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卷27 《种群和群落》(二)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题
  1.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2. 下列关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接种对数期的菌种,调整期将缩短
  B. 进入对数期的微生物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
  C. 进入稳定期后不再产生新细胞,活细胞数目维持相对恒定
  D. 进入衰亡期后部分细胞解体,可释放出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3.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C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C。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C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4.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5.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变异有关
  C.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6. 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 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7. 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 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 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 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 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8. 右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9. 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10. 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 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 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 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 四种说法都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釉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釉,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不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12. 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__,请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政治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及教学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剖析它给政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倡导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建构政治课堂的生活意义。  关键词:政治教学;回归生活;意义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16-2  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遗忘和忽视教学对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一、选择题  1.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2. 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