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春市“两会”是长春市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做好“两会”报道,是党报参与媒介竞争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党报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从《长春日报》长春市“两会”报道着手,分析报道内容、形式上演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对创新和完善地方党报“两会”报道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長春日报 “两会”报道 会议新闻 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05-01
会议报道是党报新闻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两会”宣传报道,有利于党报树立公信力、扩大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在新闻工作中,头一关则是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与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有着共通之处,即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某类新闻来引起公众注意,进而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两会”报道是一个议程设置的过程,是我国舆论引导中的典型形式,其议程设置模式因而更具有典型性。近年来,《长春日报》不断加大对长春市“两会”的宣传报道力度,从内容策划到报道形式,从语言风格到版式设计均有所体现。
一、“两会”报道树立了党报亲民形象
过去,地方党报多以“大报”视角办报,受众很难“亲近”,这使得受众对党报形成了固有的偏见,即党报内容千篇一律,报“喜”不报“忧”,难以被更多受众所接受。分析《长春日报》“两会”报道的变化,一是受新兴媒体冲击,即媒介外部竞争压力;二是党报需要不断改进文风、内容及形式,以迎合受众需求。在新媒介环境下,党报的“两会”报道要贴近民意,反映民众呼声。只有做好新闻事件的选择,才能在一定的传播资源范围内达到媒介传播的最佳效果,即由媒介的“我说你听”转变为“我说你想听”。
近年来,在《长春日报》“两会”报道内容上,加大了民生议题的比重,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在报道形式上,广泛引用“网络热词”、制作漫画、语言贴近受众。一系列的演进进一步树立了《长春日报》权威、亲民形象,发挥了党报在群众中正确引导舆论的正能量。
二、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的创新思路
(一)融合自媒体,开创“两会”报道立体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应该将新媒体由“竞争敌手”视为“合作伙伴”,将新媒体的特性应用于传统媒体上。党报应该利用新媒体来改善“两会”报道,联合“自媒体”,建立“报网互动”的立体报道模式。
《长春日报》由于受版面限制,可以广泛与网络媒体开展合作,运用好长春主流网这个网络平台,把诸如“两会”这样的重大会议新闻在网上同时播报,可以广泛邀请公众参与话题讨论,就某一话题访谈政府决策者、专家、学者,解答读者的问题;利用手机报开通“掌上两会”,使公众通过自媒体(如微博)与党报进行议程设置的双向互动。但需要强调的是,党报在与自媒体进行交流互动时,仍要时刻做好新闻“把关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使党报受众由新闻读者转变为新闻参与者,通过网络、手机、微博、博客,随时随地主动参与、发表对“两会”新闻的评论和观点。在新媒体时代,党报作为传统媒介要打破与新兴媒介彼此之间互不往来、独立运作的局面,充分与新兴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形式上广泛合作,开展“报网互动”,是党报增强媒介竞争力、适应未来数字化信息传播的必然选择。
党报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统计受众感兴趣的“两会”议题,通过公众投票方式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进而有选择地采编,决定该议题相关稿件的版式及报道频度。公众对于党报设置的“两会”议题若是存在质疑,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反馈,也有助于重塑党报亲民的良好形象。
(二)采用互动传播模式 提高民众参与度
媒介的议程设置不仅局限于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引导公众注意力,还包括选择什么话题、关注什么话题、对话题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议程设置结构。
《长春日报》的“两会”报道过去的传播模式多数时候仅从传播者出发,单向流往受众;今后应该朝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传播模式上转变,建议可以在会前开辟“两会民情民意直通车”“两会微博互动”“两会电子邮箱”等渠道,广泛收集整理群众议题,让受众参与“两会”议题的讨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新闻实质,使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更贴近。同时,应调整媒介的议程设置主体,由以“媒介”为主体转变为“媒介-公众”互为主体。这需要党报会议新闻的议程设置由媒介“一言堂”,即“我说来你听”到越来越以“以受众为中心”,即“我说你想听”。这种改变会议新闻的报道观念可以通过“两会”报道来进一步的树立,注重以百姓的价值取向和民生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满足百姓的知情权,提供百姓表达民情的渠道。
党报要多下基层与群众接触才能在会议新闻中找到符合公众“胃口”的新闻,以民生话题为切入点,提高关注度、增强影响力,是党报内容改革成功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范敬宜,王君超.党报宣传艺术新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5.
[2]刘景东,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
[关键词]長春日报 “两会”报道 会议新闻 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05-01
会议报道是党报新闻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两会”宣传报道,有利于党报树立公信力、扩大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在新闻工作中,头一关则是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与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有着共通之处,即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某类新闻来引起公众注意,进而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两会”报道是一个议程设置的过程,是我国舆论引导中的典型形式,其议程设置模式因而更具有典型性。近年来,《长春日报》不断加大对长春市“两会”的宣传报道力度,从内容策划到报道形式,从语言风格到版式设计均有所体现。
一、“两会”报道树立了党报亲民形象
过去,地方党报多以“大报”视角办报,受众很难“亲近”,这使得受众对党报形成了固有的偏见,即党报内容千篇一律,报“喜”不报“忧”,难以被更多受众所接受。分析《长春日报》“两会”报道的变化,一是受新兴媒体冲击,即媒介外部竞争压力;二是党报需要不断改进文风、内容及形式,以迎合受众需求。在新媒介环境下,党报的“两会”报道要贴近民意,反映民众呼声。只有做好新闻事件的选择,才能在一定的传播资源范围内达到媒介传播的最佳效果,即由媒介的“我说你听”转变为“我说你想听”。
近年来,在《长春日报》“两会”报道内容上,加大了民生议题的比重,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在报道形式上,广泛引用“网络热词”、制作漫画、语言贴近受众。一系列的演进进一步树立了《长春日报》权威、亲民形象,发挥了党报在群众中正确引导舆论的正能量。
二、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的创新思路
(一)融合自媒体,开创“两会”报道立体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应该将新媒体由“竞争敌手”视为“合作伙伴”,将新媒体的特性应用于传统媒体上。党报应该利用新媒体来改善“两会”报道,联合“自媒体”,建立“报网互动”的立体报道模式。
《长春日报》由于受版面限制,可以广泛与网络媒体开展合作,运用好长春主流网这个网络平台,把诸如“两会”这样的重大会议新闻在网上同时播报,可以广泛邀请公众参与话题讨论,就某一话题访谈政府决策者、专家、学者,解答读者的问题;利用手机报开通“掌上两会”,使公众通过自媒体(如微博)与党报进行议程设置的双向互动。但需要强调的是,党报在与自媒体进行交流互动时,仍要时刻做好新闻“把关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使党报受众由新闻读者转变为新闻参与者,通过网络、手机、微博、博客,随时随地主动参与、发表对“两会”新闻的评论和观点。在新媒体时代,党报作为传统媒介要打破与新兴媒介彼此之间互不往来、独立运作的局面,充分与新兴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形式上广泛合作,开展“报网互动”,是党报增强媒介竞争力、适应未来数字化信息传播的必然选择。
党报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统计受众感兴趣的“两会”议题,通过公众投票方式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进而有选择地采编,决定该议题相关稿件的版式及报道频度。公众对于党报设置的“两会”议题若是存在质疑,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反馈,也有助于重塑党报亲民的良好形象。
(二)采用互动传播模式 提高民众参与度
媒介的议程设置不仅局限于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引导公众注意力,还包括选择什么话题、关注什么话题、对话题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议程设置结构。
《长春日报》的“两会”报道过去的传播模式多数时候仅从传播者出发,单向流往受众;今后应该朝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传播模式上转变,建议可以在会前开辟“两会民情民意直通车”“两会微博互动”“两会电子邮箱”等渠道,广泛收集整理群众议题,让受众参与“两会”议题的讨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新闻实质,使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更贴近。同时,应调整媒介的议程设置主体,由以“媒介”为主体转变为“媒介-公众”互为主体。这需要党报会议新闻的议程设置由媒介“一言堂”,即“我说来你听”到越来越以“以受众为中心”,即“我说你想听”。这种改变会议新闻的报道观念可以通过“两会”报道来进一步的树立,注重以百姓的价值取向和民生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满足百姓的知情权,提供百姓表达民情的渠道。
党报要多下基层与群众接触才能在会议新闻中找到符合公众“胃口”的新闻,以民生话题为切入点,提高关注度、增强影响力,是党报内容改革成功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范敬宜,王君超.党报宣传艺术新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5.
[2]刘景东,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