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增长率为4.2%,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的2%。
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大量研究结果显示,Ⅰ期大肠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达95%以上,Ⅱ期为80%,Ⅲ期仅有50%~60%。现已查明,有家族肠癌遗传病史的人群、家族中有肿瘤遗传基因的人群、结肠息肉患者、5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自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和大城市居民及曾得过恶性肿瘤者,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可以通过人群筛查的手段来早期发现大肠癌。
一般人群普查
1.70%~75%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75%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尤其是出现便血、便频、大便中有黏液以及里急后重等排便习惯异常者,均应做直肠指检。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厘米范围内的病变,如做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则可能查到更高部位。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检查一次。
2.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检查一次,可作为大肠癌大规模普查的初筛方法。如阳性,则进一步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还可检出大肠息肉等疾患,特别是大肠腺瘤的癌变率可达10%~20%。
3.有条件者,从50岁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如阴性,以后每四年检查一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75%~80%的直肠、乙状结肠癌可借助乙状结肠镜予以确诊,同时还能采集活体组织标本,通过电灼摘除腺瘤等癌前期病变。
高危人群的筛检
1.如直系亲属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2.曾行大肠癌根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增加。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行大肠癌切除术者,如果术前未进行彻底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发生癌变的几率接近100%。这些家系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4.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大小相关,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初次检查发现腺瘤应做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但如果息肉体积大,数目多,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及该病的患者,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6.溃疡性结肠炎患病8年后,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病史越长,危险性越大。因此,全结肠炎患者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患病15年后,每1~2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发现黑斑息肉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人癌变率为20%~23%。因此,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大量研究结果显示,Ⅰ期大肠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达95%以上,Ⅱ期为80%,Ⅲ期仅有50%~60%。现已查明,有家族肠癌遗传病史的人群、家族中有肿瘤遗传基因的人群、结肠息肉患者、5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自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和大城市居民及曾得过恶性肿瘤者,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可以通过人群筛查的手段来早期发现大肠癌。
一般人群普查
1.70%~75%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75%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尤其是出现便血、便频、大便中有黏液以及里急后重等排便习惯异常者,均应做直肠指检。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厘米范围内的病变,如做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则可能查到更高部位。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检查一次。
2.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检查一次,可作为大肠癌大规模普查的初筛方法。如阳性,则进一步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还可检出大肠息肉等疾患,特别是大肠腺瘤的癌变率可达10%~20%。
3.有条件者,从50岁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如阴性,以后每四年检查一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75%~80%的直肠、乙状结肠癌可借助乙状结肠镜予以确诊,同时还能采集活体组织标本,通过电灼摘除腺瘤等癌前期病变。
高危人群的筛检
1.如直系亲属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2.曾行大肠癌根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增加。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行大肠癌切除术者,如果术前未进行彻底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发生癌变的几率接近100%。这些家系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4.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大小相关,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初次检查发现腺瘤应做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但如果息肉体积大,数目多,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及该病的患者,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6.溃疡性结肠炎患病8年后,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病史越长,危险性越大。因此,全结肠炎患者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患病15年后,每1~2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发现黑斑息肉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人癌变率为20%~23%。因此,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