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16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这是统领纲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实施纲要的行动指南。可是在现实中老师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幼儿,很难做到时时事事都尊重。从下面的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幼儿的意识淡漠,幼儿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案例一:小便弄在身上
  好好是个乖孩子,看上去比别人小。因是开学刚插班,好好对周围的情况不熟悉,要上厕所时不敢跟老师说,结果尿在身上,吓得坐在位子上一动也不动。当班老师组织活动时发现了好好的情况,马上呼喊配班老师来帮忙处理,同时用好好的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能光顾着玩而忘了上厕所。此时的好好低着头不敢看大家,却忍不住哭出声来。放学时好好看到了妈妈,马上扑过去拉着妈妈的手想赶快离开,却被老师叫住。老师把今天的事细细地告诉她妈妈,并要求配合教育,好好的妈妈不停地说谢谢(此时旁边还有其他家长和幼儿)。从此,好好每天来上学时都闹情绪,不肯松开妈妈的手,要在老师做思想工作之后才勉强留下来上学。
  分析:好好把小便弄在身上,本来是自己的隐私。即便是五岁的孩子,她也知道是很羞耻的事情。老师对好好的隐私不但没有加以保密,而且还在广泛宣传,先是有意告诉配班老师和同伴,后来无意告诉众多家长,好好觉得丢了面子,其内心的痛苦来自于隐私的暴露。事后她不想来上学,就是想躲避知道这件事的所有人,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案例二:换位子
  幼儿的座位是开学时个人自由选择的,难免有高矮不适合的情况,老师准备把位子重新安排一下。老师先让幼儿从矮到高排好队,然后男女搭配带幼儿坐到新的位子上。小圆子与子恒又坐到一块了,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两个小家伙碰到一起,又难管理了,立即平行地调换小圆子的位子。小圆子却不肯换,老师着急了,硬拉着她的小手来到新的座位旁,惹得她哭起来。没办法,老师只好把子恒换走。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圆子不“疯”了,少了平日的活泼可爱,像是跟老师赌气。
  分析:虽然小圆子还不会表述,但是她的反抗告诉我们她不喜欢老师强迫命令、一人说了算的独断管理。事件的开始小圆子对失去好朋友内心焦虑,本能地作出不肯分的举动。接着,小圆子又意识到被老师认定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在老师和同伴中可信度下降,所以她哭闹。当老师换了子恒时,小圆子对老师的强权更是不满,用赌气来和老师抗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老师都没有与她商量,硬要换位子,侵犯了幼儿的民主生活权利,伤害了幼儿自尊。
  案例三:手工小坦克
  手工活动时,老师和幼儿一起用纸盒做了一辆大坦克,幼儿非常兴奋。老师布置幼儿回家自己也做一个,明天带来。第二天小朋友带来了自己的杰作,因为有家长的参与,美观有创新的作品不在少数,但也有部分“不合格”的作品。陈列作品时,老师首先挑选A等作品,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聪明的林林见自己的坦克被放在最下面,就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坦克调换到显眼的地方,恰巧被同伴看到报告了老师,结果遭到老师批评,坦克又被放回了原处。林林看到自己的坦克周围都是“丑坦克”,而不愿与之为伍,放学时悄悄地把坦克带回了家。
  分析:聪明的林林主体性的觉醒是非常难得的,在他的眼中,自己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老师根本不了解他的作品。也许他的作品是自己努力完成的,也许他的作品中有自己的独创,也许他的作品背后还有更独特故事,“好坦克”的内涵是比不上他的“丑坦克”的。但是老师硬要用统一的标准来分等级,失去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老师对其作品的歧视,也是对其主人的歧视,聪明的林林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带走坦克是林林主体意识觉醒的又一次表现,是对受到歧视的无声反抗。
  思考:好的教育就是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
  追求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为前提,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失败。我国在2006年新修定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即“未成年人享有生活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这些权利涉及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内涵。怎样尊重保护幼儿的这些权利?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德国人对孩子灌输我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教师要增强尊重幼儿的意识,认识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是教师的天职,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第二,教育中自觉履行“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职责,以是否“尊重幼儿、保护幼儿”为标尺,评判教育的对错,任何以侵犯幼儿权利为代价的教育都不是好教育。第三,研理论。研究幼儿的心理需求,了解幼儿的成长历程,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第四,实践反思。在实践中观察幼儿内心的冷暖反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形成专业技能。
  (东台市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经典阅读。课外阅读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经典作品的权威性、深刻性,奠定了它在人类文化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注定了它是全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化。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经典;提高素养   
近年来,开放式教学以其绚烂的魅力打动着许多人,如何创造出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氛围完全不同的轻松的多元的“教室文化”,如何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如何提高孩子综合的数学素养,是值得发人深省的。  ①开放教学的“神”——兼容并蓄、灵动和谐、创新发展。何为真正的开放教学呢?开放教学的“神”是要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掌握话语权,让他们说出内心所想,碰撞理解,深挖出知识的内涵;要让学
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音乐是艺术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内心深处思想的自述,是一种情感的表白。如何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模仿教学法。  一、模仿发声  模仿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模仿,小孩从呀呀学语到入学读书,无一不是在模仿。有模仿才会有进步有创新。  音乐教学中采用模仿教学法,符
一、红色孕育赤诚  江安中学是红色的,她的红,来自于72年前建校的第一天就承载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以日月经天的豪迈、江河行地的气概,担当起为民族育英才,为文明传薪火的道义与责任。  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江安中学——这座干部的熔炉,奔涌出多少抗战铁流,他们以赤诚之爱,浇铸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解放战争时期,风雨如晦。江安中学——这个人才的摇篮,养育了多少热血志士,他们以忠诚之心,追寻着华夏大地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家庭,物质上丰富了,独生子女增多了,家庭教育更不能忽视。当今的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的太多,在精神上给孩子的却又太少,要知道给他金钱让他挥霍、留下遗产让他继承,都不能足以让孩子幸福一生,让自己晚年快乐。所以,与其把财产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首先培养成人,最终培养成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孩子起着潜
人们常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整个世界;每一位杰出人物的身后,都有一位杰出的母亲。人们也许会问:比尔·盖茨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母亲对其教育和影响是什么呢?  1975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在母亲节的那一天,他用斜体英文在贺卡上写下了一段话。这段话即使算不上是回答上面问题的标准答案,却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眷眷之情,也可以从中看出母亲对他教育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尔·盖茨在
“这个孩子不笨,就是不认真。”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的确,很多学生智力因素差别不大,他们个体的差异大多是从非智力因素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学生要学好任何一门功课,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基本静态的、相对稳定的。非智力因素却是动态的,学生可能
“百炼钢为绕指柔”出自“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西晋刘琨《重赠卢谌》)。意思大概是:谁能料想一柄钢剑经过千锤百炼,竟然柔软到可以缠在手指上。百炼钢成绕指柔喻义广泛,现在我把它用在一年级小学生指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有一番道理的。  所谓指读,就是将书放平,左手按书,右手指字,逐字逐行地进行诵读的方法。为什么要教给一年级学生指读法呢?这是因为指读法的运用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
“最美女教师”是最好的师德“教科书”  2012年5月8日晚,一辆客车迎面而来,正在过马路的学生受到生命威胁,29岁的张丽莉于危急时刻推开了身边的学生,学生幸免于难,她却为此失去双腿。  用生命诠释爱生。学生利益高于自己利益,学生生命高于自己生命,当学生身处危险境地时,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回学生生的希望,这是师魂的光芒,这是人性的光芒,这是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最伟大、最真诚、最透彻的诠释。
孩子们玩QQ牧场游戏的时候,内中的小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浮云神马”,行空游走自如,给了我们思维空间里无限遐想。没有浮云,何来神马?或许,这就是“画睛之龙”形象的“替代”吧。  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画龙点睛”是指文章关键处体现主旨的句子。画龙若不点“睛”,龙只能是一条没有灵性的“龙”,无论如何也腾飞不起来;只有“睛”点得好了,文章自然也就有了神韵,就会功到自然成。否则就会偏题,甚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