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查办扎啤非法添加案

来源 :食品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e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众畅销饮品的扎啤,是在啤酒原浆中充入食品级二氧化碳制作出来的。近期,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的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中,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查办了一批扎啤非法添加案件。不法分子为节省制作成本,竟然用工业二氧化碳替代食品级二氧化碳制作扎啤,苯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
  超标15倍
  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率先针对扎啤非法添加工业二氧化碳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01個市县(区)出动执法人员7055人次,检查餐饮店、扎啤经销商及二氧化碳充装企业5630家。
  浙江省温州市的一名扎啤经销商林某表示,一个装有8升二氧化碳的气罐,可以配置出360升扎啤。起初,他从正规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购进二氧化碳气罐,后来听说充装工业二氧化碳价格便宜,于是开始用工业二氧化碳混入扎啤原浆。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林某卖出了这种扎啤60000多升。
  在口感风味上,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的扎啤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作的扎啤差别并不大。但是,对照食品级二氧化碳国家标准,工业二氧化碳纯度低、杂质多,对于苯、总挥发烃等有毒有害物质没有限量要求。
  执法人员将查获的工业二氧化碳样品送专业机构检验检测,结果显示:苯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一氧化碳含量超过国家标准8倍、总挥发烃含量超过国家标准4.5倍。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不得在食品中添加除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食品检验研究所副所长刘柱介绍,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通常作为工业上的基础原料。由于对人体有害,在食品级原料、包装等方面被严格限制使用。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属于非法添加的违法行为,其所含超量的苯、总挥发烃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在啤酒中,会造成食品安全潜在风险。
  执法人员对查获的餐饮店追根溯源,倒查上游经销商、相关配送企业以及气体分装企业,了解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生产经营资质。同时,追查二氧化碳采购、配送及充装记录,对涉案相关当事人予以立案查处。
  “扎啤非法添加工业二氧化碳在行业内较为普遍,已形成一条违法产业链。”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处处长陆立权说。截至目前,浙江省开展的扎啤非法添加专项执法检查立案863件,查扣违法气瓶1982个。
  违法产业链
  明知添加工业二氧化碳属于违法行为,为何不法商家敢于铤而走险?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某经营户周某说:“从经销商处采购扎啤,制作扎啤的机器、二氧化碳气体都由经销商免费提供,每次气罐用完后由经销商回收。”检查发现,今年以来,他卖出了660升扎啤,非法获利2706元。
  执法人员介绍,通常经销商为餐饮经营者免费提供扎啤机、二氧化碳气体,气瓶瓶体在使用完毕后回收。然后,经销商将空气瓶送至工业二氧化碳气体生产企业,重新充装后投入使用。这些气瓶的瓶体普遍没有食品级标签标识。
  浙江省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马丁丁介绍,工业二氧化碳价格为每升2.5元至3元,约是食品级二氧化碳的一半。餐饮经营者非法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每百杯可多获利约20元。一户小餐饮店每月至少可多获利500元,酒吧或较大餐饮店的获利空间则更大。
  至此,违法产业链浮出水面:上游是二氧化碳生产企业;中游是二氧化碳气体分装配送企业、扎啤经销商;终端是餐饮经营主体。
  产业不配套
  “非法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除了牟利驱动,还存在产业配套缺失等原因。”陆立权介绍,有资质的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企业少,运输成本高。
  以浙江省为例,从案件查办掌握的初步情况来看,合规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充装企业数量仅为5家,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且二氧化碳气瓶属于危化品范畴,对于区域间运输、储存要求高,物流成本也较高。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案属于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以及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统称为食品非法添加。
  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专项查办食品非法添加类案件7821件、罚没款1.01亿元、吊销许可证37件、移送公安机关1411件。
  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斩断食品非法添加的违法链条。凡是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依法从严从重查处;能够吊销许可证的一律吊证;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能够处罚到人的一律处罚到人。务必让食品安全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其他文献
如今,食品包装上的一系列数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据报道,国家卫健委正组织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进行修订,新标准有望增加预包装食品对糖和饱和脂肪的强制性标识要求。  “难看懂”的食品营养标签  货架上一排排饮料,让陈女士既熟悉又陌生,不知从何时开始,“营养概念”超越了口味,成了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噱头。  只不过名头越多,消费者越糊涂。最近流行的“植物奶”,就让陈女士摸不着头脑,“植物还产奶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自己的产品外包装上标注“零添加”“无添加”等字样,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耍小聪明,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多是噱头  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关注价格,而是更多地关注食品的标识,包括产品的配料、保质期、营养成分等信息,这也让许多标注“无添加”“零添加”的食品应运而生。  记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目前
期刊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线上线下都能买到的临期食品因此成了喜欢“捡漏儿”的年轻人的新宠。  临期食品的安全性  3元一包的进口威化饼、10元一瓶的意大利橄榄油、10元3罐的德国黑啤、低于原价4至5倍的糖果等零食……这些因为堪比“白菜价”而让人有点不敢相信其可靠性的食物,其实大都有明确可靠的“出身”,只是因为临近保质期,身价才如此大幅缩水。  同样的产品,日期决定了售价。临期但没过期,价格
期刊
盐水鸭是江苏南京的著名特产,是传统金陵菜肴的代表。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和多渠道销售方式的引入,南京已经逐步形成盐水鸭鸭肴产业、鸭肴文化和鸭肴品牌,产业总规模近百亿元。而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南京盐水鸭“飞”得更远,走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桂花飘香之时,漫步南京的大街小巷,制作盐水鸭的卤菜店和专卖店随处可见,盐水鸭等鸭制品菜肴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大部分消费者用餐时都会把盐水鸭作为必选。  “师傅,斩
期刊
10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9月30日至10月9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的《“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在9月30日至10月9日共计10天监测期内,该系统共收集“十一”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9518930条,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3175957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33.37%。负面敏感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
期刊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致贺信。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节约减损就等于增产。科技兴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何助力粮食减损?记者采访了项目研发人员。  大机械收割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河北水热资源限制区小麦—玉米产后减损、技术扩散与综合评价”课题组,2018年下半年完成了河北省小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