掏耳朵的不良习惯。假如耳道分泌物较多,也不必每天掏耳不止。医生建议一周左右清理一次为宜。一般情况下耳道内分泌物会随着吃饭、说话及各种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体外。
其他文献
唐代和尚贯修的一首诗中曾写道:“修心不到无心地,万般千种逐水流。”这无疑是对修佛学道者敲响的一记警钟。其意既是说不论修道者已获得了多高的功夫,纵使能飞天入地,但只要未到“无心地”,那么所获得的一切都将会归复于零。也正所谓“心外取法求有得,终是辛劳落空亡”。释迦牟尼在世时也曾严厉地说道:“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到处,有十种仙……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亦轮回妄想流转,报尽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