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珠镇泰实验小学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探究,形成了“同成长,共快乐”的同乐特色文化。通过创建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主体共同的价值观念、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镇泰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关键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发展理念;管理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从广义上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新学校与优质学校的不同之处是依据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他们在学校里能够健康成长。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
近年来,海珠镇泰实验小学文化建设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形成了“同成长,共快乐”的同乐特色文化,打造环境优雅、彰显快乐的校园,以凝聚人心、齐心共进的管理推动学校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海珠镇泰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是镇泰人心灵的投影、思想的印痕,是精心、尽心的现实思考和践行的结果,是镇泰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是学校的“文化场”。它从师生的心灵出发,是师生共同认可并嵌入身心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镇泰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一、创建清新优雅的环境文化
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心灵感受到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在校园里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雄浑劲健之壮美、清新典雅之柔美,像百花一样自然生长,长成最好的自己。因此,学校努力营造“同美校园,怡然自乐”的育人氛围,力求达到“环境设施的功能性与美育性相统一;环境设计的教育性和儿童的心智模式相统一;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学校不仅按规范化学校办学标准配齐了各类教学设施,而且校园注重物象景观、物象文化的打造,主体景观、理念墙、特色场室、教室楼道文化布置……浸润其中,散发着诗一样的芳香,使学校成为学生、老师同成长、共快乐的精神家园。
二、拓展同心同德,乐知乐行的管理文化
管理的最高状态不是管束和控制,而是管理双方的“和谐、互动、共担、分享”。要将双方的目标差异协同一致起来,形成围绕共同目标的良性互动,实施风险、责任的共担,一起分享成功、成长的喜悦。通过“情感 制度 人格”的管理文化,达到了管理的平衡、自然和高效。
三、构建同研同进,乐教乐导的教师文化
围绕教师的行为影响、学习与成长、生命质量的主线,学校积极构建教师文化。从师德建设入手,提高教师示范的行为影响力;从教育科研入手,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和教科研能力;营造关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文化,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营造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及生活品味提高的文化,推进教师个人学习、成长与其生命质量的对接。在学校里,教师们在“同成长,共快乐”的学校文化中自然成长着,教师队伍突出表现出“四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变教学研究的评课为观课议课;变关注个人及个人研究为关注团队,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变埋头教书为科研引教。
四、丰富同善德育,为善最乐的学生文化
学校文化因人而产生,因人而存在,同时,因为心灵的需要,又在不断地丰富。学校文化更是童心的向往,是属于孩子的,孩子能懂得和参与的,是孩子所喜欢和梦想的。学校通过“同心乐行”(德育、心育)、“同趣乐学”(智育、美育、体育)的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同乐的学生文化,推动老师和学生快乐、健康、和谐、共进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以体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全面发展。
五、引领互动、快乐的课堂文化
学校将课堂作为主阵地,从变革课堂评价开始建设课堂文化,拟定同乐课堂快乐四步曲(寻找快乐、分享快乐、展示快乐、体验快乐)的教学模式,五大课堂评课标准:激励的策略(教态亲切、扬长补短、多元评价)、积极地参与(全体参与、手脑并用、主动探究)、和谐的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畅所欲言)、成功地体验(潜能开发、充满自信、人人成功)、目标的渗透(目标鲜明、设计合理、多元渗透),使课堂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中尊重差异、激励扬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六、完善科学人本的制度文化
搭建公开、公平、人本的學校管理制度框架,推进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有机协同。“和谐”的管理理念并非不要严格的制度,相反,学校管理的和谐是建立在学校成员对制度的认同与遵守之上的。近年来,我们完善了教导处、学校信息化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组织等各岗位工作职责。在梳理学校核心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流程并纵向牵引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科研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横向支撑的综合管理(含绩效考评)、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党务管理、后勤管理及校园网络管理等制度体系,并在组织实施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七、激活个性多彩的课程文化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学校:一种是用坚硬的钢筋水泥建造在土地上,由漂亮的各式围墙包裹,因风格独具的建筑矗立。另一种学校则是用文化建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心上,因教育的影响而矗立,并被大家带着着行走一生。前者是物化的学校,后者是心灵的学校。我们把建这样的学校的追求落实到学校追核心的层面——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同心乐韵》《快乐体育》《成功乐园》的同乐教育特色学校课程管理框架和学生成长体验性课程体系,激活了个性多彩的课程文化,初步构建起“1 N”的学校课程管理框架结构。“1 N”使课程教学既保证基础又满足个性,既提升质量又发展兴趣,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取得显著效果。
这些年来,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学校文化建设逐渐趋于丰富和完善,在师生中形成了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因势而起。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究中,我们也认识到,学校文化必须尊重并呵护教育“原生态”,重视系统思考下的设计与实践,充分把握学校整体与各个部分、主干文化与枝干文化的关系,并坚持稳定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发展理念;管理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从广义上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新学校与优质学校的不同之处是依据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他们在学校里能够健康成长。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
近年来,海珠镇泰实验小学文化建设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形成了“同成长,共快乐”的同乐特色文化,打造环境优雅、彰显快乐的校园,以凝聚人心、齐心共进的管理推动学校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海珠镇泰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是镇泰人心灵的投影、思想的印痕,是精心、尽心的现实思考和践行的结果,是镇泰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是学校的“文化场”。它从师生的心灵出发,是师生共同认可并嵌入身心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镇泰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一、创建清新优雅的环境文化
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心灵感受到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在校园里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雄浑劲健之壮美、清新典雅之柔美,像百花一样自然生长,长成最好的自己。因此,学校努力营造“同美校园,怡然自乐”的育人氛围,力求达到“环境设施的功能性与美育性相统一;环境设计的教育性和儿童的心智模式相统一;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学校不仅按规范化学校办学标准配齐了各类教学设施,而且校园注重物象景观、物象文化的打造,主体景观、理念墙、特色场室、教室楼道文化布置……浸润其中,散发着诗一样的芳香,使学校成为学生、老师同成长、共快乐的精神家园。
二、拓展同心同德,乐知乐行的管理文化
管理的最高状态不是管束和控制,而是管理双方的“和谐、互动、共担、分享”。要将双方的目标差异协同一致起来,形成围绕共同目标的良性互动,实施风险、责任的共担,一起分享成功、成长的喜悦。通过“情感 制度 人格”的管理文化,达到了管理的平衡、自然和高效。
三、构建同研同进,乐教乐导的教师文化
围绕教师的行为影响、学习与成长、生命质量的主线,学校积极构建教师文化。从师德建设入手,提高教师示范的行为影响力;从教育科研入手,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和教科研能力;营造关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文化,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营造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及生活品味提高的文化,推进教师个人学习、成长与其生命质量的对接。在学校里,教师们在“同成长,共快乐”的学校文化中自然成长着,教师队伍突出表现出“四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变教学研究的评课为观课议课;变关注个人及个人研究为关注团队,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变埋头教书为科研引教。
四、丰富同善德育,为善最乐的学生文化
学校文化因人而产生,因人而存在,同时,因为心灵的需要,又在不断地丰富。学校文化更是童心的向往,是属于孩子的,孩子能懂得和参与的,是孩子所喜欢和梦想的。学校通过“同心乐行”(德育、心育)、“同趣乐学”(智育、美育、体育)的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同乐的学生文化,推动老师和学生快乐、健康、和谐、共进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以体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全面发展。
五、引领互动、快乐的课堂文化
学校将课堂作为主阵地,从变革课堂评价开始建设课堂文化,拟定同乐课堂快乐四步曲(寻找快乐、分享快乐、展示快乐、体验快乐)的教学模式,五大课堂评课标准:激励的策略(教态亲切、扬长补短、多元评价)、积极地参与(全体参与、手脑并用、主动探究)、和谐的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畅所欲言)、成功地体验(潜能开发、充满自信、人人成功)、目标的渗透(目标鲜明、设计合理、多元渗透),使课堂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中尊重差异、激励扬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六、完善科学人本的制度文化
搭建公开、公平、人本的學校管理制度框架,推进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有机协同。“和谐”的管理理念并非不要严格的制度,相反,学校管理的和谐是建立在学校成员对制度的认同与遵守之上的。近年来,我们完善了教导处、学校信息化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组织等各岗位工作职责。在梳理学校核心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流程并纵向牵引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科研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横向支撑的综合管理(含绩效考评)、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党务管理、后勤管理及校园网络管理等制度体系,并在组织实施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七、激活个性多彩的课程文化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学校:一种是用坚硬的钢筋水泥建造在土地上,由漂亮的各式围墙包裹,因风格独具的建筑矗立。另一种学校则是用文化建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心上,因教育的影响而矗立,并被大家带着着行走一生。前者是物化的学校,后者是心灵的学校。我们把建这样的学校的追求落实到学校追核心的层面——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同心乐韵》《快乐体育》《成功乐园》的同乐教育特色学校课程管理框架和学生成长体验性课程体系,激活了个性多彩的课程文化,初步构建起“1 N”的学校课程管理框架结构。“1 N”使课程教学既保证基础又满足个性,既提升质量又发展兴趣,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取得显著效果。
这些年来,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学校文化建设逐渐趋于丰富和完善,在师生中形成了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因势而起。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究中,我们也认识到,学校文化必须尊重并呵护教育“原生态”,重视系统思考下的设计与实践,充分把握学校整体与各个部分、主干文化与枝干文化的关系,并坚持稳定性和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