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师培训的误区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激烈的环境,决定了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教师培训的认识不断升温,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学校纷纷加大了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出现了空前繁华的景象。但在这繁华的背后,笔者却发现教师培训存在着一些误区。
  
  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
  
  学校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往往根据当前教育流行培训的内容进行跟从,不少学校的培训计划多为临时敲定,或是由于学校在管理或教学上出现问题时,才临时安排。学校对培训的选择不清晰,受媒体热点炒作、上级主管部门的钦定影响特别大,不管培训课题和本学校相关度或适用性如何,一听说要网络化、信息化,就一窝蜂的搞计算机、IT培训;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了,又一窝蜂地进行各种有关世贸组织的培训;还有什么创新教育培训、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等等,总之是什么时髦就培训什么,培训的热点话题性特征极强。于是,各种培训一期又一期地参加,教师的素质却不见得有什么真正的提高,这种培训所带来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这些培训有的是要交钱的,因此它不但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还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忽视“木桶效应”
  
  一个学校好比一个木桶,每位教师都是组成木桶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有些学校对教师培训,忽视对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有的则只对阅历较浅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忽视对中老年教师的培训。而在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今天,忽视对后勤管理人员、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将使这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学校这个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从而制约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的,而自己不需要培训。其理由是:他们都很忙,他们经验丰富,他们水平本来就很高。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说一个学校领导层的素质高低对于学校发展的影响很大,因而学校领导更需要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国外许多学校就做变成木板中最短的一块。因此也就决定了进行全员培训的必要性。
  
  培训上的短视现象
  
  不少学校的管理者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不培训,教师素质跟不上,影响学校发展;培训后,又怕教师一旦翅膀硬了会“孔雀东南飞”。对待这个问题,很多校长无奈地选择了这样的做法:只培训眼前必需的内容。这也成为了管理者们不主张培训的有力“理由”。实际上教师真正流失的原因并不是源于培训。据调查,教师“飞走”的最大原因是“公平”问题,还有福利问题、制度问题、人际沟通等问题。总之,现在还没有任何的调查表明教师“飞走”理由是因为接受培训所致。而且情况恰恰相反,如果学校重视培训,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并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他们就不会想离开。
  
  热衷于表面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不少学校均进行过不少培训,但普遍缺乏对培训效果真正意义上的评估,这样就容易形成将培训当作“走过场”的形式。同时缺乏培训的反馈信息,也就难以根据培训的作用进行方式、内容上的改进,这也极易导致浪费。如许多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在招收教师或评优、树立先进典型时,常把学历高低作为必要条件,这样造成教师纷纷为拿到高一级的学历证书不惜花费较高费用,结果必然造成许多参差不齐的证书培训班遍地开花,教师拿到了证书,培训班也捞足了“油水”,教师又能从这种培训中学到多少知识,得到多大提高呢?再说,那些证书对学校发展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笔者也通过调查拿到证书的教师,他们均反映那些培训班纯属“钱证交易”,因为这里面有各自的利益驱动,各自心照不宣罢了。
  
  片面强调“立竿见影”
  
  有的学校对教师培训希望立竿见影,企图通过培训解决学校教师资源存在的所有问题。尤其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少学校纷纷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恨不得用二三天的时间就使教师的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把培训当作一剂灵丹妙药,误以为能药到病除,能立刻为课改创造绩效。这其实是对培训急功近利,缺少长期投资意识的表现。教师培训是一项天长日久的工作。因为任何一项培训目标的实现,一般都存在着时间的延迟性,多数情况下培训是难以立即产生效果的。因为在这其中诸如教师的态度问题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一些如制度问题、评价问题等也并不是单靠培训就可以解决的。
  
  缺乏主观能动性
  
  当前教师培训最大的赢家应该说是某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出场费”有的一天高达三五千元,年收入甚至比企业的CEO还高。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都把“宝”押在专家或教授身上,而忽视成功的培训应该由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是如此,对专家、教授的依赖程度很高,在培训内容、形式上全由专家或教授说了算,而不是从学校或教师的需要出发,从而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从国外的经验看,专家、教授只是培训方案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许多学校领导喜欢把教育培训机构比作医生,自己比作病人,病人必须听医生的。实际上,教育培训机构最合适的角色是球队教练,而教师则像是队员,教育培训机构的任务就是帮助队员提高竞赛能力。众所周知,教练不可能代替队员上场。同样道理,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再高,也不能取代学校或教师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责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仅是提出具体建议和培训计划,并协助学校或教师去实施,而不能越俎代庖。
其他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青少年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的要求.我国杰出
期刊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Bohai Sea have become more serious in the last decade.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 contributes much to it. A Sino-German co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