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方程本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e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作为教师,我们要合理引导,让学生能顺利地从算术思维过渡到方程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等量关系;方程;数学思想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方程,也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学生没有选择方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本人结合“邮票的张数”一课实践,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一、有序渗透方程思想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引出方程:
  1.三年级时弟弟收集x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他的3倍,姐姐收集()张.
  2.四年级时姐姐收集60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弟弟的3倍,弟弟收集几张?列方程().
  3.姐姐收集3x张邮票,弟弟收集x张邮票,姐姐和弟弟合起来有几张?(3x x=4x)
  思考: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方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化简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式子,为本课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自主尝试:
  先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并试着解决.然后,提出用方程解决.
  思考:教学中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根据等量关系尝试解决.
  180÷(3 1)=45(张),
  45×3=135(张).
  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根据等量关系尝试解决.
  弟:180÷3=60(张),
  姐:60×3=180(张).
  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根据等量关系尝试解决.
  3x x=180,
  解得x=45(张),
  45×3=135(张).
  比较三种方法后,发现第二种方法是不对的.根据第三种方法我们找到很好的渗透等量关系的契机.所以,修改后本人尝试着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这个环节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更钟爱于算术方法,选择方程的学生少之又少.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方程太麻烦,不愿写解设.算术法在学生脑子中根深蒂固,形成思维定式.从表面上看,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比较烦琐,另外学生刚接触方程,题目难度不大,还没有体会到方程的优越性,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方程思想是一个建模和化归过程,它必须经历由简入繁、由易变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只在学方程的时候强调,我们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有意识地选一些适合方程解决的问题,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渗透方程思想,建立模型.
  二、强化寻找等量关系
  探索新知环节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尝试找出等量关系:(1)展示画图法,强调先画一倍量,再画几倍量.(2)文字法: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3,姐姐的邮票张数 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张.
  思考:等量关系是方程的本质,只要找对等量关系,列方程就轻而易举.因此,我设计了学习单引导学生从信息入手,根据一个信息,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可以写也可以画,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等量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第三环节:变式拓展,独立解决:
  1.把其中一个条件改成:姐姐邮票张数是弟弟的4倍,方程怎么列?这里的哪个等量关系变了?哪个没变?
  2.再变一变:姐姐比弟弟多90张邮票.哪个条件没变?哪个条件变了?请完成学习单上第二部分独立解决.
  (1)学生尝试找出等量关系,画一画,写一写.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师收集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并展台展示方程.
  (3)你更喜欢哪一种?(第一个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的,计算起来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便于计算的方程的等量关系)
  思考:变式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挖掘潜藏智能、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基于此再进一步拓展、延伸,是可以取得多方面教学效益的良策.
  三、加强解题方法指导
  一是加强对设未知数的指导.本课解决的是含有两个未知数量的问题,姐姐和弟弟的邮票张数是倍数关系,我们设一倍量弟弟的邮票为x张,则姐姐邮票为3x张,列得方程就比较容易解答.
  二是加强对解方程的过程指导.在新授环节,教材都完整地呈现整个解方程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对于復杂的方程,教师也可做适当的指导、点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的教师要有“大方程教学观”,有意识地渗透方程思想.本节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交流、对比理解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感受方程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用方程解决问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学会方法,才能更好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刘龙生,臧晓梅,康立军.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概念本质——“折线统计图”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5(19):36-38.
  [2]张金元.浅谈小学生方程思想的有序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12):47-49.
其他文献
【摘要】假设检验是数理统计学中根据一定假设条件由样本推断总体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所研究的总体作某种假设,记作H0;选取合适的统计量,这个统计量的选取要使得在假设H0成立时,其分布为已知;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并根据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作出拒绝或接受假设H0的判断.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归纳原理  一、引 言  假设检验是抽样论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根据
【摘要】本文以叙事的形式,将作者二十几年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点教育教学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对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一套“班级精细化评价管理模式”.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让大家了解这套模式的操作方法,了解此模式为何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智慧;策略;效果  多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学习成绩都经常
【摘要】函数是初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函数的学习零散地分布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习阶段,初中接触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为高中阶段的二次函数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在这两个阶段,关于二次函数的学习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如何良好地实现二次函数的衔接成为我们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二次函数;衔接  在整个中学阶段,函数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中考
【摘要】追问是课堂教学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提问,“穷追不舍”,它是对知识点进行深刻挖掘,逼近其本质的探究.课堂上教师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演绎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追问;有效;智慧;精彩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
【摘要】 数学阅读能力高下的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数学思维、开展数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从为什么要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策略  一谈到“阅读”,一般人总是觉得那是语文学科的事. 殊不知,“阅读”也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苏联数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需要,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有限的特殊情况,在这种特殊的教育背景下,三级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方法应运而生.  【关键词】三级分层分类导学;动态评价;农村小学教学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学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对常见的走路问题数学模型并求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走路问题;模型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教育援助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J16)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针对江苏高考内容及模式,南京市教研室就高三一轮复习课已给出了成熟而高效的课型模式,并成功实践多年,效果显著.与此同时,高三一轮复习课还应有其区别于高一、高二复习的“高度”和“深度”,着眼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和架构,兼顾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一轮复习;双曲线;高度;深度  一、架构“高度”与探寻“深度”  (一)高三一轮复习应具备一定的“高度”  到了高三一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巧设疑问,激发学习热情”“知识沟通,疏导思维流程”“恰当时机,提供思维铺垫”“归纳提升,引发探索欲望”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
如果谈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的捷径是什么,笔者一定会说,是问题.数学是一门由问题所构成的学问.首先,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缘于实际问题的出现.当运用数学理论顺利解答问题之后,便会随着思考的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也就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思考.可以说,不断出现的问题是数学研究的助推剂,在高中课堂上更是如此.因此,想要让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把握住提问环节并进行科学巧妙的设计,不得不说是一条捷径.笔者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