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尤其全面提出了构建高职大学生创业中心的构想,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创业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1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并把创业教育证书称为继文化知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加强创业教育,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对策,也是关系到提高从业人员竞争意识和能力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家和企业家的孕育和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创业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适应性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依然较为普遍,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与专业学习相脱节。结果,创业教育成了“第二课堂”,被理解成单纯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商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论坛或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
(三)创业教育覆盖面狭窄,缺乏实践环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虽然少数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实践环节,但实践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等,由于资金、软硬件条件、专业的局限,这种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
(四)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进
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高职院校,或是课程体系尚不健全,或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体系后未能有效的解决“本土化”的问题,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很难对接。在教材选择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自编教材质量不高或是选不到合适的教材,处境尴尬。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比较欠缺。在教学对象上,也未达成共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校园创业文化
1.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广泛利用校内橱窗、专栏、报刊、电子大屏幕、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加大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事迹等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教育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成功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等创业文化活动,拓宽创业教育途径,形成创业教育活力。
3.积极提供条件,组织成立网络创业协会、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旅行社、大学生家政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创业社团,广泛组织活动,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1.推行“1 1 1”教学模式。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创业基础》和《创业实务》两门课程,通过第二课堂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创业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优化课程内容。宏观上,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三个模块、十六个项目的内容,包括创业机会发现、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模式选择、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金筹集、创业计划制定、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出资和验资、工商登记注册、刻制印章、组织机构代码证申办、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创业沙盘准备工作、创业沙盘实战过程、创业沙盘运营分析等内容。微观上,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基础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区别和侧重。
3.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方法,辅以启发教学、案例教学、企业调研、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论坛讲座、视频观摩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且有意识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变“教学”为“导学”。
(三)營造良好的创业实训环境
实训模式创新
(1)实现创业实训载体从大学生社团或创业训练营向创业实训室和虚拟公司形式转变。
(2)创业团队严格按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行,从创立到经营,学生自主制定章程,根据经营需要设立内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协作实现创业项目成果。
(3)参与创业项目的企业,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企业可以共享创业实训产生的项目成果。
(4)学校承担服务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参与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上的支持。积极与企业沟通,维护学生权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应当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使其得到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伏 洋(1984-),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助教。东北林业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在读硕士。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创业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1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并把创业教育证书称为继文化知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加强创业教育,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对策,也是关系到提高从业人员竞争意识和能力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家和企业家的孕育和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创业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适应性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依然较为普遍,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与专业学习相脱节。结果,创业教育成了“第二课堂”,被理解成单纯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商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论坛或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
(三)创业教育覆盖面狭窄,缺乏实践环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虽然少数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实践环节,但实践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等,由于资金、软硬件条件、专业的局限,这种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
(四)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进
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高职院校,或是课程体系尚不健全,或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体系后未能有效的解决“本土化”的问题,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很难对接。在教材选择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自编教材质量不高或是选不到合适的教材,处境尴尬。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比较欠缺。在教学对象上,也未达成共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校园创业文化
1.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广泛利用校内橱窗、专栏、报刊、电子大屏幕、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加大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事迹等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教育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成功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等创业文化活动,拓宽创业教育途径,形成创业教育活力。
3.积极提供条件,组织成立网络创业协会、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旅行社、大学生家政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创业社团,广泛组织活动,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1.推行“1 1 1”教学模式。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创业基础》和《创业实务》两门课程,通过第二课堂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创业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优化课程内容。宏观上,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三个模块、十六个项目的内容,包括创业机会发现、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模式选择、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金筹集、创业计划制定、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出资和验资、工商登记注册、刻制印章、组织机构代码证申办、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创业沙盘准备工作、创业沙盘实战过程、创业沙盘运营分析等内容。微观上,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基础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区别和侧重。
3.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方法,辅以启发教学、案例教学、企业调研、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论坛讲座、视频观摩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且有意识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变“教学”为“导学”。
(三)營造良好的创业实训环境
实训模式创新
(1)实现创业实训载体从大学生社团或创业训练营向创业实训室和虚拟公司形式转变。
(2)创业团队严格按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行,从创立到经营,学生自主制定章程,根据经营需要设立内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协作实现创业项目成果。
(3)参与创业项目的企业,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企业可以共享创业实训产生的项目成果。
(4)学校承担服务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参与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上的支持。积极与企业沟通,维护学生权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应当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使其得到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伏 洋(1984-),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助教。东北林业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