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与《局外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尔贝·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局外人》,反映了其关于荒诞的哲学思想。面对荒诞,如何选择?加缪在小说中给出了与众不同的选项,那就是反抗。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荒诞
  作者简介:夏波(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外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一生著作颇丰,其大部分作品主要围绕两个主题:荒诞与反抗。《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是20世纪西方文坛最具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反映其荒诞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在生活中事事置身事外的局外人。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他请假去参加葬礼,全程没掉一滴眼泪。葬礼后第二天,便同以前的女同事约会,甚至还一起去看了部滑稽影片。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然以巴黎“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为由婉拒了。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他无所谓。玛丽问默尔索是否真的爱她,他说“大概是不爱她”。一个周末,默尔索和邻居去海边游玩。在正午令人炫目的阳光下,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作用下,他莫名其妙地失手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法庭上,他没有请律师为他辩护,也拒绝向神甫忏悔以祈求宽恕;他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不是因为他的杀人行为本身,而是因为法官断定他有一颗残忍的杀人犯之心。世界的荒诞感由此而生。
  荒诞,虽经常被忽略,却又实实在在无可置疑地笼罩世人。正如加缪所说,“荒诞感,在随便哪条街上,都会直扑随便哪个人的脸。这种荒诞感就这般赤裸裸叫人受不了,亮而无光,难以捉摸。”我们努力为世界赋予人性,得来的始终是冰冷的回应。世界从来都是非理性的,而人类的悲剧就在于妄图用理性去解释。
  小说《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 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带给人类无尽的苦难,数千万鲜活的生命在战场上瞬间陨逝,人同草芥。战争也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人对未来不敢有任何规划、奢望,因为在命运面前,普通人深感无力,只能屈从于命运,做命运的玩偶。为什么世界如此疯狂、荒诞?人们茫然不知所措,深感自己身处的世界是一个荒唐至极的世界,一个没有理性的世界,人渴望找到精神上的出路。荒诞文学正是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
  如果人生没有意义,是否还值得过活?就好像《西西弗神话》描述的,西西弗永远在重复着将滚落的石头推上山的动作。于他,生命是无尽的苦难还是终于得来的救赎?面对荒诞,不同的作家给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萨特和加缪是两位存在主义代表作家,两人均在各自的哲学思想及文学作品中对荒诞进行过阐释。但是显然,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对荒诞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而加缪说:“我所感兴趣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荒诞产生的何结果。”他认为人自身具有意义,因为人活着需要一个意义。人在与向死而生的自身宿命抗争的过程中,肯定了自我。萨特否认既定人性的存在,而加缪不仅相信人性,而且相信人性彰显的价值。
  《局外人》这部作品体现了加缪关于荒诞的哲学思想。作家最初对默尔索这个人物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荒诞和在命运面前人的无力感。对法庭赋予日常生活中那些毫无意义的行为的意义,他没有做任何的反抗;法庭不公正,他也没有任何的失望。小说中间接引语的使用更是强化了这种人物缺失感。默尔索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不设想什么,也不说什么,只是被动的经历着法庭中所发生的一切。这种被动与他的人生的态度是吻合的。他厌倦了日复一日毫无激情的生活,对于种种社会规约,他都选择无视。小说中外聚焦的叙事手法使得叙述者以一种“非人格化”的冷漠态度叙述其“所见所闻”。读者无法感知默尔索的内心世界,他外在的一举一动,似乎与他本人格格不入。事实上,默尔索只是喜欢简单的生活而已。没有纷繁复杂,不需要种种解释。他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行为举止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也跟他的人生观无关。只是世俗的眼光对他的偏见造成的。在法庭看来,默尔索生来就是一个罪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竟然没有掉眼泪。加缪认为荒诞就源于这种非理性的一面。诚然,默尔索没有很好地为自己辩解,他似乎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并不感兴趣,所有事情的发生似乎都与他无关。他不认为自己犯了罪。他既不焦虑也不内疚,他唯一感到的是麻木。“法官”看到了他有一颗铁石心肠,他不爱自己的母亲,可以想象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辩护只是徒劳。默尔索带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见证了自己的审讯过程。他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因为人们控诉他以一颗罪犯之心去埋葬自己的母亲。但是最终他坦然地接受了死刑的判决,在临刑的前夜,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甚至还大胆说出“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这样的惊人之语。被判死罪,非但没有恐惧的想自杀,却还深感幸福,这不呰于是在荒诞面前最有力的反抗。这是默尔索的选择,也是加缪的。他在《西西弗神话》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根本性的问题。“只有一个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活下去,也就回答了这个哲学根本问题……”自杀就等于是宣布认为人生不值得活下去。在感到荒诞之前,自由始终只是人的一个幻觉。人实际上一直活在常规与习惯的桎梏下。自杀就意味着人承认了,甚至是本能地认识到了这种习惯的荒诞性。对荒诞的发现使人意识到他精神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人得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他的孤独、悲伤,焦虑和死亡,从此拒绝死亡将代替自杀的意念,因为自杀,从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认同荒诞。加缪拒绝自杀,因为意识会随自杀而消失,自杀抹杀了问题,但是却并没有解决问题。因此,这个选项被排除了。“希望”也不行,希望与荒诞相对。加缪选择反抗。在与人类的境遇进行持久的反抗中,人会发现真正的自由。因为反抗会赋予生命以意义,以价值,会重塑他的伟大和尊严。既然生命是无意义的,那么人就拥有了选择如何活着的自由。人从此以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拒绝他们的命运,超越他们的境遇,去战胜死亡,通过斗争、创造去否定虚无。反抗、迎接挑战、不屈服于人类的境遇。只有这些行为能够赋予生命以價值,维护人的尊严,彰显人的智慧和骄傲。
  小说《局外人》自从发表以来,一再重版,印数突破千万册。加缪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不合常规、凡事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及社会对人的异化。默尔索这个荒诞人,看似冷漠观世,实则是一个勇于挑战荒诞的反抗者。加缪在揭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没有选择屈从命运,而是主张在荒诞中奋起抗争,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加缪.加缪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加缪.西西弗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3]托马斯·R·弗林.存在主义简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4]何艳芬.加缪传[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其他文献
研究了运动模糊图像在空间域和频域上的数学模型,根据运动图像的模糊原理,提出了时间等分运动模糊图像的仿真方法,仿真了高频振动模糊图像。理论分析指出,物体做高频谐波振动时运动模糊成像的频谱会由于Bessel函数的零点的存在而形成系列条纹,对振动模糊图像的频谱做两次Radon变换能检测出振动的方向和振幅,从而得到高频振动模糊图像的点扩散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运动模糊图像仿真原理正确,振动的方向和振幅的检测方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凯瑟琳所拥有复杂而独特的性格特征,在野蛮与文明时代的碰撞中所经历的人生故事。本文从凯瑟琳的两种形象分析,以及她形象变化的原因做了深入的解析。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拥有一个复杂且双重
摘 要:《呼啸山庄》和《简爱》是姐妹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两篇著作都对哥特式艺术创作手法予以了充分运用,让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都彰显神秘色彩。基于此,本文就《呼啸山庄》与《简爱》的哥特式小说风格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简爱》;哥特式小说;艺术创作手法  作者简介:冯育军(1983-),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希腊神话传说在文艺复兴之后被大量的作者引用进行文学创作,其现在的地位依然是无法超越的,不仅如此希腊神话传话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其是艺术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希腊神话传说将文学作品的教育导向性和趣味性增加的同时,对英文文学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因此本文就尝试着从希腊神话传说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英文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希腊神话传说;英文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文学成就的顶峰,也是其代表性著作。其主人公苔丝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苔丝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家庭及社会、宗教与道德、苔丝自身的性格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苔丝;悲剧命运;成因  作者简介:吕姝婧(1988.2-),女,山东省青州市人,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等。
摘 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纵观村上春树的作品,主人公大都具有自闭与自我的丧失等特点,大部分的描述主题也大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孤独感等主题。尽管如此,村上春樹也还是有一些描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并重新找寻自我的女性题材为主的作品。  关键词:村上春树;背带短裤;母亲;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张文静(1994-),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劳伦斯短篇小说的伦理批评”(项目号TJWW15-025)。  摘 要:劳伦斯认为性和美如同生命和意识一样不可分,性即是美。这一观点在他的短篇小说《公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以其独特的哲理来挖掘人性中本能力量,将性爱作为救世良方,反对导致人的自然活力日益枯萎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劳伦斯;性伦理;《公主》  [中图分类号]:I106
摘 要: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创始者与指导者、是日本颇有名气的作家。《苍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苍蝇”的视角来描绘人与马同时死亡的悲剧,让读者痛切感到现实的冷漠和人生的不安。小说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将找出作品中的比喻,来分析其特征。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比喻  作者简介:李芬(1987.6-),女,畲族,湖南株洲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