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开花落,斗转星移,离开《山西师大学报》主编的岗位,近20年了。但我和学报同事们的心总连在一起。在相对偏僻而又远离省城的临汾市,《山西师大学报》(文科版)一直跻身于全国高等院校学报的前列。在过去全国高等院校学报核心期刊的基础上,如今成为“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我为学报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欢欣鼓舞。
山西师大学报的领导和同志们,与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年春节都要给我寄贺卡,2004年的贺卡写着:“我们都忘不了您,是您为学报打好了基础,带出了一支过硬的编务队伍。”这话对我是过誉,但他们的好意我领了。在庆祝学报创刊30周年活动中,又特邀我出席讲话。往事历历,恍然如昨,不禁使我想起过去艰难而欢乐的创业岁月。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们刻苦学习,勤奋敬岗;千方百计,提高质量,思想解放,以弱胜强。从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大背景下,山西文化教育事业前进的一个侧影。
我是1987年初离开师大学报赴省政协任职的。由于师大党委的重视和学报编辑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我离开前,学报就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厚爱。1980年,日本中国研究所出版了《中国大学学报总目录》,共选中国17所大学(其中15所是重点大学)学报,山西师大学报即名列其中。全国《大学图书馆通讯》(设北京大学)1983年长文发表了《关于高等院校社科学报核心刊物》一文,山西师大学报名列前茅。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6年底,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山西师大学报论文共295篇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介绍210篇,《新华文摘》转发14篇,《高校学报文摘》摘要28篇,《文摘报》介绍14篇,《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摘介29篇。当时,它已发行到美、苏、英、法、日、德、瑞士、新西兰、毛里求斯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大学学报,要屹立于教育资源雄厚的高等教育界,必须以质量取胜。以1980年为例,当时我院教职工有1300多人,专任教师600多人,但重大的科研成果少,优势学科少,学术带头人少,有造诣、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专家更少。但是我们也有优势:中青年骨干教师多。且大多是“文革”前国内30多所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佼佼者,他们“远缘杂交”、功底扎实,勇于思考,善于创造,综合素质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决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学会自己走路。
  
一、借助外援,扬长补短,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本身力量弱的情况下,我们先借助外援,发展自己。用当时的话讲,就叫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在前几年,我们先后发表了贾兰坡、白寿彝、侯外庐、任继愈、李健吾、郭汉城、马少波、吴晓铃、吴组缃、王瑶、启功、吴世昌、端木蕻良、贾植芳、王季思、周振甫、霍松林、杜任之、黄楠森、萧灼基、王梦奎、卫兴华、晓亮、刘国光、李秀林、叶朗、胡文彬、陆一帆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每期有名家坐底,打头阵,再陆续推出我院中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经过十多年锻炼,其中一批人已成为著名的教授、专家,或领导干部。如冯子标同志,当时还是讲师,学报先后发过他《实践之树常青》、《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和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争》等一批论文。后来,他成为我国经济界的著名教授,曾担任山西财经大学校长,现任博士生导师。
  
二、提高学术质量,
坚持学术研究与争鸣探索相结合
  
从一开始,我们就抓学术质量,鼓励学术创新。比如,在1985年第一期发表了梁衡同志的《文章自然相似论》。他对杨朔散文模式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杨朔式的‘物———人———理’三段论作文法,便是直接将内容和思想都已定死。”“逼得你去虚构、去拔高、去说假话。我认为,现在已需要再来一次新的‘古文运动’破掉这个新八股。”从艺术美学角度,从中国散文史发展的广度,系统批评杨朔式散文的形式主义,在国内这是最早的一篇,发表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十多家刊物予以介绍。
我们一直强调提高学术质量。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同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条件时即组织学术争鸣。先后组织过关于“山药蛋流派”的讨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规律的讨论,李商隐诗歌的讨论,晋国国都的讨论,张良籍贯的讨论,山西地方史的讨论等等。比如,关于“山药蛋流派”的讨论,全国有十多个省市送来文章,持续一年,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光明日报》发专文予以介绍。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发扬学术民主,重视学术争鸣,可使问题讨论深入,引起社会关注,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比如,当时任讲师的孙铭有同志,就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提出不同见解,学报就连续发表了他《试论不平衡规律的普遍性———同刘世钰同志商榷》(1981年2月),《试论英法等国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1982年4月)等几篇论文。宁夏大学、西南师大等八所大学都有反响,有的还列入他们的教材参考资料。孙铭有同志也步步深入,系统研究马列文论,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出版社先后出了他的专著。如今他已成为著名的马列文艺理论教授。
  
三、基础研究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我们在马列哲学、政治经济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同时注意面向实际,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发表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年,由于受“两个凡是”的影响,总的说处于步履艰难,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文章,学报编辑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当即和政史系、马列教研室联合组织了两次讨论会,并在1978年三期、四期连续发表了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文章12篇。这在当时,是山西动手较早、集中发表这方面文章最多的一家。再比如,1978年“左”的大寨记工法还占统治地位。在调查研究中,我院教师冯子标同志,看出了它对发展生产力的严重阻碍作用,写出了《试论农村人民公社定额记分制度》,较早地不点名批评了大寨经验中“左”的东西,我们学报在1978年第四期予以发表,《光明日报》予以转载。当时,全国经济理论研讨会也把此文列为重点论文。
  
四、专题研究与系统配套相结合
  
许多读者反映,学报发的文章,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杂,看了上期不知道下期,读者感到不过瘾;再一个是闷,文章很长,老气横秋,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当然,学报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办成文艺刊物或专业杂志。所以,我们还是要重点发表各领域原创性的新成果。另一方面,为了使学报相对集中,我们也注意发表配套文章。
这里所说的配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每期发的文章,相近的编组发表,使中心相对突出;(2)就数字多少而论,大中小结合。大的1万多字,中的7000字左右,小的3000字以下。有人总说学术研究文章就是要长,不长怎有深度呢?这涉及到文风问题。需要深入开掘、有创见而且确有充分论据的,该长就是要长。但是,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没有多少新鲜见解的东西,为什么硬要面面俱到、套话连篇呢?难道学术文章非要摆出这样一副严肃面孔吗?我们努力使学报充实,活泼,努力使它文笔犀利,语言精炼,每期发20篇左右的文章,大中小结合,以中型为主,同时在编排上重点突出,版面也做一些必要的美化,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社少,出版论著是很困难的,中青年的教材新著更难出版。我们选择优秀中青年的专著,以讲座连载的形式发表。当时陆续推出的有陆一帆副教授的《美学》、张钦尧副教授的《外国文学》、傅毓钤讲师的《训诂学》、王济亨副教授的《诗品译析》、李孟存副教授等的《晋国史》、卫文选副教授的《历史官职》等。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们从中广泛听取意见,深化教材改革,既为出版创造了条件,又对某一学科有个系统的学习,同时也扩大了读者群,特别受到中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们的欢迎。比如,198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来信说:“你们《学报》借的人真多,几本都磨破了,寄钱再购买十本。”连载的教材以后都陆续出版,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
  
五、面向全国,同时要突出地方和区域特色
  
学报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这方面,我们发表了国外教育研究,国内外学术新论评介等论文。但是,作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同时也要面向本地区重大问题的研究,而且要逐步形成地域优势。为此,我们先后开了山西作家研究、山西戏曲研究、太岳解放区历史、牺盟会与决死队、晋国史研究、山西党史人物、山西农业经济地理等。比如,学报1982年第一期发表了《元初戏曲演出的重要史证———山西新绛元墓戏雕考述》,就新绛出土的元初戏雕、舞雕、乐雕和壁画做了考证,说明我国戏曲在元初除城市外,在晋南广大农村已有频繁演出,角色行当有了新的变化,唱堂会的风气十分普遍。晋南的戏曲艺术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地区。学报还陆续发表了上述作者所写的《从北宋舞楼的出现看中国戏曲的发展———山西中南部三通舞楼碑刻考述》、《试论山西锣鼓杂戏》等论文,引起吴晓铃、郭汉城、马少波、李健吾等专家的高度重视。《文物》、《戏曲研究》、《中国戏曲年鉴》等刊物相继做了介绍。当时,这几位作者还是讲师、助教,以他们为骨干,学校组成了戏曲研究室,以后又发展为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他们先后都成为著名的教授、编审。目前该所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重点研究机构,正筹备招收博士研究生。
再比如关于晋国史研究,当时学报先后连载了《西周时期的晋国》、《晋国的农业》、《晋国的军制》等论文。当时仅是晋国史研究室,后来发展为晋国史研究所。该研究所如今已成为山西师大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术机构,在文化强省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报一班人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尊重真理,尊重专家,但不迷信权威。比如,1981年初,一位大军区副政委寄来一篇近两万字的《华主席在山西的军事活动》,我们看后,认为有拔高之嫌,送党委审查。党委书记王增谦(后任省委党校常委副校长)抗日时期曾和华国锋同志一起在文水、交城一带活动。他说,华国锋同志当时做了许多工作,但决不能因为他今天是党中央主席,就编造、就拔高,他签字“此文不宜发表。”1982年2月4日,原文作者致函编辑部道谢:“学报把关好,没有发表那篇多有不实之辞的文章……是对我政治上的真正爱护。”
还有一件事值得记述:1980年,学报请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题写了刊名。他一共写了横竖三个刊名供选择,我们选用了一幅。字体流畅,苍劲,挺拔,熠熠生辉,使刊物大为增色。但到1984年却出了一件大事。因为应学校恳请,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山西师范大学题了校名。学校公章、校牌、出入证、毕业证等都换成了胡体,学报刊名怎能不换?这可是对中央的政治态度啊。一方面我们为胡总书记的题字而感动,一方面又为启功大师的刊名题签而恋恋不舍。经过认真讨论,我们认为学术刊物应尊重启功大师。所以专门印了一张插页,刊载了总书记的题名,以告读者,对总书记隆重致敬,诚心致谢。启功题写的刊名,照旧使用,现在仍在使用。
当时,我和陈建中、畅引婷(如今都是著名的教授、编审)与学报全体人员一起,甘苦与共,奋力拼搏,使山西师大学报跻身全国核心期刊之列。我离开学报赴省任职后,曲家源、陈建中、畅引婷相继担任主编,使学报更上一层楼,他们做出了更优异的成绩。从山西师大学报的发展上,反映出山西前进的侧影,也为那个年代留下了一页重要的记录。
                            
                            
                            
                        
                            
                        山西师大学报的领导和同志们,与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年春节都要给我寄贺卡,2004年的贺卡写着:“我们都忘不了您,是您为学报打好了基础,带出了一支过硬的编务队伍。”这话对我是过誉,但他们的好意我领了。在庆祝学报创刊30周年活动中,又特邀我出席讲话。往事历历,恍然如昨,不禁使我想起过去艰难而欢乐的创业岁月。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们刻苦学习,勤奋敬岗;千方百计,提高质量,思想解放,以弱胜强。从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大背景下,山西文化教育事业前进的一个侧影。
我是1987年初离开师大学报赴省政协任职的。由于师大党委的重视和学报编辑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我离开前,学报就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厚爱。1980年,日本中国研究所出版了《中国大学学报总目录》,共选中国17所大学(其中15所是重点大学)学报,山西师大学报即名列其中。全国《大学图书馆通讯》(设北京大学)1983年长文发表了《关于高等院校社科学报核心刊物》一文,山西师大学报名列前茅。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6年底,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山西师大学报论文共295篇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介绍210篇,《新华文摘》转发14篇,《高校学报文摘》摘要28篇,《文摘报》介绍14篇,《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摘介29篇。当时,它已发行到美、苏、英、法、日、德、瑞士、新西兰、毛里求斯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大学学报,要屹立于教育资源雄厚的高等教育界,必须以质量取胜。以1980年为例,当时我院教职工有1300多人,专任教师600多人,但重大的科研成果少,优势学科少,学术带头人少,有造诣、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专家更少。但是我们也有优势:中青年骨干教师多。且大多是“文革”前国内30多所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佼佼者,他们“远缘杂交”、功底扎实,勇于思考,善于创造,综合素质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决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学会自己走路。
一、借助外援,扬长补短,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本身力量弱的情况下,我们先借助外援,发展自己。用当时的话讲,就叫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在前几年,我们先后发表了贾兰坡、白寿彝、侯外庐、任继愈、李健吾、郭汉城、马少波、吴晓铃、吴组缃、王瑶、启功、吴世昌、端木蕻良、贾植芳、王季思、周振甫、霍松林、杜任之、黄楠森、萧灼基、王梦奎、卫兴华、晓亮、刘国光、李秀林、叶朗、胡文彬、陆一帆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每期有名家坐底,打头阵,再陆续推出我院中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经过十多年锻炼,其中一批人已成为著名的教授、专家,或领导干部。如冯子标同志,当时还是讲师,学报先后发过他《实践之树常青》、《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和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争》等一批论文。后来,他成为我国经济界的著名教授,曾担任山西财经大学校长,现任博士生导师。
二、提高学术质量,
坚持学术研究与争鸣探索相结合
从一开始,我们就抓学术质量,鼓励学术创新。比如,在1985年第一期发表了梁衡同志的《文章自然相似论》。他对杨朔散文模式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杨朔式的‘物———人———理’三段论作文法,便是直接将内容和思想都已定死。”“逼得你去虚构、去拔高、去说假话。我认为,现在已需要再来一次新的‘古文运动’破掉这个新八股。”从艺术美学角度,从中国散文史发展的广度,系统批评杨朔式散文的形式主义,在国内这是最早的一篇,发表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十多家刊物予以介绍。
我们一直强调提高学术质量。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同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条件时即组织学术争鸣。先后组织过关于“山药蛋流派”的讨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规律的讨论,李商隐诗歌的讨论,晋国国都的讨论,张良籍贯的讨论,山西地方史的讨论等等。比如,关于“山药蛋流派”的讨论,全国有十多个省市送来文章,持续一年,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光明日报》发专文予以介绍。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发扬学术民主,重视学术争鸣,可使问题讨论深入,引起社会关注,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比如,当时任讲师的孙铭有同志,就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提出不同见解,学报就连续发表了他《试论不平衡规律的普遍性———同刘世钰同志商榷》(1981年2月),《试论英法等国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1982年4月)等几篇论文。宁夏大学、西南师大等八所大学都有反响,有的还列入他们的教材参考资料。孙铭有同志也步步深入,系统研究马列文论,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出版社先后出了他的专著。如今他已成为著名的马列文艺理论教授。
三、基础研究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我们在马列哲学、政治经济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同时注意面向实际,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发表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年,由于受“两个凡是”的影响,总的说处于步履艰难,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文章,学报编辑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当即和政史系、马列教研室联合组织了两次讨论会,并在1978年三期、四期连续发表了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文章12篇。这在当时,是山西动手较早、集中发表这方面文章最多的一家。再比如,1978年“左”的大寨记工法还占统治地位。在调查研究中,我院教师冯子标同志,看出了它对发展生产力的严重阻碍作用,写出了《试论农村人民公社定额记分制度》,较早地不点名批评了大寨经验中“左”的东西,我们学报在1978年第四期予以发表,《光明日报》予以转载。当时,全国经济理论研讨会也把此文列为重点论文。
四、专题研究与系统配套相结合
许多读者反映,学报发的文章,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杂,看了上期不知道下期,读者感到不过瘾;再一个是闷,文章很长,老气横秋,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当然,学报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办成文艺刊物或专业杂志。所以,我们还是要重点发表各领域原创性的新成果。另一方面,为了使学报相对集中,我们也注意发表配套文章。
这里所说的配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每期发的文章,相近的编组发表,使中心相对突出;(2)就数字多少而论,大中小结合。大的1万多字,中的7000字左右,小的3000字以下。有人总说学术研究文章就是要长,不长怎有深度呢?这涉及到文风问题。需要深入开掘、有创见而且确有充分论据的,该长就是要长。但是,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没有多少新鲜见解的东西,为什么硬要面面俱到、套话连篇呢?难道学术文章非要摆出这样一副严肃面孔吗?我们努力使学报充实,活泼,努力使它文笔犀利,语言精炼,每期发20篇左右的文章,大中小结合,以中型为主,同时在编排上重点突出,版面也做一些必要的美化,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社少,出版论著是很困难的,中青年的教材新著更难出版。我们选择优秀中青年的专著,以讲座连载的形式发表。当时陆续推出的有陆一帆副教授的《美学》、张钦尧副教授的《外国文学》、傅毓钤讲师的《训诂学》、王济亨副教授的《诗品译析》、李孟存副教授等的《晋国史》、卫文选副教授的《历史官职》等。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们从中广泛听取意见,深化教材改革,既为出版创造了条件,又对某一学科有个系统的学习,同时也扩大了读者群,特别受到中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们的欢迎。比如,198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来信说:“你们《学报》借的人真多,几本都磨破了,寄钱再购买十本。”连载的教材以后都陆续出版,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
五、面向全国,同时要突出地方和区域特色
学报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这方面,我们发表了国外教育研究,国内外学术新论评介等论文。但是,作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同时也要面向本地区重大问题的研究,而且要逐步形成地域优势。为此,我们先后开了山西作家研究、山西戏曲研究、太岳解放区历史、牺盟会与决死队、晋国史研究、山西党史人物、山西农业经济地理等。比如,学报1982年第一期发表了《元初戏曲演出的重要史证———山西新绛元墓戏雕考述》,就新绛出土的元初戏雕、舞雕、乐雕和壁画做了考证,说明我国戏曲在元初除城市外,在晋南广大农村已有频繁演出,角色行当有了新的变化,唱堂会的风气十分普遍。晋南的戏曲艺术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地区。学报还陆续发表了上述作者所写的《从北宋舞楼的出现看中国戏曲的发展———山西中南部三通舞楼碑刻考述》、《试论山西锣鼓杂戏》等论文,引起吴晓铃、郭汉城、马少波、李健吾等专家的高度重视。《文物》、《戏曲研究》、《中国戏曲年鉴》等刊物相继做了介绍。当时,这几位作者还是讲师、助教,以他们为骨干,学校组成了戏曲研究室,以后又发展为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他们先后都成为著名的教授、编审。目前该所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重点研究机构,正筹备招收博士研究生。
再比如关于晋国史研究,当时学报先后连载了《西周时期的晋国》、《晋国的农业》、《晋国的军制》等论文。当时仅是晋国史研究室,后来发展为晋国史研究所。该研究所如今已成为山西师大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术机构,在文化强省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报一班人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尊重真理,尊重专家,但不迷信权威。比如,1981年初,一位大军区副政委寄来一篇近两万字的《华主席在山西的军事活动》,我们看后,认为有拔高之嫌,送党委审查。党委书记王增谦(后任省委党校常委副校长)抗日时期曾和华国锋同志一起在文水、交城一带活动。他说,华国锋同志当时做了许多工作,但决不能因为他今天是党中央主席,就编造、就拔高,他签字“此文不宜发表。”1982年2月4日,原文作者致函编辑部道谢:“学报把关好,没有发表那篇多有不实之辞的文章……是对我政治上的真正爱护。”
还有一件事值得记述:1980年,学报请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题写了刊名。他一共写了横竖三个刊名供选择,我们选用了一幅。字体流畅,苍劲,挺拔,熠熠生辉,使刊物大为增色。但到1984年却出了一件大事。因为应学校恳请,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山西师范大学题了校名。学校公章、校牌、出入证、毕业证等都换成了胡体,学报刊名怎能不换?这可是对中央的政治态度啊。一方面我们为胡总书记的题字而感动,一方面又为启功大师的刊名题签而恋恋不舍。经过认真讨论,我们认为学术刊物应尊重启功大师。所以专门印了一张插页,刊载了总书记的题名,以告读者,对总书记隆重致敬,诚心致谢。启功题写的刊名,照旧使用,现在仍在使用。
当时,我和陈建中、畅引婷(如今都是著名的教授、编审)与学报全体人员一起,甘苦与共,奋力拼搏,使山西师大学报跻身全国核心期刊之列。我离开学报赴省任职后,曲家源、陈建中、畅引婷相继担任主编,使学报更上一层楼,他们做出了更优异的成绩。从山西师大学报的发展上,反映出山西前进的侧影,也为那个年代留下了一页重要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