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的初中语文知识观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贯穿着学生整个初中生涯,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和应用作用。传统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记忆与知识点的巩固,缺乏灵活的应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的内涵,领悟到初中语文教育的精髓。文章分析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探讨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观,希望对目前的语文教学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与能力,让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新课程语文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将语文知识与现行的新概念教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通过转变语文教学方式与讲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各项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为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初中生的个人生活经历较少,对于一些语文知识情感的理解较为片面,因此,长期而有规划地学习语文是初中生最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不仅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加注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应用,实践应用是新课程语文改革的主要目标,旨在将学生语文学习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
  二、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面临较重的学业负担,因此,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语文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十分简单,对于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学习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这导致大部分初中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无法达到初中生应有的语文学习标准,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部分初中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机械的知识点记忆和背诵,缺乏感情上的共鸣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较为呆板
  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而进行适当改良,导致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一些教师为了减少备课压力,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不仅影响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每天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意识到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繼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课上的教授和课下学生的实践等各方面进行。首先,新课程的语文教育使初中生深刻意识到语文学习应用的重要性,避免了传统学习机械地背诵知识点的弊端,试图将语文知识逐渐应用在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喜爱语文,意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语文学习不仅拘泥于日常的课堂学习,对于新课程中建议学生看的图书或者了解到的其他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接触,这样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接触新鲜事物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为初中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空间。
  (二)改变语文教学的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最直观的手段,这不仅需要学生配合老师积极地学习语文,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技巧,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以正确的心态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大潮。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并注重语文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对于课外语文知识的探索,而不是仅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其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再次,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风格与习惯,因材施教,兼顾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为学生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新课程语文教育是教育改革中大胆的创新与实践,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发掘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突出教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高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潘黎明.论新课程的初中语文知识观[J].课改前沿.2014(3).
  [2]杨勇.新课程改革与语文知识观的重建[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9(2).
  作者简介:卢扬,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教学和高考考试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知人把握诗歌,是简单好用的方法之一。“知人”指的是要知道、了解、研读有关作者的相关情况。这当中所说的“人”内涵丰富。只有全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品评人物,才能知“全人”,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歌;知其人;吸纳资源;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孟子的《尚友说》:“一乡
【摘要】策略单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新举措,对一线教师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教学策略单元?笔者认为要精准把握单元的教学目标,区分策略单元与普通单元的教学特性;整体关照策略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策略意识。  【关键词】部编版;策略单元;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
【摘要】影视资源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但影视资源的使用既有优势又有弊端。影视资源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且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可运用的素材。但影视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影视人物形象易导致文学形象固化,影视视听特征易弱化文学想象,影视改编易使原文本产生意义误读等弊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合理使用影视资源,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类客观试题,往往考查的是考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虽然考查的程度不深,但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命题人为了迷惑考生,常常在基于对诗词基本理解的某一个方面(点)设置了种种陷阱,更加增添了选择的难度。因此,我们要认清和规避这些选项陷阱,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曲解词语;颠倒时序;混淆表达技巧;误解诗意;脱离背景  【中图分类号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2020年特殊的寒假,笔者积极探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技术支持,进行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笔者尝试耕种好“云端的三分田”,引导学生探究与疫情相关的文本,培养多元能力;宅家学习经典,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创建线上交流平台,启发学生探索、演绎、解读文本。采用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掌握
【摘要】文化类散文,是一类特殊的散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形式。文化类散文以其独特的行文技巧及特别的人生感悟,彰显着作者的文化底蕴。散文因将真切的人文关怀融智慧之美于一体,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引发了读者极大的兴趣,受到了文学界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在阅读教学之中增加文化类散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捷径。高中生通过文化类散文阅读的学习,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掌握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辩论的智慧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民勤农村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勤县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果,在民勤县农村小学进行语文小班化教学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也是未来民勤县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民勤农村学生逐年在减少,在农村小学进行语文小班化教学,适合课堂开展,对今后农村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渔 歌 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者简介:张志和(732—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
【摘要】中学群文阅读课的效果是否明显,取决于教师提炼的议题与组织的文本能否使师生共同对文本生成或建构新的解读。但有些教师在选择文本时,忽略了被比较的文本应具有可比性的特点,这就不利于师生共同建构和生成对作品的深层次解读与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教师选取文本时易犯文本没有可比性、选文非同一文体的两个误区,试图为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思考。  【关键词】可比性;群文阅读教学;同源性文本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