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朝阳区现代城西门附近,有一家名为JENNY LU’S 的蔬菜超市。虽说里面卖的是蔬菜,可进进出出的顾客大部分都是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走进店里仔细一看,蔬菜摆放讲究,井然有序,每种蔬菜标的说明都是外文:英文、法文、德文……一个中国字儿都没有。店堂里回荡着曼妙的音乐,也都是外文的。显然这是一家专为老外开的店。
让人称奇的是,这个天天与老外打交道的超市老板,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更不是什么海归,而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他的名字叫卢徐东。如今他不仅在北京老外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且还将蔬菜卖到了美国大使馆!
漂在京城,河南小伙从“慢一拍”中捕捉商机
跟许多家境贫困的农村孩子一样,因为交不起学费,卢徐东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家务农。25岁那年,卢徐东从河南农村老家辗转来到北京,在京郊一家养鸡场当小工。虽然每月的工资仅够生活费,但卢徐东却抱着免费学技术的态度干得饶有兴致,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开一家养鸡场。但没过多久,一场鸡瘟让这家养鸡场的鸡死了大半,卢徐东亲眼看到了其中的巨大风险,便对养鸡失去了兴趣。没多久,因为养鸡场运转困难,他便被老板辞退了。
之后,卢徐东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活计。然而,憨厚善良的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在这里拼足力气干活,等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后,所赚的血汗钱左盼右等就是到不了手。想学一门技艺不易,靠卖力气挣点钱却又拿不到手,卢徐东不禁有些踟躇了,一种身在他乡的伤感袭上卢徐东心头: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一天,卢徐东在朝阳区三里屯市场转悠时发现,许多像自己一样的外地人推着三轮车在卖菜,虽然很辛苦,但那一招一式特别有干劲。他顿时眼前一亮:菜人人要吃,不怕没生意,并且每一分钱都能拿到手。在观察了两天后,卢徐东买来一辆二手三轮车说干就干。当时,卢徐东的妻妹王建英也在北京打工,那段时间正好没活干,于是她与卢徐东做起了合伙生意。
为了赶早去几十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货,两人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起床;菜拉回来后,天还没亮就去赶早市;如果哪天生意不好,散市时菜没卖完,他们还得蹬着三轮车到附近的居民区里吆喝叫卖。熬了一段时期,卢徐东逐渐适应了这个小买卖,但王建英却受不了这样的劳累,最终丢下了秤杆进了一家塑料厂。
卢徐东没有放弃,一个人忙活着,可不管他怎样努力,少了一个人照应的蔬菜摊,生意一下子清淡了许多。进货时也抢不过别人,每天只能少进几个品种,一些抢手的品种更是很难进到。卢徐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西葫芦卖得特别好,但他很难进到货,即使偶尔运气好,抢到一些,也都是人家挑剩下的“小个儿”……比别人慢一拍的卢徐东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一味地抢早,而是开始思考一个“治本”的问题:卖菜竞争如此激烈,有没有脱颖而出的捷径呢?
正在卢徐东一筹莫展时,那些“小个儿”西葫芦却给他带来了商机。细心的卢徐东注意到,光顾他的蔬菜摊的老外明显多了起来。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老外挑菜,不仅要蔬菜新鲜、水嫩,还喜欢个头小而饱满的,和中国人爱挑大个儿的习惯刚好相反。百思不得其解的卢徐东和熟人说起这事,一个朋友告诉他,这是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的缘故,西方人认为小巧的菜品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价值高。卢徐东灵机一动,三里屯周围居住的外国人很多,而且一般都是到这里买菜,如果把目光对准他们,说不定能够改变目前的困境……
于是,卢徐东每次去批发市场进货都会刻意挑一些小巧菜品。这一招果然见效,他的生意很快便火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卢徐东抓住机会,与批发市场一些供货商签了一份皆大欢喜的合同——所有的“小个儿”菜品都归他。
亮出自己的招牌,让老外走进“自家的店铺”
就这样,卢徐东悄悄做起了“垄断”生意。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个不懂一点英文的“土鳖”居然能和老外打交道。其实卢徐东的经营原则非常简单——除了揪准“小个儿”商机外,就是讲究诚信。
一天,一位西餐厅的后勤人员向卢徐东订货:一个星期后需要一卡车“小个儿”西葫芦。因为货量大,近处一时凑不齐,需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大钟寺市场去求购。这样一来,成本势必大大增加,根本赚不了钱,但卢徐东咬着牙坚持履行合约。组织到货源后,为了节约运费,他踩着三轮车一车一车地往回拉。那几天,他奔来跑去的,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当他准时将一卡车西葫芦交付给对方后,老外乐得伸出大拇指:“卢,你太棒了!”
卢徐东这次虽然没赚到钱,却赢得了珍贵的信誉。到他摊位上来买菜的老外越来越多,甚至许多外国餐厅、外国公司都慕名而来。生意做大了,卢徐东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于是,他又设法说服了王建英,两人再次共同经营起菜摊。这时,一位经常光顾他们摊位的新加坡籍华侨指点他们说:“你俩的菜摊在外国人中间已经有一些名气了,应该搬到店铺上去经营,有了柜台,看上去就会整洁规范得多。同时,店铺要竖一个招牌,那样生意肯定会更好!”
卢徐东听后非常兴奋,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当即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店面。有了店面,就得有个店名。他们请那位华侨帮忙取一个店名,华侨说:“既然你们的店铺主要是针对老外的,那就取一个外文名吧!”然后以他俩名字的谐音取了一个店名——“JENNY LU’S”。
这个招牌在三里屯市场一亮相,立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外向来很注重品牌意识,卢徐东的菜铺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并且,JENNY LU’S这个名字让老外倍感亲切,一到这儿买菜,就像走进了自家的店铺。
然而,正当JENNY LU’S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朝阳区政府依据规划,不久就要取消三里屯市场。接到通知,王建英顿时愁眉苦脸,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店铺,眼见就要付诸东流。卢徐东赶紧放下手里的活,骑着自行车出门了。他在北京城里兜兜转转,直到天黑才回来。不等王建英开问,卢徐东兴奋地说道:“别愁了,我今天到处看了看,原来酒仙桥那儿居住的外国人也很多,咱们把店铺搬过去,没准儿生意会更好呢!”
不久,装潢一新的JENNY LU’S在酒仙桥重新开业了!卢徐东比以前更注重品牌形象,不仅严把质量关,所进的蔬菜品种齐全,新鲜水嫩,而且把所有蔬菜分类摆放得井然有序,还为每种蔬菜标上了外文说明。不出所料,卢徐东的生意做得比过去更火了。每天清早,只要店铺一开门,前来购物的老外就排起了长队。
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老外的需求,卢徐东不断扩大菜品,并附带经营一些老外喜爱的深加工食品,JENNY LU’S的生意因此更上一层楼。良好的生意状况让卢徐东、王建英两人开始忙不过来。于是,卢徐东叫来了老家的妻子王建平,同时又面向社会招聘了几个帮手。其实,当时JENNY LU’S由三个人打理就能够运作了,妻子及妻妹对聘人的做法都感到不解,因为卖菜属于薄利多销的行业,无端地增添人手无疑会增加成本。但卢徐东有着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像开超市那样开设蔬菜连锁店。
无招胜有招,
他把蔬菜卖到美国大使馆
卢徐东想到做到。两个月后,JENNY LU’S的第一家分店开张了。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短短三年内,卢徐东大胆出击,接连在北京外国人多的地区开了11家连锁店。
除了在菜品上满足老外的喜好外,卢徐东还不停地琢磨老外的生活禁忌和社交方式等,以便更好地与之沟通。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下,只有初中学历的卢徐东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外文,并与周围的老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感触颇深地说道:“我一直坚信,不管哪国人,以心交心总是行得通的。”
一次,一位老外从他店铺里选购了一罐深加工食品,按行业规定,这类食品过了保质期店铺就不负责了。然而,这位顾客在超过保质期一个月后来到店铺要求退货。当时,营业员在看了发票后拒绝了他的要求,但对方却无理坚持退货,为此双方争吵不休。卢徐东听说此事后立即赶到店里,二话不说,当即让营业员做了退赔处理。事后,当班营业员找到王建英表示不解,王建英一听也火了,对卢徐东大发脾气:“你今天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大家都来无理退货,那今后的生意还怎么做?”
卢徐东耐心地解释道:“的确,我们不给人家退货是无可厚非的,可我觉得JENNY LU’S应该做到与众不同,做生意若想长盛不衰,总得有自己独到的一套。并且我听说国外许多商店都讲究无条件退货,我们的店既然是面向老外的,就应该向这方面靠拢,而不能死守以往的老规矩。再说,就算有人以此钻空子占便宜,那也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客人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果然,卢徐东的做法让那位老外不仅再次登门购物,而且每次来都会介绍新的朋友,当然,“占便宜”的事他从此再也不做了。
不仅如此,卢徐东甚至对老外在店里的一些“乱来”行为也给予包容。2005年7月的一天深夜,朝阳公园店正要关门打烊时,突然闯进来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子,这位五大三粗的老外不知怎么搞的忽然将柜台撞倒了。面对东倒西歪的柜台以及四处散落的蔬菜,当班营业员吓蒙了。由于事发突然,这位营业员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打电话将卢徐东叫来了。卢徐东在仔细问询了事情经过后,立即赶了过去,老外歪坐在地上,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卢徐东好心地掺扶他,哪知对方竟双手乱抓起来,嘴里还叽里哇啦,一位营业员怕事情闹大就慌忙拨打了110。几分钟后,警车迅速赶到,几名警察走进店里要将“肇事”者带回派出所处理。
卢徐东见状,迅速上前解释道:“对不起,这位外国朋友不是来店里闹事的,他因为喝醉了酒,不小心将柜台弄倒了,这事由我们自己处理吧。”警察对此大为不解,生气地对卢徐东吼道:“真丢中国人的脸,即便喝醉了酒,他肇事了也要照章处理啊!”
卢徐东解释道:“他是我的顾客,不是存心捣乱,应该分清事情的原因后再做决定是否处理。如果贸然将他带到派出所,我不仅从此丢了客户,对你们执法部门的影响也不好。”经过劝解,警察觉得卢徐东说得不无道理,便离开了。当这位老外完全清醒过来后,拉住卢徐东一再感谢,并主动提出赔偿店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卢徐东一笑了之,表示以后多来这里购物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卢徐东这种宽厚与诚信的处事准则,JENNY LU’S的客源不断上升,他还与许多老外成为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卢徐东便会被他们拉到家里去把酒言欢。
2006年一次偶然机会,得知美国农业部举办蔬菜基地评选活动,在一位外国友人的介绍下,卢徐东应邀前往美国考察。卢徐东很珍惜这次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在美国一些州区实地考察了半个月。每到一处,他都让翻译对专家的话进行详尽讲解,自己再做好细致的笔录。在芝加哥一处蔬菜基地,卢徐东更是大开眼界,基地从选址到蔬菜的培育管理,以及配送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些是他以前在国内闻所未闻的。同时,卢徐东还特意研究了美国蔬菜店铺的装修和摆设风格。他发现,这些店铺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并赋予较强的人性化消费时尚,这样的设计,无疑让逛店铺的人感受到家园般的温馨与舒适。
通过这次考察,卢徐东明确了JENNY LU’S的发展思路。回到北京后,他参考美国蔬菜店铺的风格,结合国内的实际,对 JENNY LU’S所有的店面统一重新进行了装修和布置,还添置了先进的音响设备。这样一来,店铺的艺术氛围增强了,甚至使顾客感到买菜就像是一种享受。
为了提高店员的素质,卢徐东又从各店铺挑选了几十个优秀的营业员到大学进修,并将所有店铺里一百多名员工轮流进行培训,要求他们除了学习待客礼仪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简单的日常外语对话……
在国外考察期间,卢徐东发现一种名叫西格利亚的蔬菜已经成为老外们餐桌上必备的时尚调味品,国内却根本没有种植这种菜。卢徐东看准了其中的商机,立即从国外引进,派技术人员在基地试种。果然,这些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的“洋品”从基地配送到各个分店后,立即受到了老外们的青睐,一些高档饭店也闻风而动,纷纷到他的店铺来批发这种蔬菜。
尝到了开发新品种的甜头后,卢徐东又在京郊大兴区承包了一片土地,开始不间断地引进国外的时尚蔬菜。不到一年,基地培育的蔬菜新品种就超过了40种。美国驻华大使馆闻讯后,立即找到卢徐东,经过一系列洽谈及严格考察,JENNY LU’S顺利地接下了为其供应蔬菜的业务。
卢徐东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不仅让老外们青睐JENNY LU’S,连北京的海归以及白领也以逛JENNY LU’S为时尚。到2007年年初,卢徐东的月收入已达6位数。如今的他,再也不是几年前那个骑三轮车卖菜的农村打工仔,而是名震京城的“蔬菜王子”了。他不仅买了轿车,还在小汤山购置了一幢价值上百万的漂亮别墅!
当被问到成功秘诀时,卢徐东谦虚地说道:“哪有什么秘诀,其实只要用心,再普通的行当也能搞出一番事业来。”在谈到接下来的战略步伐时,他显得胸有成竹:“明年,全世界的目光都将投向北京奥运会,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外国友人到北京,并在这儿扎根生活。这对JENNY LU’S来说,充满了无限商机!”(本文谢绝转载、上网。)
编辑喻兮
E-mial:yuxiyx@yahoo.com.cn
(插图:戴晓明)
让人称奇的是,这个天天与老外打交道的超市老板,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更不是什么海归,而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他的名字叫卢徐东。如今他不仅在北京老外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且还将蔬菜卖到了美国大使馆!
漂在京城,河南小伙从“慢一拍”中捕捉商机
跟许多家境贫困的农村孩子一样,因为交不起学费,卢徐东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家务农。25岁那年,卢徐东从河南农村老家辗转来到北京,在京郊一家养鸡场当小工。虽然每月的工资仅够生活费,但卢徐东却抱着免费学技术的态度干得饶有兴致,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开一家养鸡场。但没过多久,一场鸡瘟让这家养鸡场的鸡死了大半,卢徐东亲眼看到了其中的巨大风险,便对养鸡失去了兴趣。没多久,因为养鸡场运转困难,他便被老板辞退了。
之后,卢徐东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活计。然而,憨厚善良的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在这里拼足力气干活,等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后,所赚的血汗钱左盼右等就是到不了手。想学一门技艺不易,靠卖力气挣点钱却又拿不到手,卢徐东不禁有些踟躇了,一种身在他乡的伤感袭上卢徐东心头: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一天,卢徐东在朝阳区三里屯市场转悠时发现,许多像自己一样的外地人推着三轮车在卖菜,虽然很辛苦,但那一招一式特别有干劲。他顿时眼前一亮:菜人人要吃,不怕没生意,并且每一分钱都能拿到手。在观察了两天后,卢徐东买来一辆二手三轮车说干就干。当时,卢徐东的妻妹王建英也在北京打工,那段时间正好没活干,于是她与卢徐东做起了合伙生意。
为了赶早去几十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货,两人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起床;菜拉回来后,天还没亮就去赶早市;如果哪天生意不好,散市时菜没卖完,他们还得蹬着三轮车到附近的居民区里吆喝叫卖。熬了一段时期,卢徐东逐渐适应了这个小买卖,但王建英却受不了这样的劳累,最终丢下了秤杆进了一家塑料厂。
卢徐东没有放弃,一个人忙活着,可不管他怎样努力,少了一个人照应的蔬菜摊,生意一下子清淡了许多。进货时也抢不过别人,每天只能少进几个品种,一些抢手的品种更是很难进到。卢徐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西葫芦卖得特别好,但他很难进到货,即使偶尔运气好,抢到一些,也都是人家挑剩下的“小个儿”……比别人慢一拍的卢徐东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一味地抢早,而是开始思考一个“治本”的问题:卖菜竞争如此激烈,有没有脱颖而出的捷径呢?
正在卢徐东一筹莫展时,那些“小个儿”西葫芦却给他带来了商机。细心的卢徐东注意到,光顾他的蔬菜摊的老外明显多了起来。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老外挑菜,不仅要蔬菜新鲜、水嫩,还喜欢个头小而饱满的,和中国人爱挑大个儿的习惯刚好相反。百思不得其解的卢徐东和熟人说起这事,一个朋友告诉他,这是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的缘故,西方人认为小巧的菜品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价值高。卢徐东灵机一动,三里屯周围居住的外国人很多,而且一般都是到这里买菜,如果把目光对准他们,说不定能够改变目前的困境……
于是,卢徐东每次去批发市场进货都会刻意挑一些小巧菜品。这一招果然见效,他的生意很快便火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卢徐东抓住机会,与批发市场一些供货商签了一份皆大欢喜的合同——所有的“小个儿”菜品都归他。
亮出自己的招牌,让老外走进“自家的店铺”
就这样,卢徐东悄悄做起了“垄断”生意。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个不懂一点英文的“土鳖”居然能和老外打交道。其实卢徐东的经营原则非常简单——除了揪准“小个儿”商机外,就是讲究诚信。
一天,一位西餐厅的后勤人员向卢徐东订货:一个星期后需要一卡车“小个儿”西葫芦。因为货量大,近处一时凑不齐,需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大钟寺市场去求购。这样一来,成本势必大大增加,根本赚不了钱,但卢徐东咬着牙坚持履行合约。组织到货源后,为了节约运费,他踩着三轮车一车一车地往回拉。那几天,他奔来跑去的,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当他准时将一卡车西葫芦交付给对方后,老外乐得伸出大拇指:“卢,你太棒了!”
卢徐东这次虽然没赚到钱,却赢得了珍贵的信誉。到他摊位上来买菜的老外越来越多,甚至许多外国餐厅、外国公司都慕名而来。生意做大了,卢徐东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于是,他又设法说服了王建英,两人再次共同经营起菜摊。这时,一位经常光顾他们摊位的新加坡籍华侨指点他们说:“你俩的菜摊在外国人中间已经有一些名气了,应该搬到店铺上去经营,有了柜台,看上去就会整洁规范得多。同时,店铺要竖一个招牌,那样生意肯定会更好!”
卢徐东听后非常兴奋,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当即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店面。有了店面,就得有个店名。他们请那位华侨帮忙取一个店名,华侨说:“既然你们的店铺主要是针对老外的,那就取一个外文名吧!”然后以他俩名字的谐音取了一个店名——“JENNY LU’S”。
这个招牌在三里屯市场一亮相,立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外向来很注重品牌意识,卢徐东的菜铺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并且,JENNY LU’S这个名字让老外倍感亲切,一到这儿买菜,就像走进了自家的店铺。
然而,正当JENNY LU’S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朝阳区政府依据规划,不久就要取消三里屯市场。接到通知,王建英顿时愁眉苦脸,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店铺,眼见就要付诸东流。卢徐东赶紧放下手里的活,骑着自行车出门了。他在北京城里兜兜转转,直到天黑才回来。不等王建英开问,卢徐东兴奋地说道:“别愁了,我今天到处看了看,原来酒仙桥那儿居住的外国人也很多,咱们把店铺搬过去,没准儿生意会更好呢!”
不久,装潢一新的JENNY LU’S在酒仙桥重新开业了!卢徐东比以前更注重品牌形象,不仅严把质量关,所进的蔬菜品种齐全,新鲜水嫩,而且把所有蔬菜分类摆放得井然有序,还为每种蔬菜标上了外文说明。不出所料,卢徐东的生意做得比过去更火了。每天清早,只要店铺一开门,前来购物的老外就排起了长队。
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老外的需求,卢徐东不断扩大菜品,并附带经营一些老外喜爱的深加工食品,JENNY LU’S的生意因此更上一层楼。良好的生意状况让卢徐东、王建英两人开始忙不过来。于是,卢徐东叫来了老家的妻子王建平,同时又面向社会招聘了几个帮手。其实,当时JENNY LU’S由三个人打理就能够运作了,妻子及妻妹对聘人的做法都感到不解,因为卖菜属于薄利多销的行业,无端地增添人手无疑会增加成本。但卢徐东有着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像开超市那样开设蔬菜连锁店。
无招胜有招,
他把蔬菜卖到美国大使馆
卢徐东想到做到。两个月后,JENNY LU’S的第一家分店开张了。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短短三年内,卢徐东大胆出击,接连在北京外国人多的地区开了11家连锁店。
除了在菜品上满足老外的喜好外,卢徐东还不停地琢磨老外的生活禁忌和社交方式等,以便更好地与之沟通。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下,只有初中学历的卢徐东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外文,并与周围的老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感触颇深地说道:“我一直坚信,不管哪国人,以心交心总是行得通的。”
一次,一位老外从他店铺里选购了一罐深加工食品,按行业规定,这类食品过了保质期店铺就不负责了。然而,这位顾客在超过保质期一个月后来到店铺要求退货。当时,营业员在看了发票后拒绝了他的要求,但对方却无理坚持退货,为此双方争吵不休。卢徐东听说此事后立即赶到店里,二话不说,当即让营业员做了退赔处理。事后,当班营业员找到王建英表示不解,王建英一听也火了,对卢徐东大发脾气:“你今天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大家都来无理退货,那今后的生意还怎么做?”
卢徐东耐心地解释道:“的确,我们不给人家退货是无可厚非的,可我觉得JENNY LU’S应该做到与众不同,做生意若想长盛不衰,总得有自己独到的一套。并且我听说国外许多商店都讲究无条件退货,我们的店既然是面向老外的,就应该向这方面靠拢,而不能死守以往的老规矩。再说,就算有人以此钻空子占便宜,那也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客人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果然,卢徐东的做法让那位老外不仅再次登门购物,而且每次来都会介绍新的朋友,当然,“占便宜”的事他从此再也不做了。
不仅如此,卢徐东甚至对老外在店里的一些“乱来”行为也给予包容。2005年7月的一天深夜,朝阳公园店正要关门打烊时,突然闯进来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子,这位五大三粗的老外不知怎么搞的忽然将柜台撞倒了。面对东倒西歪的柜台以及四处散落的蔬菜,当班营业员吓蒙了。由于事发突然,这位营业员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打电话将卢徐东叫来了。卢徐东在仔细问询了事情经过后,立即赶了过去,老外歪坐在地上,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卢徐东好心地掺扶他,哪知对方竟双手乱抓起来,嘴里还叽里哇啦,一位营业员怕事情闹大就慌忙拨打了110。几分钟后,警车迅速赶到,几名警察走进店里要将“肇事”者带回派出所处理。
卢徐东见状,迅速上前解释道:“对不起,这位外国朋友不是来店里闹事的,他因为喝醉了酒,不小心将柜台弄倒了,这事由我们自己处理吧。”警察对此大为不解,生气地对卢徐东吼道:“真丢中国人的脸,即便喝醉了酒,他肇事了也要照章处理啊!”
卢徐东解释道:“他是我的顾客,不是存心捣乱,应该分清事情的原因后再做决定是否处理。如果贸然将他带到派出所,我不仅从此丢了客户,对你们执法部门的影响也不好。”经过劝解,警察觉得卢徐东说得不无道理,便离开了。当这位老外完全清醒过来后,拉住卢徐东一再感谢,并主动提出赔偿店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卢徐东一笑了之,表示以后多来这里购物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卢徐东这种宽厚与诚信的处事准则,JENNY LU’S的客源不断上升,他还与许多老外成为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卢徐东便会被他们拉到家里去把酒言欢。
2006年一次偶然机会,得知美国农业部举办蔬菜基地评选活动,在一位外国友人的介绍下,卢徐东应邀前往美国考察。卢徐东很珍惜这次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在美国一些州区实地考察了半个月。每到一处,他都让翻译对专家的话进行详尽讲解,自己再做好细致的笔录。在芝加哥一处蔬菜基地,卢徐东更是大开眼界,基地从选址到蔬菜的培育管理,以及配送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些是他以前在国内闻所未闻的。同时,卢徐东还特意研究了美国蔬菜店铺的装修和摆设风格。他发现,这些店铺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并赋予较强的人性化消费时尚,这样的设计,无疑让逛店铺的人感受到家园般的温馨与舒适。
通过这次考察,卢徐东明确了JENNY LU’S的发展思路。回到北京后,他参考美国蔬菜店铺的风格,结合国内的实际,对 JENNY LU’S所有的店面统一重新进行了装修和布置,还添置了先进的音响设备。这样一来,店铺的艺术氛围增强了,甚至使顾客感到买菜就像是一种享受。
为了提高店员的素质,卢徐东又从各店铺挑选了几十个优秀的营业员到大学进修,并将所有店铺里一百多名员工轮流进行培训,要求他们除了学习待客礼仪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简单的日常外语对话……
在国外考察期间,卢徐东发现一种名叫西格利亚的蔬菜已经成为老外们餐桌上必备的时尚调味品,国内却根本没有种植这种菜。卢徐东看准了其中的商机,立即从国外引进,派技术人员在基地试种。果然,这些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的“洋品”从基地配送到各个分店后,立即受到了老外们的青睐,一些高档饭店也闻风而动,纷纷到他的店铺来批发这种蔬菜。
尝到了开发新品种的甜头后,卢徐东又在京郊大兴区承包了一片土地,开始不间断地引进国外的时尚蔬菜。不到一年,基地培育的蔬菜新品种就超过了40种。美国驻华大使馆闻讯后,立即找到卢徐东,经过一系列洽谈及严格考察,JENNY LU’S顺利地接下了为其供应蔬菜的业务。
卢徐东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不仅让老外们青睐JENNY LU’S,连北京的海归以及白领也以逛JENNY LU’S为时尚。到2007年年初,卢徐东的月收入已达6位数。如今的他,再也不是几年前那个骑三轮车卖菜的农村打工仔,而是名震京城的“蔬菜王子”了。他不仅买了轿车,还在小汤山购置了一幢价值上百万的漂亮别墅!
当被问到成功秘诀时,卢徐东谦虚地说道:“哪有什么秘诀,其实只要用心,再普通的行当也能搞出一番事业来。”在谈到接下来的战略步伐时,他显得胸有成竹:“明年,全世界的目光都将投向北京奥运会,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外国友人到北京,并在这儿扎根生活。这对JENNY LU’S来说,充满了无限商机!”(本文谢绝转载、上网。)
编辑喻兮
E-mial:yuxiyx@yahoo.com.cn
(插图: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