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研究的现实意义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处在现今价值观混淆、缺乏明确的信念来引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混沌时代,如何把握自己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就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万物、人和社会、人的思想和活动等在内)对于人的意义(好坏、善恶、美丑、利弊、祸福等)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的行为选择等问题。”与此同时,人运用价值判断的行为背景都发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域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议题,个人价值系统中对价值的重视程度皆会影响到价值与行为的关联度。
支持某种价值的一些理由及想法被称之为“价值取向”。在由数项价值组成的一套价值体系中,价值取向属于最高层次。“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来自行为主体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意识,表现为政治取向、功利取向、审美取向、道德取向等不同方面。人的每一具体行为的取向或定向都是各种具体价值取向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研究的内容、意义及其架构
(一)道德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其架构
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学术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也各自有不同的解读与争论。本文中认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了解并建立其认识领域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界定了个人在特定社会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并应保障个人在此社会中应享有的权利,肯定人类的尊严与正义,促进个人与群体向“善”发展。道德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接受、认同已被所有国家或文化公认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核心价值,例如勇敢、礼貌、公正等,帮助青少年理解、关心并践行这些价值观。在实施时,道德教育强调两个因素:第一,要提供有利于孩子发展、充满温暖关怀的环境,第二,要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教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进而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学校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道德领悟与养成良好习惯,以符合社会生活的需求。而道德教育的再生则期待道德特质的发展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重点。首先,学校要教导学生识别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价值观并进而认同它,在日常生活中按其行事;其次,在面对抉择时,学生要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所谓道德行动包含三个方面:能力、意愿及道德习惯,道德行动可帮助人们做出道德选择。
随着社会多元价值并存的发展趋势,单一的崇高价值被解构,不可撼动的道德真理似乎也不再存在。因此构建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困难重重。但道德教育从以学生为主体与出发点的思考方向,确实应引起道德教育领域的关注者的慎重考量与重视。道德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关系调节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如果得到发挥,则能够实现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方位促进和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优化。这是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道德教育的价值体系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要求。要时时重视自我训练,克己正念,培养品行与情操,正所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尊人爱物。敬人者人横敬之,爱物者必有后福。三是不断学习。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勤充实,谦谦自持,虚怀若谷,尽己之学贡献社会,追求人类福祉。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在同时存在若干种教育价值方案和意向时,教育主体从自己的需求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和意向,以实现自己的德育价值目标。”换句话说,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选择的意向和行动。在理论和现实中,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如何让道德由静态价值转变为人的动态追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
(二)心理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其架构
“心理教育绝非一元现象,它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对于具有不同理论导向和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根据习惯的原则来修正个人原有的特质,有时会直接、明显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特质中对社会有正向影响的,我们用“人格”来表述。拥有健康人格表示能充分且顺利地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
良好的心理教育价值应当由认识、兴趣、践行三大主题组成,不同的主题包含了不同的价值与价值取向。认识包括了解善良和邪恶,并由此发展出一种判断能力,经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选择,然后去践行;兴趣是指发展出个人的道德感觉和情绪,包括喜爱和同情心,选择正确与喜欢的事情来做;实践意味着审视客观环境和事实,经深思熟虑之后,根据自我的意志采取行动。所呈现的主要德行有:智慧、正义、自制力和勇气。从心理教育的核心价值旨趣来分析,心理教育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活化取向的心理教育和问题化取向的心理教育”两类。
心理教育的再生是期待对学生心理特质发展的关注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由于心理教育涉及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会强调不同的标准或价值,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取向。但心理教育的价值至少应该包括价值观与责任感;如果学校停止对人格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培育,将会使教育失去意义。
三、心理——道德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统整
对价值问题的关注是心理——道德教育共同的主题。由于教育体现为个人适应环境的一种历程,因此心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各种客观的价值(生理的、经济的、审美的、理智的、宗教的)输入儿童的经验中,以完成整个人格的建构。就目前来看,心理——道德教育中有两大元素值得深思:第一是没有“无价值观的学校”,一个学校不可能是无价值观的,校园总会受到特定价值与价值取向的影响。第二是不同的价值与价值取向之间可做好坏及对错的区分。
通过建构伦理规范与价值信仰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道德水准,建构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核心价值的界定有所差别。一种观点认为心理——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包括同情、勇敢、彬彬有礼、公正不阿、坚忍不拔、尊重、负责任等。一种观点认为核心价值应包括智慧、正义、刚毅、克己、爱、正念、勤奋、诚正、感恩、谦恭等。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我国的文化背景与现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在有效地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之后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心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包括学科精熟、学习过程、自我实现、社会重建、生态整合等五种价值取向。学科精熟取向是最传统的取向,主要是在让学生获得重要的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学校的角色是文化的传递者,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文化传承并启发其智慧,培养其独立人格与提高其道德水平;学习过程取向中强调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与“学习什么”是同样重要的;自我实现取向在于训练学生建构自己独立的“心理——道德”价值体系,并协助学生进行自我实现及其自我整合;社会重建取向包括个人的心理发展、道德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文化目标;生态整合取向是使学习者向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的方向发展,并建立普遍、稳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以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在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好的教学有赖于高品质的教师,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为提升教学效能,教师必须反思教学中发生的事情,以批判和分析的观点考察各种可行的途径并做出合理的决定,以改善教学;三是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所呈现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四是教师选择的“心理——道德”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反映出教师的价值系统;五是上述五种价值取向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其强调的优先顺序;教师可能同时拥有多个价值取向;六是学校应提升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认知,并作为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邬昆,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唐日新,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先义,价值: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61-65
[4]刘旭东,教育价值浅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1-40
[5]RichaM Nelson-Jones,咨询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J],陈中永译,教育专题研究,1994(1):16
[6]崔景贵,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3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处在现今价值观混淆、缺乏明确的信念来引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混沌时代,如何把握自己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就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万物、人和社会、人的思想和活动等在内)对于人的意义(好坏、善恶、美丑、利弊、祸福等)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的行为选择等问题。”与此同时,人运用价值判断的行为背景都发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域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议题,个人价值系统中对价值的重视程度皆会影响到价值与行为的关联度。
支持某种价值的一些理由及想法被称之为“价值取向”。在由数项价值组成的一套价值体系中,价值取向属于最高层次。“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来自行为主体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意识,表现为政治取向、功利取向、审美取向、道德取向等不同方面。人的每一具体行为的取向或定向都是各种具体价值取向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研究的内容、意义及其架构
(一)道德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其架构
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学术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也各自有不同的解读与争论。本文中认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了解并建立其认识领域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界定了个人在特定社会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并应保障个人在此社会中应享有的权利,肯定人类的尊严与正义,促进个人与群体向“善”发展。道德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接受、认同已被所有国家或文化公认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核心价值,例如勇敢、礼貌、公正等,帮助青少年理解、关心并践行这些价值观。在实施时,道德教育强调两个因素:第一,要提供有利于孩子发展、充满温暖关怀的环境,第二,要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教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进而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学校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道德领悟与养成良好习惯,以符合社会生活的需求。而道德教育的再生则期待道德特质的发展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重点。首先,学校要教导学生识别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价值观并进而认同它,在日常生活中按其行事;其次,在面对抉择时,学生要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所谓道德行动包含三个方面:能力、意愿及道德习惯,道德行动可帮助人们做出道德选择。
随着社会多元价值并存的发展趋势,单一的崇高价值被解构,不可撼动的道德真理似乎也不再存在。因此构建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困难重重。但道德教育从以学生为主体与出发点的思考方向,确实应引起道德教育领域的关注者的慎重考量与重视。道德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关系调节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如果得到发挥,则能够实现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方位促进和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优化。这是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道德教育的价值体系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要求。要时时重视自我训练,克己正念,培养品行与情操,正所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尊人爱物。敬人者人横敬之,爱物者必有后福。三是不断学习。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勤充实,谦谦自持,虚怀若谷,尽己之学贡献社会,追求人类福祉。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在同时存在若干种教育价值方案和意向时,教育主体从自己的需求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和意向,以实现自己的德育价值目标。”换句话说,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选择的意向和行动。在理论和现实中,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如何让道德由静态价值转变为人的动态追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
(二)心理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其架构
“心理教育绝非一元现象,它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对于具有不同理论导向和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根据习惯的原则来修正个人原有的特质,有时会直接、明显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特质中对社会有正向影响的,我们用“人格”来表述。拥有健康人格表示能充分且顺利地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
良好的心理教育价值应当由认识、兴趣、践行三大主题组成,不同的主题包含了不同的价值与价值取向。认识包括了解善良和邪恶,并由此发展出一种判断能力,经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选择,然后去践行;兴趣是指发展出个人的道德感觉和情绪,包括喜爱和同情心,选择正确与喜欢的事情来做;实践意味着审视客观环境和事实,经深思熟虑之后,根据自我的意志采取行动。所呈现的主要德行有:智慧、正义、自制力和勇气。从心理教育的核心价值旨趣来分析,心理教育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活化取向的心理教育和问题化取向的心理教育”两类。
心理教育的再生是期待对学生心理特质发展的关注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由于心理教育涉及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会强调不同的标准或价值,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取向。但心理教育的价值至少应该包括价值观与责任感;如果学校停止对人格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培育,将会使教育失去意义。
三、心理——道德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的统整
对价值问题的关注是心理——道德教育共同的主题。由于教育体现为个人适应环境的一种历程,因此心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各种客观的价值(生理的、经济的、审美的、理智的、宗教的)输入儿童的经验中,以完成整个人格的建构。就目前来看,心理——道德教育中有两大元素值得深思:第一是没有“无价值观的学校”,一个学校不可能是无价值观的,校园总会受到特定价值与价值取向的影响。第二是不同的价值与价值取向之间可做好坏及对错的区分。
通过建构伦理规范与价值信仰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道德水准,建构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核心价值的界定有所差别。一种观点认为心理——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包括同情、勇敢、彬彬有礼、公正不阿、坚忍不拔、尊重、负责任等。一种观点认为核心价值应包括智慧、正义、刚毅、克己、爱、正念、勤奋、诚正、感恩、谦恭等。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我国的文化背景与现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在有效地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之后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心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包括学科精熟、学习过程、自我实现、社会重建、生态整合等五种价值取向。学科精熟取向是最传统的取向,主要是在让学生获得重要的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学校的角色是文化的传递者,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文化传承并启发其智慧,培养其独立人格与提高其道德水平;学习过程取向中强调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与“学习什么”是同样重要的;自我实现取向在于训练学生建构自己独立的“心理——道德”价值体系,并协助学生进行自我实现及其自我整合;社会重建取向包括个人的心理发展、道德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文化目标;生态整合取向是使学习者向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的方向发展,并建立普遍、稳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以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在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好的教学有赖于高品质的教师,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为提升教学效能,教师必须反思教学中发生的事情,以批判和分析的观点考察各种可行的途径并做出合理的决定,以改善教学;三是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所呈现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四是教师选择的“心理——道德”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反映出教师的价值系统;五是上述五种价值取向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其强调的优先顺序;教师可能同时拥有多个价值取向;六是学校应提升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认知,并作为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邬昆,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唐日新,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先义,价值: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61-65
[4]刘旭东,教育价值浅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1-40
[5]RichaM Nelson-Jones,咨询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J],陈中永译,教育专题研究,1994(1):16
[6]崔景贵,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