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年轻人看来,老人的经历常常是不可思议的,不独因为年代相隔太远,更是因为生活节奏和内容变化太快,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思议。而中国人,也不像赫尔岑、帕纳耶夫、爱伦堡、纳博科夫这一票极品俄国人那样善于叙说一个个桥段血肉丰满的回忆故事,中国人的回忆录文学性很少有强的。他们往往不喜编织,只求写出一个印象,因此“二三事”式的散章较多,一句话能交待清的事情,决不赘上三四句描写。现代有名的文人如郑超麟、巫宁坤,再如历史学者刘绪贻先生的回忆录,均是如此。
现年98岁的刘绪贻毫无疑问已离我们太遥远了,远得仿佛另一个星球上的人,他的口述回忆被文字录入后在学术上具有“史料价值”。少年的时候,刘绪贻在他湖北的老家半耕半读,就怀上了一种听起来很陌生的抱负:当“素王”——今天最接近这个词的术语是含义暧昧的“意见领袖”——像孔孟一样以立言为志业,凭价值观引导万民。他的父亲做了一下规劝的努力(“古往今来,有几个孔子?”)就放弃了,因为儿子的决心看起来那么坚不可摧:“孔子死后不到一百年,不是又出了一个孟子吗?”
我们现在看生在“旧社会”的那些人,似乎立起志来一个个都那么容易,那么斩钉截铁,而对过六七十年后出生的人来说,彷徨才是最大的事实,人的价值落脚在了持之以恒的不满上。我读刘绪贻这本《箫声剑影》——这个书名寄托了他对龚自珍的毕生倾慕——总是思忖起李泽厚所谓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在我看来,那一代知识精英不管政见和学术立场上有多大的分歧,内心都共享着这种变奏所激起一种持续毕生的紧张:他们一生都在思考,自己埋首的志业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时局的要求,即便救亡的使命日后完遂,这种紧张依然在激发他们对现实作出极具感情色彩的反应。这与现在,我们必须靠着不断提问、等待别人的回答或辩难来活着是多么不同。
中学毕业后,刘绪贻先是有机会上清华进修(他在书中老老实实承认年华虚度,被苦恋耽搁了),后又进入写下了教育史上一大传奇的西南联大,他的导师里有冯友兰、吴文藻、潘光旦、叶公超、吴宓等等这些被公认为学术大师的响亮名字,关于这些人的任何第一手回忆如今都是“史料”。现实中的兵荒马乱时而打扰这位勤勉学生的思维,在为学求道之路上,他与“素王”的理想不是愈来愈近,而是渐行渐远,因为堆积起来的现实和他所越习越多的知识一样,只会把一个人慢慢推离他过分简单的理想。
“当时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抗日战争的战况。我记得每一座城市失守,我就经历一次思想斗争,恨不得立即上战场去杀敌。但过一阵又想到,将来战争结束后建设国家也是需要人才的,我既然有一定的做学问的潜力,留下来继续学业也不无道理。再者,如果上战场,是参加国民党的军队呢,还是参加共产党的军队?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知识分子倍感棘手的站队问题上,刘绪贻的反应比较平淡,甚至消极:不问政事,躲进学术飞地,把紧张焦虑悬置起来。他多次提到,自己最主要的立场无非是反感官僚化的国民党统治,同情左派激进分子的爱国行为,而西南联大的环境与氛围让他可以保持这种态度,当个挂名的国民党员,并在1949年前夕跻身统战工作首先争取的对象之列。
与真实的人生经历相比,“箫声剑影”显得过于侠气,细一想倒也没有大偏差:在那种时代里坐守象牙塔的知识分子,可不就是在捕笛箫之“声”、捉刀剑之“影”中度过自己的黄金岁月的吗?血火飞迸、百姓流离都成了他们灯下伏案的背景。龚自珍们吟诗为文留下的最大贡献,不就是一帧供燕赵悲歌之士凭吊的孤独影像吗?这里没有贬低“启蒙”之意,然而书生意气赶上那样一种压力强大的时势总会显出消极来,也是事实。
同情革命,反对保守,基于这种粗略的立场,刘绪贻对他的几位导师分别作出了个人评价。在“我所知道的吴宓教授”(中国人的回忆录总是缺少具体而微的故事情节,多的是这类印象式的题目)一篇中,他说吴“不知道,或是不承认这一铁的事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斗争中,屡战屡败,致使中华民族几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儒学立国的满清王朝崩溃了,提倡读经、读曾国藩家书的蒋介石政权担负不起救亡图存的责任,然而他还是执迷不悟。……他只醉心于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基督、释迦牟尼以及安诺德、白璧德等这些只知侈谈道德理想,无意于民主科学的厚古薄今的新旧人文主义者,这样创造的新文化,我看新不到哪里去。”
救亡图存的严酷现实把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压入他的心里,他自觉地以是否有益于“救亡”为标准来衡量“启蒙”的得失,并决定其方略。三十年代绝非还可以奢谈玄学的日子,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失败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失败,要想振国,唯有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实施事实上的“西化”改革——以这个信念度之,刘绪贻是实至名归的“五四之子”,毫无保留地信仰民主与科学,乃至他后来从事的美国学研究也以此为主要出发点。尽管他也重复人所共知的“既是天堂,又是地狱”说,也大体凭直觉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对外扩张,但美国在他的心灵地图里并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存在:它代表着西方乃至世界的另一种选择,在未被置入日后意识形态放大镜的情况下,也是一个比较健康的选择。美国与其说是他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介绍”对象,质言之:一块用来攻石的他山之玉。
那些知识分子一生——至少半生——就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回答:如何行事方有益于国家的振衰起弊。刘绪贻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将以有为也”,他不能算是记忆力和原创力的天才,所以永远在“成为”一个学者,尽其可能在一个学科分化、“素王”不再的时代里付苍生以功业(“建设国家也是需要人才的”)。他没有太多的前提需要质疑,只需要去做,凭着那种比唯心主义省去很多纠结的、素面朝天的唯物主义态度。■
《饥荒与政治》
(法)布吕内尔 著;王吉会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写道:“预防饥荒所需采取的措施非常简单,而真正的谜团在于饥荒一直在不断肆虐。”本书试图揭开的正是这个“谜团”。当今世界,饥荒这一旧日的灾难本不该继续存在.然而它却依旧每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作者以自己20多年反饥饿斗争的人道援助经验,提出了现代饥荒现象的几种模式:”被否认的饥荒”、“人为制造的饥荒”和”对外展示的饥荒”。面对这些饥荒现象,当今的问题已不再是探讨能否养活世界,而是要弄清它是否愿意养活世界。他认为,“今天的饥荒已经不再是经济困难和自然困难造成的不幸后果”,“总是人的行为原因引起的”;“剥夺食物是控制民众的一种战略,与食物实际拥有量无关。”
《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
(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著;吕文江、田嵩燕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5
这既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心理学名著。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探寻了当甘地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印度大规模的平民不合作运动的革命领袖时,他是如何成功地从精神上和政治上动员印度人民的。对于甘地,国内忽视得太久,更不要说对于他的心理世界的探寻。这部传记的出版,或许能让大家离甘地更近一些。而其对于当下中国的一些问题,毫无疑问有着非同寻常的启发。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
杨天石 著
华文出版社 2010.6
此书是继《蒋介石日记解读1》之后,杨天石的沥血之作,书中揭示了很多"真相",例如:"不抵抗主义"的口号并非出自蒋介石,而是另有其人;美国三次打算原子弹轰炸中国大陆,帮蒋光复民国,都被其拒绝;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之前,蒋介石早就有了"持久战"的思想;共产国际打算扣留蒋经国,以此要胁蒋介石,蒋宁愿绝后,也不为所动。
《失去的机会?》
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杨奎松 著
新星出版社 2010.6
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证了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等材料;解密解析了“‘收编’与‘改编’”“‘合并’与‘跨党’”“新四军问题交涉”“蒋毛会面之流变”“马歇尔调处的成与败”“打亦谈来谈亦打”“南京代表团的困境”等一系列谈判的核心问题;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百年孤影》
羽戈 著
东方出版社 2010.6
在羽戈笔下,近世人物绝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机生命。尽管作者的历史叙事秉持一种中立、冷静的风格,在此背后,却处处可见书写的激情、热切、虔诚。依循作者的指引,我们得以看见: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的结缡纯属政治婚姻;谭嗣同过于操切的性情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大要因;1900年前后的梁启超曾经在改革与革命两大阵营之间徘徊不定;杨度一生纠结于帝王术与宪政梦的致命冲突,其晚年入党属于政治投机主义;袁世凯最大的罪孽不在称帝,而是此前对宪法的僭越;吴经熊受困于法律与信仰之争,过早终结了法律生涯……这一幕幕历史剧,似传奇,似史诗,一演就是百年。再回首,只余一片孤影。
《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
顾准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5
顾准在“文化大革命”中写成的《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大量的笔记与文稿中提出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以及对直接民主、议会民主制、史官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分析,对改革时期的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有论者认为,在那个动乱年代,顾准是中国知识子独立精神的火种,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不面对的一座山峰。
本书是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顾准文集》的基础上,经过顾准胞弟陈敏之、作家罗银胜的修订增补而成,结构更显完整,内容更丰富翔实。
《足球往事》
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忧伤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张俊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
本书是一次足球的美丽追忆之旅,回顾了往昔的精彩比赛和球星球队,以及一个个琐细描画的进球场景,如数家珍一般,让人着迷。作者是乌拉圭记者、作家和小说家,曾流亡12年并被列入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著有《火的记忆》(1986)和《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971)等名作。他是一位资深球迷,坚持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所应拥有的娱乐特质,对足球的魅力有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反对足球职业化和商业化,惋惜这一张扬个性播撒快乐的游戏日渐沦为机械的程式化的商业现象。
《旧书重温忆华年》
(美) 法迪曼 著;杨传纬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3
当我们再次重读时,一书还是同一本书吗?读者是同一个读者吗?这部散文集里17位作家一致回答:不会的。法迪曼选的作家包括:Sven Birkerts、Allegra Goodman、Vivian Gornick、Patricia Hampl、Philip Lopate、Luc Sante等人,他们关注的文学主题范围从《傲慢与偏见》到植物性药材的田野指南。每个人选一本书、一个故事或一首诗,从而触动他们青春敏感的心弦,重温旧梦,看它在这间歇中如何改变。(当然真正改变的是读者了)这些读者坚信爱书人都会懂得的道理:没有什么比爱书更能改变人生历程的爱了。
《我的小红书》
蕾切尔•考德•纳尔布芙 著
中信出版社 2010.6
世界之大,每位女性都必经人生第一次月经,可又有多少受惊、仓惶和无助而无处诉说呢?《我的小红书》恰是这样一本“例假书”,书中收录了全球92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女性的“第一次”的故事,其中有女权名著《伊莎性爱告白》的作者艾瑞卡•琼、1981年美国桂冠诗人玛辛•库敏、曾和塞林格有过一段忘年恋的作家乔伊斯•美娜,还有当红美剧《绯闻女孩》原著的作者塞西莉•冯•齐格萨……这不只是一本故事集,更是态度转变的呼声。通过分享第一次月经的故事,使得所有女性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声音来揭露和表达她们的感受,提供支持、消遣、打开母女对话的切入口。
《吃遍世界看经济》
(日) 榊原英资 著;张俊红 译
中信出版社2010.4
为什么法国的鹅肝酱和葡萄酒会被端上国宴餐桌?为什么饮食文化最丰富的亚洲会被欧美的汉堡包迅速征服?为什么麦当劳和可口可乐风光不再,日本寿司和中国茶却成为全球的新宠儿?本书从“吃”切入,把我们送入一条饮食艾化形成和经济板块轮动的时间隧道,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到21世纪亚洲经济的崛起;从带来肥胖病和疯牛病的低成本规模经济,到今日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让你在品味饮食文化的同时,仿佛亲身经历世界经济的变迁。
现年98岁的刘绪贻毫无疑问已离我们太遥远了,远得仿佛另一个星球上的人,他的口述回忆被文字录入后在学术上具有“史料价值”。少年的时候,刘绪贻在他湖北的老家半耕半读,就怀上了一种听起来很陌生的抱负:当“素王”——今天最接近这个词的术语是含义暧昧的“意见领袖”——像孔孟一样以立言为志业,凭价值观引导万民。他的父亲做了一下规劝的努力(“古往今来,有几个孔子?”)就放弃了,因为儿子的决心看起来那么坚不可摧:“孔子死后不到一百年,不是又出了一个孟子吗?”
我们现在看生在“旧社会”的那些人,似乎立起志来一个个都那么容易,那么斩钉截铁,而对过六七十年后出生的人来说,彷徨才是最大的事实,人的价值落脚在了持之以恒的不满上。我读刘绪贻这本《箫声剑影》——这个书名寄托了他对龚自珍的毕生倾慕——总是思忖起李泽厚所谓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在我看来,那一代知识精英不管政见和学术立场上有多大的分歧,内心都共享着这种变奏所激起一种持续毕生的紧张:他们一生都在思考,自己埋首的志业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时局的要求,即便救亡的使命日后完遂,这种紧张依然在激发他们对现实作出极具感情色彩的反应。这与现在,我们必须靠着不断提问、等待别人的回答或辩难来活着是多么不同。
中学毕业后,刘绪贻先是有机会上清华进修(他在书中老老实实承认年华虚度,被苦恋耽搁了),后又进入写下了教育史上一大传奇的西南联大,他的导师里有冯友兰、吴文藻、潘光旦、叶公超、吴宓等等这些被公认为学术大师的响亮名字,关于这些人的任何第一手回忆如今都是“史料”。现实中的兵荒马乱时而打扰这位勤勉学生的思维,在为学求道之路上,他与“素王”的理想不是愈来愈近,而是渐行渐远,因为堆积起来的现实和他所越习越多的知识一样,只会把一个人慢慢推离他过分简单的理想。
“当时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抗日战争的战况。我记得每一座城市失守,我就经历一次思想斗争,恨不得立即上战场去杀敌。但过一阵又想到,将来战争结束后建设国家也是需要人才的,我既然有一定的做学问的潜力,留下来继续学业也不无道理。再者,如果上战场,是参加国民党的军队呢,还是参加共产党的军队?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知识分子倍感棘手的站队问题上,刘绪贻的反应比较平淡,甚至消极:不问政事,躲进学术飞地,把紧张焦虑悬置起来。他多次提到,自己最主要的立场无非是反感官僚化的国民党统治,同情左派激进分子的爱国行为,而西南联大的环境与氛围让他可以保持这种态度,当个挂名的国民党员,并在1949年前夕跻身统战工作首先争取的对象之列。
与真实的人生经历相比,“箫声剑影”显得过于侠气,细一想倒也没有大偏差:在那种时代里坐守象牙塔的知识分子,可不就是在捕笛箫之“声”、捉刀剑之“影”中度过自己的黄金岁月的吗?血火飞迸、百姓流离都成了他们灯下伏案的背景。龚自珍们吟诗为文留下的最大贡献,不就是一帧供燕赵悲歌之士凭吊的孤独影像吗?这里没有贬低“启蒙”之意,然而书生意气赶上那样一种压力强大的时势总会显出消极来,也是事实。
同情革命,反对保守,基于这种粗略的立场,刘绪贻对他的几位导师分别作出了个人评价。在“我所知道的吴宓教授”(中国人的回忆录总是缺少具体而微的故事情节,多的是这类印象式的题目)一篇中,他说吴“不知道,或是不承认这一铁的事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斗争中,屡战屡败,致使中华民族几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儒学立国的满清王朝崩溃了,提倡读经、读曾国藩家书的蒋介石政权担负不起救亡图存的责任,然而他还是执迷不悟。……他只醉心于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基督、释迦牟尼以及安诺德、白璧德等这些只知侈谈道德理想,无意于民主科学的厚古薄今的新旧人文主义者,这样创造的新文化,我看新不到哪里去。”
救亡图存的严酷现实把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压入他的心里,他自觉地以是否有益于“救亡”为标准来衡量“启蒙”的得失,并决定其方略。三十年代绝非还可以奢谈玄学的日子,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失败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失败,要想振国,唯有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实施事实上的“西化”改革——以这个信念度之,刘绪贻是实至名归的“五四之子”,毫无保留地信仰民主与科学,乃至他后来从事的美国学研究也以此为主要出发点。尽管他也重复人所共知的“既是天堂,又是地狱”说,也大体凭直觉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对外扩张,但美国在他的心灵地图里并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存在:它代表着西方乃至世界的另一种选择,在未被置入日后意识形态放大镜的情况下,也是一个比较健康的选择。美国与其说是他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介绍”对象,质言之:一块用来攻石的他山之玉。
那些知识分子一生——至少半生——就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回答:如何行事方有益于国家的振衰起弊。刘绪贻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将以有为也”,他不能算是记忆力和原创力的天才,所以永远在“成为”一个学者,尽其可能在一个学科分化、“素王”不再的时代里付苍生以功业(“建设国家也是需要人才的”)。他没有太多的前提需要质疑,只需要去做,凭着那种比唯心主义省去很多纠结的、素面朝天的唯物主义态度。■
《饥荒与政治》
(法)布吕内尔 著;王吉会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写道:“预防饥荒所需采取的措施非常简单,而真正的谜团在于饥荒一直在不断肆虐。”本书试图揭开的正是这个“谜团”。当今世界,饥荒这一旧日的灾难本不该继续存在.然而它却依旧每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作者以自己20多年反饥饿斗争的人道援助经验,提出了现代饥荒现象的几种模式:”被否认的饥荒”、“人为制造的饥荒”和”对外展示的饥荒”。面对这些饥荒现象,当今的问题已不再是探讨能否养活世界,而是要弄清它是否愿意养活世界。他认为,“今天的饥荒已经不再是经济困难和自然困难造成的不幸后果”,“总是人的行为原因引起的”;“剥夺食物是控制民众的一种战略,与食物实际拥有量无关。”
《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
(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著;吕文江、田嵩燕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5
这既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心理学名著。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探寻了当甘地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印度大规模的平民不合作运动的革命领袖时,他是如何成功地从精神上和政治上动员印度人民的。对于甘地,国内忽视得太久,更不要说对于他的心理世界的探寻。这部传记的出版,或许能让大家离甘地更近一些。而其对于当下中国的一些问题,毫无疑问有着非同寻常的启发。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
杨天石 著
华文出版社 2010.6
此书是继《蒋介石日记解读1》之后,杨天石的沥血之作,书中揭示了很多"真相",例如:"不抵抗主义"的口号并非出自蒋介石,而是另有其人;美国三次打算原子弹轰炸中国大陆,帮蒋光复民国,都被其拒绝;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之前,蒋介石早就有了"持久战"的思想;共产国际打算扣留蒋经国,以此要胁蒋介石,蒋宁愿绝后,也不为所动。
《失去的机会?》
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杨奎松 著
新星出版社 2010.6
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证了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等材料;解密解析了“‘收编’与‘改编’”“‘合并’与‘跨党’”“新四军问题交涉”“蒋毛会面之流变”“马歇尔调处的成与败”“打亦谈来谈亦打”“南京代表团的困境”等一系列谈判的核心问题;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百年孤影》
羽戈 著
东方出版社 2010.6
在羽戈笔下,近世人物绝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机生命。尽管作者的历史叙事秉持一种中立、冷静的风格,在此背后,却处处可见书写的激情、热切、虔诚。依循作者的指引,我们得以看见: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的结缡纯属政治婚姻;谭嗣同过于操切的性情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大要因;1900年前后的梁启超曾经在改革与革命两大阵营之间徘徊不定;杨度一生纠结于帝王术与宪政梦的致命冲突,其晚年入党属于政治投机主义;袁世凯最大的罪孽不在称帝,而是此前对宪法的僭越;吴经熊受困于法律与信仰之争,过早终结了法律生涯……这一幕幕历史剧,似传奇,似史诗,一演就是百年。再回首,只余一片孤影。
《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
顾准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5
顾准在“文化大革命”中写成的《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大量的笔记与文稿中提出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以及对直接民主、议会民主制、史官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分析,对改革时期的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有论者认为,在那个动乱年代,顾准是中国知识子独立精神的火种,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不面对的一座山峰。
本书是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顾准文集》的基础上,经过顾准胞弟陈敏之、作家罗银胜的修订增补而成,结构更显完整,内容更丰富翔实。
《足球往事》
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忧伤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张俊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
本书是一次足球的美丽追忆之旅,回顾了往昔的精彩比赛和球星球队,以及一个个琐细描画的进球场景,如数家珍一般,让人着迷。作者是乌拉圭记者、作家和小说家,曾流亡12年并被列入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著有《火的记忆》(1986)和《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971)等名作。他是一位资深球迷,坚持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所应拥有的娱乐特质,对足球的魅力有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反对足球职业化和商业化,惋惜这一张扬个性播撒快乐的游戏日渐沦为机械的程式化的商业现象。
《旧书重温忆华年》
(美) 法迪曼 著;杨传纬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3
当我们再次重读时,一书还是同一本书吗?读者是同一个读者吗?这部散文集里17位作家一致回答:不会的。法迪曼选的作家包括:Sven Birkerts、Allegra Goodman、Vivian Gornick、Patricia Hampl、Philip Lopate、Luc Sante等人,他们关注的文学主题范围从《傲慢与偏见》到植物性药材的田野指南。每个人选一本书、一个故事或一首诗,从而触动他们青春敏感的心弦,重温旧梦,看它在这间歇中如何改变。(当然真正改变的是读者了)这些读者坚信爱书人都会懂得的道理:没有什么比爱书更能改变人生历程的爱了。
《我的小红书》
蕾切尔•考德•纳尔布芙 著
中信出版社 2010.6
世界之大,每位女性都必经人生第一次月经,可又有多少受惊、仓惶和无助而无处诉说呢?《我的小红书》恰是这样一本“例假书”,书中收录了全球92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女性的“第一次”的故事,其中有女权名著《伊莎性爱告白》的作者艾瑞卡•琼、1981年美国桂冠诗人玛辛•库敏、曾和塞林格有过一段忘年恋的作家乔伊斯•美娜,还有当红美剧《绯闻女孩》原著的作者塞西莉•冯•齐格萨……这不只是一本故事集,更是态度转变的呼声。通过分享第一次月经的故事,使得所有女性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声音来揭露和表达她们的感受,提供支持、消遣、打开母女对话的切入口。
《吃遍世界看经济》
(日) 榊原英资 著;张俊红 译
中信出版社2010.4
为什么法国的鹅肝酱和葡萄酒会被端上国宴餐桌?为什么饮食文化最丰富的亚洲会被欧美的汉堡包迅速征服?为什么麦当劳和可口可乐风光不再,日本寿司和中国茶却成为全球的新宠儿?本书从“吃”切入,把我们送入一条饮食艾化形成和经济板块轮动的时间隧道,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到21世纪亚洲经济的崛起;从带来肥胖病和疯牛病的低成本规模经济,到今日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让你在品味饮食文化的同时,仿佛亲身经历世界经济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