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例子盘活课外阅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本”教科书第一次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以之为起点,从勾连生活、整合学科、“悦”读绘本、诵读经典等多个角度开发课外阅读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真正体现“教材只是个例子”,从而达成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
  【关键词】课外阅读 资源开发 和大人一起读
  儿童在阅读的初始,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儿童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他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2016年秋正式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教科书中,设置了课外阅读专题栏目,在一年级教材中名为《和大人一起读》。对学生而言,当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是从幼儿园的“听读故事”循序渐进到小学的“阅读故事”。恰如《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和大人一起读——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阅读一年级上册教科书,可以梳理出《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序列,如下表。
  根据表中内容可知,《和大人一起读》应该是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的阅读 “食材”,应该是通过亲子阅读将阅读和愉悦紧紧联系、充盈着幸福感的阅读情境,学生应该在示范、引导中慢慢习得阅读方法,更应该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产生阅读兴趣……指导“大人”在课外阅读的最初阶段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好教材资源,《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目标就算完成了一半。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同理,“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八篇“和大人一起读”的教材也应该如是:它不是本学期亲子共读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导向,引导“大人”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起步阶段。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仅靠八篇教材规定的“和大人一起读”,远远不能完成既定的课外阅读量。“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于是,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引导家长在陪伴学生阅读起步的过程中,和教师一起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一、第一本书:勾连生活
  生活是一本书,也是每一位家长与每一个学生触手可及的書。因此,勾连生活,就是引导学生翻开了第一本大书。
  细看一年级上册这八篇“和大人一起读”,其中三篇内容选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剪窗花》《春节童谣》《小松鼠找花生》。在亲子共读时,笔者鼓励家长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活动。
  《剪窗花》的学习,除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家长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一些经典窗花作品:南浔区千金镇的剪纸堪称一绝,双休日就可以好好利用地域文化,带学生实地探访一番,欣赏并体验;在千金剪纸艺术馆陪学生一起动手剪一剪,稚拙的作品也有蓬勃的生命力。
  《春节童谣》是有着浓郁北方色彩的童谣,内容和南方的过年习俗不太一样,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聊聊本地的春节习俗,尝试着编一编属于我们的《春节童谣》;搜集一两则简短的春节传说故事,亲子共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很有意思。
  《小松鼠找花生》到结尾也没有告诉学生答案,本地学生也几乎没有看过怎样从地里挖出花生。亲子共读时,家长可以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到第二年春天,真的去种一种花生……一边种花生,一边写观察日记,再回读故事……这样的阅读,直接指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层级能力目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勾连生活,让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变得多元,充满情感,也大大扩大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视界。
  二、第二本书:整合学科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当《和大人一起读》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时,学生读得更愉快了。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八篇文章,有近半出自童谣:《小兔子乖乖》《拔萝卜》《谁会飞》。这些童谣都有现成的情趣盎然的儿歌旋律。当亲子共读达到朗读要求之时,不妨让学生唱起来,还可以配上动作舞之蹈之,这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等都留有想象空间,如果大人让孩子来续编故事,他们都很喜欢。可是,如果要让学生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那就犯难了。因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到期末一共才会写100个汉字;而如果把不会写的汉字都用拼音音节表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明显难度系数过高。怎么办?其实除了说一说,还可以用美术的方式画一画自己的设想,再添上只言片语。“把你的故事讲给大人听!”如此的阅读体验,皆大欢喜。
  再如《拔萝卜》《猴子捞月亮》等故事,阅读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此类阅读方法还可以在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中得到更多的巩固。
  三、第三本书:“悦”读绘本
  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每一册20页左右,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当《和大人一起读》与绘本相遇,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更加活色生香。
  第一篇《小兔子乖乖》共读后,笔者给家长与孩子共同推荐的绘本就是“米菲绘本系列”。这是由荷兰插画大师迪克·布鲁纳花费数十年心血精心创作的图画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样的主角,不一样的情节,亲子共读兴味十足。   《蚯蚓的日记》是作为《小松鼠找花生》的补充出现的,更有童趣;中国著名画家熊亮的绘本《年》用来充实《春节童谣》再恰当不过……
  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家长们从来不知何为“绘本”。因此,笔者为他们推荐了著名绘本教育家、作家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与《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因为在这两本书中,既有优秀绘本的推荐、导读,也有阅读技巧的指导,堪称“陪读宝典”。
  笔者还在班级QQ群里为家长示范了“快乐绘本阅读”的基本共读流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绘本之妙,笔者常常和学生一起共读一册绘本,这样的“和大人一起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笔者也就成为了学生口中念念不忘的“故事老师”。
  四、第四本书:诵读经典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古诗文诵读有明确的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是,教科书里《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文本材料,均为白话文,如果可以拓展一些浅近的古诗词,让学生从小接受经典滋养,善莫大焉。
  教学《春节童谣》时,推荐若干首以春节为主题的古诗词,如《元日》《拜年》《除夜》《生查子·元夕》等,由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一边诵读,一边进行比较:“古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古代的春节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樣呢?”
  又如《小鸟念书》,故事充满了谐音妙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谐音带来的趣味,可以诵读积累一些含有谐音的古诗词,如《竹枝词》等。一些谐音故事,如《“琵琶”与“枇杷”》之类的,也可以作为亲子共读的材料。
  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书籍中,有一本叶嘉莹老师编写的《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文质兼美,笔者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的经典诵读推荐书目,希望由此给这些农村的学生打上明亮的精神底色。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教师和家长合作开发的阅读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广度与深度。而且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大人”在伴读和共读中感受了阅读的乐趣,这些农村家长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无形中对国家提倡的“全民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全国小语会陈先云秘书长说:“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扎扎实实进行“和大人一起读”教学,并以此为起点,合理开发阅读资源,播下一颗幸福的种子,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度过美好的“悦读时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2]曹爱卫. 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解读及操作建议[J].小学语文,2016,(Z2):30-33.
  [3]彭忍冬.用好教材新栏目 开创阅读新天地——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和大人一起读” [J].小学语文,2016,(Z1):24-27.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 313000)
其他文献
重华的老爸叫瞽叟,是个愚昧的瞎子。重华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老婆,并生下了象。象是个小混混。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  (学生交流)  师:童年生活是多么快乐啊!有位老奶奶小时候也很喜欢玩游戏,她就是大作家冰心奶奶。谁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冰心奶奶?  (PPT出示冰心简介,一名学生读相关信息)  师:谢谢你!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小时候喜欢玩什么游戏吗?  生:她很喜欢玩吹肥皂泡的游戏。  师:那请你为我们读一读这句话吧!  (PPT出示第一
【课堂实录】  一、体认文体特点,把握学习起点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板书课题),是一部剧本。一起读课题。剧本长得跟我们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PPT出示课文前半部分内容)  生:都是人物的对话,但是没有冒号、引号。换另一个人说话,文章就会另起一行。  生:人物的表情、动作等都用括号显示。  生:课文一开头就有“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  师:刚刚我们讲到的这些不同(PPT用
描写是记叙文主要的表现方法之一。  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环境和人物,所以描写就可以分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这一期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环境描写。  记叙文当中,常常会出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那么,环境和地点有什么不同呢?  地点往往是一个单一的、具体的地名,一个准确的地方。比如“南昌市”“人民公园”“学校图书馆”等等,都是具体的地点,而环境就不同了。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无论经历了多长时间,依然散发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而不少文学名著中的开头,往往是整部作品的神韵所在,定下整部作品的基调。它们或将人深深吸引,或令人陷入深思。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  1801年,我刚刚拜访过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个将要给我惹麻烦的孤独的邻居。这儿可真是一个美丽的乡间
《鹿角和鹿腿》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讲的是一只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难看的腿,而当他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美丽的角差点儿让他送命,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课文前后内容对比明显,对于学生来说,感兴趣的首先是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因为它有着生动可感的形象,然后才是故事里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对于这样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在设计和执教本课时,笔者定准目标
一、教学价值  1.健身价值: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神经和肌肉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及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灵敏和速度素质,提高快速起动的能力。  2.教育价值: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战胜自我,逐步增强快速起动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由人类基本技能演变发展过来的田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学习故事。故事都有一个共性:篇幅较长。如《漏》一文共有20个自然段,四页纸,是一篇很长的民间故事。教学长篇幅的故事,如果“全面开花”,品词析句,教学时间显然不允许。因此,教师要弱化讲析,强化实践,也就是要简化教学过程,采用简洁明快的板块式教学方式。  一、示范引领,评选“朗读大王”  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漏》这篇民间故事,语
教材中对习作的要求一般仅寥寥数语,仅仅限于写作范围的指向和要求的提示,这导致了许多教师纷纷抛弃习作教材,另辟蹊径,于是漫画作文、新闻作文、绘本作文等风生水起。  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全部放弃教材中的作文,这是不合适的。  如何让教材习作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使习作贴近儿童的地面生长?对单元习作进行拓展,使习作表达儿童化,不失为破解这一难题的良
“长辫子”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女孩。由于她留着一条长辫子,于是大家都叫她“长辫子”。  这天,她独自去逛街,走着走着,忽然在一座荒废的别墅前停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她看到别墅前的花坛里长满了杂草,花儿已没有了生气。这也许是主人离去已很久,没有人管理的缘故吧!  “长辫子”心中很是不忍,立刻飞一般地跑回家,提来了水壶。她首先把里面的杂草拔干净,然后细心地洒起水来。水点滴在花儿的叶上、根上,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