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植的梦想
初中时,我最喜欢的英语老师告诉我,她曾经最想读的大学是厦门大学,那个校内可游湖、出门可看海的大学,是她未实现的梦想。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厦门大学,也许在那时,老师梦想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到了我的心里。
高考结束,老爸问我的感觉,我无厘头地答了一句:“北大清华没把握,厦门大学总考得上的。”求稳的老爸之后就一直鼓励我报考厦门大学。我当时只想报考新闻专业,至于什么学校倒真的无所谓,于是干脆顺从老爸,填报了厦门大学。
命运的玩笑
买火车票的时候,我才发觉从杭州到厦门需要26个小时(要知道同学去北京书,也只是十来个小时),真是一段遥远的旅程。到厦门后,我才从一张市区地图上发现,这竟是一个比杭州更小的城市。当初我是嫌杭州太小安逸才一心要离开的,没想到竟到一个小更安逸的城市,这简直就是命运开的玩笑。
我是从破旧的南校门进入学校的,一路都是老式建筑,这让我的心情越来越低落。最后找到八人间宿舍时,我快傻了,拥挤的房间,公共的水房,没有热水的洗澡间,难道这就是大学?那时我刚从杭州第二中学的新校区走出来,巨大的反差让我对这所“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产生了强烈的抗拒情绪。
多年以后我回想当初进校的情形,如果当初是从新修的西校门进校,看到的是美丽的芙蓉湖和嘉庚教学楼,那我对学校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有所不同。
学习中,渐渐爱上厦大
比起学校给我的印象,新闻系留给我的要好得多。开学第一天,系主任就对我们谈起了新闻系的辉煌过去:我校新闻系是国内第一个用“新闻传播”冠名的,好多优秀的学长在全国各种媒体担任骨干,厦大广告人是全国通用的知名品牌……系主任的闽南腔很重,我并没有完全听明白他的话,但是“厦大新闻系很强”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入了脑海里,让我对未来踌躇满志。
我在高中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生物钟让我每天6点就自然醒过来了。于是每天早早地起床。到校园里晨读,这时我才真正见识了厦门大学的美:平静的湖面,大片的草坪,笔直成行的棕榈树,若隐若现的玉兰花香,还有周围红砖绿瓦的闽的建筑,随处可见的喜鹊、燕子和白鹭。据说在1998年台风后,形成了另一种风格的芙蓉湖,我一个子便爱上了这个“新”芙蓉湖:开阔但不一览无遗,大气而不忘小节。
晨读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大学的英语书厚了,词汇也多了,每天花一个小时把精读、泛读的文章都读一遍,让我很受用。三、四年级时与很多老外交流,他们都称赞我的口语流利。我想,这应该就是晨读的好处。
在全系三个专业中,我的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是最有机会实践的。我们的基本功包括摄像、编片等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因此系里大下血本,摄像机、对编机、苹果机、演播室、调音台……在实验室里随时候命。我们当然不会浪费这些资源,我乘机拍了不少DV剧和新闻作品。大学里我光是DV剧就拍了四五部,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录片、新闻评论。就连我们班的毕业留念册,都很有专业特色——一个60分钟的综艺节目VCR。
从镜头里,我进一步发掘了厦门大学的美丽,也享受着这美丽带来的幸福。校园里处处是景,随便一拍就是最美的画面。离学校不远的鼓浪屿,很多剧组专程赶过来拍摄影片,而我们却可以悠闲地取景、拍摄,那种得意实在是妙不可言。
实习:我是一辆冲锋车
新闻本无学,实践是根本。我深知实习对于新闻系学生的重要性,从大一的暑假开始,就用各种实习填补了假期的空闲。
大一我在《钱江晚报》实习,那个暑假我发表了四十多篇稿子。最夸张的一次是一整版三篇文章都出自我手,连领导都发话了:“以后写稿还是多找几个实习生吧。”
大二在《新民生报》,那是一份因雅典奥运会应运而生的新报纸。我跟随一名新记者,一起讨论选题,一起奔波采访,一起修改稿件。我目睹了新记者上手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新报纸成长的艰难。至于我自己,同样备受考验:三伏天我骑自行车从城东到城西跑了三趟,为的是更新核实报道中几家“农改超”菜价的相关数据;不爱逛街的我每天下班就往银泰、解百等大商厦跑,为的是多找几条新闻线索……那段日子里,就连晚上做梦也是关于报道或线索的。年轻的我,在忙碌工作中享受到了新闻带来的乐趣。
我不敢说每一次自己都是最棒的,但一定是最积极的。有人用“冲锋车”来形容我,我想,那不夸张。厦门大学不是非常著名的大学,起初实习的时候,没有人会对我的学校背景感兴趣,但实习结束后,我已经为“厦大新闻系”添加了一条不错的注脚。
毕业实习,我只身前往北京,来到电视人心中的圣殿——CCTV。我在2套的“经济信息联播”里实习了四个月,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的超负荷劳动,生日、中秋,都是在一身酸痛中度过的。在这里,我得到了锻炼,懂得了大局观:用大局观审视新闻,也用大局观对待工作。工作的时候,制片人很严格,在他眼里实习生和正式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区别,出了错照样毫不留情地批评;而平时。制片人却很和蔼,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他的见解,与我们分享着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
保研,与厦大再续前缘
在北京实习的时候,学校的保研工作也在进行中。突如其来的保研资格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忙碌的实习让我没有时间准备材料,最终错过了外校保研推荐的时间,这样,我就被留在了厦大。
这是命吗?从四年前考结束后一句无厘头的回答开始,我就仿佛与厦大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高考分数够上人大,够上复旦,也够上北大,但最终我却来到了厦大,并且一呆就是七年。
如果这是命,那么我认了,因为我已经爱上了这所是美丽的大学,爱上了出门即见的大海,爱上常年翠绿的校园,爱上这自由、踏实的学习氛围。
初中时,我最喜欢的英语老师告诉我,她曾经最想读的大学是厦门大学,那个校内可游湖、出门可看海的大学,是她未实现的梦想。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厦门大学,也许在那时,老师梦想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到了我的心里。
高考结束,老爸问我的感觉,我无厘头地答了一句:“北大清华没把握,厦门大学总考得上的。”求稳的老爸之后就一直鼓励我报考厦门大学。我当时只想报考新闻专业,至于什么学校倒真的无所谓,于是干脆顺从老爸,填报了厦门大学。
命运的玩笑
买火车票的时候,我才发觉从杭州到厦门需要26个小时(要知道同学去北京书,也只是十来个小时),真是一段遥远的旅程。到厦门后,我才从一张市区地图上发现,这竟是一个比杭州更小的城市。当初我是嫌杭州太小安逸才一心要离开的,没想到竟到一个小更安逸的城市,这简直就是命运开的玩笑。
我是从破旧的南校门进入学校的,一路都是老式建筑,这让我的心情越来越低落。最后找到八人间宿舍时,我快傻了,拥挤的房间,公共的水房,没有热水的洗澡间,难道这就是大学?那时我刚从杭州第二中学的新校区走出来,巨大的反差让我对这所“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产生了强烈的抗拒情绪。
多年以后我回想当初进校的情形,如果当初是从新修的西校门进校,看到的是美丽的芙蓉湖和嘉庚教学楼,那我对学校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有所不同。
学习中,渐渐爱上厦大
比起学校给我的印象,新闻系留给我的要好得多。开学第一天,系主任就对我们谈起了新闻系的辉煌过去:我校新闻系是国内第一个用“新闻传播”冠名的,好多优秀的学长在全国各种媒体担任骨干,厦大广告人是全国通用的知名品牌……系主任的闽南腔很重,我并没有完全听明白他的话,但是“厦大新闻系很强”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入了脑海里,让我对未来踌躇满志。
我在高中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生物钟让我每天6点就自然醒过来了。于是每天早早地起床。到校园里晨读,这时我才真正见识了厦门大学的美:平静的湖面,大片的草坪,笔直成行的棕榈树,若隐若现的玉兰花香,还有周围红砖绿瓦的闽的建筑,随处可见的喜鹊、燕子和白鹭。据说在1998年台风后,形成了另一种风格的芙蓉湖,我一个子便爱上了这个“新”芙蓉湖:开阔但不一览无遗,大气而不忘小节。
晨读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大学的英语书厚了,词汇也多了,每天花一个小时把精读、泛读的文章都读一遍,让我很受用。三、四年级时与很多老外交流,他们都称赞我的口语流利。我想,这应该就是晨读的好处。
在全系三个专业中,我的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是最有机会实践的。我们的基本功包括摄像、编片等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因此系里大下血本,摄像机、对编机、苹果机、演播室、调音台……在实验室里随时候命。我们当然不会浪费这些资源,我乘机拍了不少DV剧和新闻作品。大学里我光是DV剧就拍了四五部,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录片、新闻评论。就连我们班的毕业留念册,都很有专业特色——一个60分钟的综艺节目VCR。
从镜头里,我进一步发掘了厦门大学的美丽,也享受着这美丽带来的幸福。校园里处处是景,随便一拍就是最美的画面。离学校不远的鼓浪屿,很多剧组专程赶过来拍摄影片,而我们却可以悠闲地取景、拍摄,那种得意实在是妙不可言。
实习:我是一辆冲锋车
新闻本无学,实践是根本。我深知实习对于新闻系学生的重要性,从大一的暑假开始,就用各种实习填补了假期的空闲。
大一我在《钱江晚报》实习,那个暑假我发表了四十多篇稿子。最夸张的一次是一整版三篇文章都出自我手,连领导都发话了:“以后写稿还是多找几个实习生吧。”
大二在《新民生报》,那是一份因雅典奥运会应运而生的新报纸。我跟随一名新记者,一起讨论选题,一起奔波采访,一起修改稿件。我目睹了新记者上手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新报纸成长的艰难。至于我自己,同样备受考验:三伏天我骑自行车从城东到城西跑了三趟,为的是更新核实报道中几家“农改超”菜价的相关数据;不爱逛街的我每天下班就往银泰、解百等大商厦跑,为的是多找几条新闻线索……那段日子里,就连晚上做梦也是关于报道或线索的。年轻的我,在忙碌工作中享受到了新闻带来的乐趣。
我不敢说每一次自己都是最棒的,但一定是最积极的。有人用“冲锋车”来形容我,我想,那不夸张。厦门大学不是非常著名的大学,起初实习的时候,没有人会对我的学校背景感兴趣,但实习结束后,我已经为“厦大新闻系”添加了一条不错的注脚。
毕业实习,我只身前往北京,来到电视人心中的圣殿——CCTV。我在2套的“经济信息联播”里实习了四个月,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的超负荷劳动,生日、中秋,都是在一身酸痛中度过的。在这里,我得到了锻炼,懂得了大局观:用大局观审视新闻,也用大局观对待工作。工作的时候,制片人很严格,在他眼里实习生和正式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区别,出了错照样毫不留情地批评;而平时。制片人却很和蔼,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他的见解,与我们分享着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
保研,与厦大再续前缘
在北京实习的时候,学校的保研工作也在进行中。突如其来的保研资格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忙碌的实习让我没有时间准备材料,最终错过了外校保研推荐的时间,这样,我就被留在了厦大。
这是命吗?从四年前考结束后一句无厘头的回答开始,我就仿佛与厦大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高考分数够上人大,够上复旦,也够上北大,但最终我却来到了厦大,并且一呆就是七年。
如果这是命,那么我认了,因为我已经爱上了这所是美丽的大学,爱上了出门即见的大海,爱上常年翠绿的校园,爱上这自由、踏实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