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和临床表现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心脏的排血量下降,不能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
  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称为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及非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所以,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与年轻人不同。心力衰竭虽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主要是中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力衰竭发病率增加2倍;50岁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率为1%,而65岁以上人群可达6%~10%;人群中心力衰竭发生率1.5%~2.0%,而80%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发生心力衰竭的平均年龄是76岁,但50%的患者年龄>80岁。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
  
  病因: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占多数,特别是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逐渐成为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其他如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心肌病中如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导致心力衰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老年人常常多病因并存,症状不明显,对心脏的影响更大,使心力衰竭发展更迅速,病程更短、更复杂,死亡率更高。
  诱因:(1)感染:特别是受凉感冒易引起肺部感染,进而导致心力衰竭。临床资料表明,患肺炎住院的老人97%死于心力衰竭。(2)心肌缺血: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储备功能下降,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以及心肌小灶性梗死,均会引致心肌收缩力下降,诱发心力衰竭。(3)心律失常:老年人患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心脏排血量急剧减少,诱发心力衰竭;老年人还常患心动过缓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过慢,心脏排血量减少,也可以引发心力衰竭。(4)药物影响: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而且对药物的耐受性差,某些治疗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降糖药等,均有副性肌力作用,可引起心力衰竭;此外,临床常用的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引起钠、水潴留,也可以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已有的心力衰竭加重。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为患者所忽视,失去早期矫治的机会。早期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阻断心力衰竭的进程。而心力衰竭发展到晚期,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治疗难度就加大了。因此,65岁以上人群,如果以往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等,一旦出现以下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心力衰竭,积极求医治疗。
  1.疲乏无力:不少老年人在出现心力衰竭的早期,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短、胸闷,而是表现为极度疲倦、无力、虚弱,应高度警惕。
  2.活动后气促:若老年人稍有活动即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甚至气喘,应检查有否心力衰竭存在。
  3.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伴有端坐呼吸:老年人早期心力衰竭,在白天发作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并不少见。若在夜晚睡眠中发作,常因胸闷、呼吸困难而憋醒,甚至需要坐起来呼吸后方能缓解(即端坐呼吸),则更有临床意义,说明有心力衰竭存在。
  4.大汗淋漓:不感到热而全身出虚汗,特别是头面部及颈部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应警惕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
  5.慢性咳嗽:有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特别是单纯左心衰竭,表现为干咳,站立或坐位时咳嗽较轻,平卧位或夜间卧床睡眠时咳嗽明显加重,肺部可以听到哮鸣音,两侧肺底可以听到对称性细湿啰音,容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而延误治疗。
  6.胃肠道症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特别是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者,由于常有消化系统及消化道黏膜下瘀血、水肿,多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诊请医生鉴别,做出正确诊断,得到及时治疗。
  7.夜尿增多:白天尿量不多甚至减少,而夜晚尿量增多,与白天心脏排血量减少、肾血流量较少、尿量也少,夜晚回心血流增多、卧位时肾血流增多有关。也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8.精神神经症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脑供血减少,常导致失眠、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往往病史叙述不清;或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和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变。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体征与鉴别诊断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早期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常常伴有一些临床体征。不过这些体征较隐匿,患者不易自我发现,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诊治时被医生发现。其中有一些临床体征并非心力衰竭专有,需要主治医生积极予以鉴别诊断。但患者和家属也应当具有这方面的知识。
  1.心脏增大:除了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外,一般心力衰竭患者都有心脏增大,同时有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如瓣膜病的杂音等。但老年人常有胸廓畸形及老年性或阻塞性肺气肿,叩诊心界不一定增大,心尖搏动位置移动,不易判定心界大小及心尖的位置。此时更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以免误诊漏诊。
  2.心率不快或心动过缓:通常心力衰竭时往往心率增快,心尖区可以听到奔马律。但一些老年人常伴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出现心力衰竭时心率不快,甚至是心动过缓。应当明确,心率的快慢不能判定心脏功能及有无心力衰竭存在。应积极排查相关原因,做出正确诊断。
  3.肺部啰音: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在双侧肺底可以听到对称性细湿啰音,严重者有紫绀发生。但老年人肺部啰音不一定是心力衰竭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肺部感染所引起。此时要结合其他体征做出诊断,若伴有心动过速及奔马律,则应考虑有心力衰竭存在。
  4.水肿:老年人心力衰竭,血压可以正常,有时脉压差变小。合并右心衰竭时可有颈静脉充盈或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脏肿大、有压痛。由于钠水潴留和静脉瘀血,可出现指陷性水肿、胸水、心包积液和腹水。发生心力衰竭的老年人,由于身体衰弱长期卧床,早期往往在腰骶部首先出现水肿,然后出现下肢及其他部位水肿。但水肿并不是心力衰竭专有。除心力衰竭外,周围肢体水肿还见于活动少、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和营养不良,以及发生低蛋白血症的老年患者,应注意鉴别。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并且往往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和其他脏器功能异常,从而使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和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复杂性,并发症多,症状不典型,常伴有轻重不等的神经、精神症状,对病史叙述不清的特点,往往造成误诊或漏诊,需要仔细鉴别。特别是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应了解、掌握,及早预防和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心力衰竭是一个进行性的病变,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即在心脏负荷增重的刺激下,心脏也会像骨骼肌一样通过增加肌肉组织的质量(体积)来适应工作负荷的增加。心室重塑既包括心肌细胞大小、数
一般认为,老年斑的产生与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有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这些物质就会迅速氧化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老年斑。我在实践中发现,老人每天喝杯蜂蜜生姜水可预防老年斑。  中医认为老年斑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一定的关系。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功效,其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促进气血的运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生姜中含有的辛辣成分“姜辣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
混合移植治疗慢粒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缓慢,约75%~85%的患者在1~5年由稳定期转入急变期。此时半数以上病例在3个月内死亡,仅个别病例生存期能超过1年。因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关键,是阻止进入加速期及急变期。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异基因骨髓移植。但异基因骨髓移植难度较大,成功率低,近20年来,全世界只有不到2000例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骨髓移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
不让O157往事重现  金慰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武汉430030)    1996年夏秋季节,此起彼伏的食物中毒吓坏了东洋人。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有1万多人中毒,12人死亡。元凶是一种肠道病原菌,全名叫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称“O157”。病菌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牛肉、牛奶、奶制品、鸡肉、蔬菜、水果、饮用水和饮料,均会成为传染源。如果食品带菌未充分洗净,未加热就食用,即
2006年至2013年我们在厦门现代名优果树开发有限公司的海拔350米的丘陵山地进行“脐橙绿色食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应用研究”。2010年6月2日经国家农业部中国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核发绿色证书(|LB-18-1006131691A)。2010年6月13日通过福建省厦门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厦科鉴字[2010]第43号),该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可以扩大推广应用
粪便带血,无论量多寡,统称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血管畸形、小肠憩室、痔疮、息肉等也可出血。除此之外,还应考虑肠外少见或罕见的原因,如急性感染、维生素缺乏、血液病或上消化道及咽喉部出血等因素。  我曾遇到从河北来京求治的19岁男孩,主诉一个月前曾因发热、腹痛,在当地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术。术后不久开始腹痛伴腹胀,腹痛渐重,纳差,便血(每天7~8次,量不大)。用过各种抗生素及止泻药均未
作为医生,耳闻目睹肾衰(透析)病人所面临的种种痛苦实在是太多了。他们长年被捆绑在透析机上,没有假日,没有年节;要做肾移植,又苦于没有肾脏来源。而且以上各项需求都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目前全世界有将近90万人患有终末期慢性肾衰,预期在2010年还会翻番。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病家,还有世界各国政府的医疗保健部门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尽管近40年来有透析和肾移植这样的方法用于维持病人的生存,
阳春三月,百花齐放,万象更新,人体也处于一个由沉寂向活跃的转变调整期,很容易出现春困和疲倦的感觉。为了消除春困的干扰,很多人选择到足疗馆进行足部按摩。足疗保健既消遣又保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足疗”又称为足反射疗法,是通过对患者脚部尤其是脚底的经穴、反射区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双脚反射区,从而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非药物疗法。足疗之法首源于《黄帝内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
按照中医原理,给足部穴位以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起到健身防病的效果。美国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人每天在圆滑的鹅卵石小径上行走半个小时,连续行走4个月后,他们的高血压显著降低,而且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也有明显提高。但这项时尚健康运动并非适合于所有老年人。  患有骨关节疾病者患有骨质疏松和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老人,应注意控制走鹅卵石的时间。老年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和
86岁高龄的吕老先生,平素健康,极少生病,还时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一天突然发生腹痛,3小时后来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鉴于起病短,诊断明确,病人年龄虽大,但身体状况良好,医生决定手术治疗。然而,患者及家属均抱着侥幸心理,希望靠打针服药来渡过难关。医生劝说无效,只能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数小时后患者出现阑尾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后做尸体解剖,除发现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