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希尔斯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共同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帮助人们拥有普遍的经验,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是现代课程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一种折射。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
诵——传承文化火种。语文积累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的背诵。语文积累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精凝的语言背后,潜藏的是睿智的心神;不论无意中的妙句还是有意的留白,均透露出无尽的韵思。读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语言的贫乏实质就是思想的贫乏。先贤留下的文字是一盏盏明灯,温润着一代代后来者的眼睛。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以某种物质形式才能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萧,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很难避免的,唯有语言可以积累,可以口口相传,可以心心相传,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
那如何将这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更好地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呢?我发现一下课,好动的学生就如潮水般涌出教室,顿时,走廊上一片欢腾,踢■子,跳皮筋,女生踢,男生也踢,女生跳,男生也跳。还有一部分喜静的学生,就在教室里捡色子,捡得不亦乐乎。踢■子,跳皮筋,捡色子等都是学生的至爱。如此热衷,如果再加入点语文活动的调味,那岂不更好。说做就做,我让班长每周五中午在板报的一角抄写出两首古诗,十到十五个成语,以供学生下周活动时运用。
“踢”古诗。将踢■子与背古诗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踢■子,一边背古诗。于是,课间走廊里、操场上到处荡漾着唐诗声。
“跳”宋词。宋词独有的韵味与学生跳皮筋融合起来,极大地诱发了学生活动与背宋词的热情,学生一起沉浸在美妙的活动中。
“捡”成语。让记成语与捡色子结合起来,学生一边捡色子,一边说成语,如“把丢三落四捡起来”“把独一无二捡起来”……
我还在这些活动中引入比赛机制,让学生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我发现,当这些活动赋予语文元素后,学生参与活动的趣味更浓了,同时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拓——变“小语文”为“大语文”。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一旦视野被蒙蔽,语言积累方面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其实这是语文积累的最大误区。我们每天上因特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
拓于社会生活。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们更乐于在玩中得到积累。社会是生活的大舞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途径。丰富的活动经验,也是一种积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安全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诗歌朗诵会、运动会、为贫困地区儿童捐款、看木偶戏、参观海洋馆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每举行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写游记、观后感、心得等,记录下当时的点点滴滴,这既是生活阅历的丰富,也是作文材料的积累。除此以外,我还带他们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山水的美,领略自然风光;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参观、游览、游戏、课本剧表演、答记者问、竞赛等创设各种情境,增加他们的积累热情。大假期间,鼓励家长带孩子去旅行,写游记,积累语文素材。
拓于沟通交流。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打破个体狭隘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用——零存整取的语言。如果光积累不运用,就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那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在平时课堂中,既要注意积累,又要加强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
说中运用。孩子每天都要与人交流,开口说话,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在与人交际过程中能很好地运用积累,每个词和句子都用得恰到好处,则会使彼此的谈话既节约时间,又很愉快。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孩子语言信息仓库里的积累材料,例如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可以跟孩子天南海北地聊,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些诸如“今天学了哪些词语、句子呀”“换哪个词说更好呀”等问题,给个机会,拓宽运用。老师在课内课外要鼓励学生多运用新学习的词句与人交流。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前还可以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由一个同学说一个好词,后一个同学必须从上一个同学说出的好词中选出任意一个字或音同的字,再接成自己积累到的好词。如“懒洋洋—阳光明媚—光彩夺目—目不暇接—接二连三”,一直下去,看看哪一组接得又快又好。记得有一次的“十分钟中队会”,我们的小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说了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呀,从而达到了“用恰当的文字语言来表达”的目的。
写中运用。在新版语文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基础训练”的字样已变成“积累运用”。积累固然重要,运用更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写作中的运用。由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大脑仓库中储备了大量的书面词汇,指导学生写花坛一文时,我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其中有一名同学是这样写的:每到春夏秋冬,这里就成了花的海洋,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还有一学生用到韩愈诗句中的“百般红紫斗芳菲”。通过运用,学生尝到了积累的甜头,更有兴趣,更自觉地在课下积累,久而久之,词汇量大了,说话写作时大量词语随手拈来。
正所谓滴水成河,百川归海,语文的日积月累就如涓涓细流,最终必将汇成汪洋大海,使我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气势不凡。也正是这样,语文课堂上才有了这点点积累而成的美丽。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诵——传承文化火种。语文积累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的背诵。语文积累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精凝的语言背后,潜藏的是睿智的心神;不论无意中的妙句还是有意的留白,均透露出无尽的韵思。读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语言的贫乏实质就是思想的贫乏。先贤留下的文字是一盏盏明灯,温润着一代代后来者的眼睛。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以某种物质形式才能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萧,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很难避免的,唯有语言可以积累,可以口口相传,可以心心相传,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
那如何将这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更好地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呢?我发现一下课,好动的学生就如潮水般涌出教室,顿时,走廊上一片欢腾,踢■子,跳皮筋,女生踢,男生也踢,女生跳,男生也跳。还有一部分喜静的学生,就在教室里捡色子,捡得不亦乐乎。踢■子,跳皮筋,捡色子等都是学生的至爱。如此热衷,如果再加入点语文活动的调味,那岂不更好。说做就做,我让班长每周五中午在板报的一角抄写出两首古诗,十到十五个成语,以供学生下周活动时运用。
“踢”古诗。将踢■子与背古诗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踢■子,一边背古诗。于是,课间走廊里、操场上到处荡漾着唐诗声。
“跳”宋词。宋词独有的韵味与学生跳皮筋融合起来,极大地诱发了学生活动与背宋词的热情,学生一起沉浸在美妙的活动中。
“捡”成语。让记成语与捡色子结合起来,学生一边捡色子,一边说成语,如“把丢三落四捡起来”“把独一无二捡起来”……
我还在这些活动中引入比赛机制,让学生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我发现,当这些活动赋予语文元素后,学生参与活动的趣味更浓了,同时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拓——变“小语文”为“大语文”。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一旦视野被蒙蔽,语言积累方面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其实这是语文积累的最大误区。我们每天上因特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
拓于社会生活。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们更乐于在玩中得到积累。社会是生活的大舞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途径。丰富的活动经验,也是一种积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安全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诗歌朗诵会、运动会、为贫困地区儿童捐款、看木偶戏、参观海洋馆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每举行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写游记、观后感、心得等,记录下当时的点点滴滴,这既是生活阅历的丰富,也是作文材料的积累。除此以外,我还带他们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山水的美,领略自然风光;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参观、游览、游戏、课本剧表演、答记者问、竞赛等创设各种情境,增加他们的积累热情。大假期间,鼓励家长带孩子去旅行,写游记,积累语文素材。
拓于沟通交流。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打破个体狭隘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用——零存整取的语言。如果光积累不运用,就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那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在平时课堂中,既要注意积累,又要加强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
说中运用。孩子每天都要与人交流,开口说话,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在与人交际过程中能很好地运用积累,每个词和句子都用得恰到好处,则会使彼此的谈话既节约时间,又很愉快。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孩子语言信息仓库里的积累材料,例如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可以跟孩子天南海北地聊,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些诸如“今天学了哪些词语、句子呀”“换哪个词说更好呀”等问题,给个机会,拓宽运用。老师在课内课外要鼓励学生多运用新学习的词句与人交流。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前还可以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由一个同学说一个好词,后一个同学必须从上一个同学说出的好词中选出任意一个字或音同的字,再接成自己积累到的好词。如“懒洋洋—阳光明媚—光彩夺目—目不暇接—接二连三”,一直下去,看看哪一组接得又快又好。记得有一次的“十分钟中队会”,我们的小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说了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呀,从而达到了“用恰当的文字语言来表达”的目的。
写中运用。在新版语文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基础训练”的字样已变成“积累运用”。积累固然重要,运用更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写作中的运用。由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大脑仓库中储备了大量的书面词汇,指导学生写花坛一文时,我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其中有一名同学是这样写的:每到春夏秋冬,这里就成了花的海洋,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还有一学生用到韩愈诗句中的“百般红紫斗芳菲”。通过运用,学生尝到了积累的甜头,更有兴趣,更自觉地在课下积累,久而久之,词汇量大了,说话写作时大量词语随手拈来。
正所谓滴水成河,百川归海,语文的日积月累就如涓涓细流,最终必将汇成汪洋大海,使我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气势不凡。也正是这样,语文课堂上才有了这点点积累而成的美丽。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