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志:相比首富,我更愿意做诗人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x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办卓尔之前,阎志曾在湖北黄冈地区文联、《市场时报》社任职。1996年他开始创业之路,2016年,阎志成为湖北首富,随后两年霸居湖北首富位置。除了是一个企业家,阎志还是更重要的身份,他是一个作家,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18岁开始写诗,至今出版了七八本诗集,包括《明天的诗篇》、《阎志诗选》、《挽歌与纪念》、《少年去流浪》等,他还是一家24小时书店的老板,他说写诗和做书店都是出于内心平衡的需要。
  2月28日,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商业心灵”环节,阎志朗读了他的《给40年的信》,阎志的这封信用三首诗回顾了他从诗人切换到商人的46年人生。
  因为失恋,他写了第一首诗,然后他成了诗人;诗人买不起房子,在一个城市没有房子,是很难找到女朋友的,他下海开了广告公司,开酒厂、学校、药厂,做纺织,纺织不怎么赚钱,就做地产,地产没有大资本,就做产业地产、园区地产,上市后地产估值低,就做智能交易平台。

  出走20年,他希望,归来,仍是那个小镇少年。
  以下内容节选自阎志《给40年的信》全文: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亚布力论坛有个环节,要我回顾过去40年的心路历程。
  我今年46岁,6岁记事,这40年刚好贯穿了我迄今全部的成长、生活历程。
  我出生在大别山区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个基层干部,做林业工作。母亲是名手工业者,用缝纫机绣花。我上面有5个姐姐。就是这样一个中国普通山区小镇,一个最普通的家庭,给了我全部的温暖和美好。现在闭上眼睛,任何时候我都能记起少年时,小镇上的一草一木,甚至上学途中踢过的一块石子,跳起来要拍打的树叶。也记得父亲办公桌上有本书,叫《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现在想来,因为家里孩子多,其实少年时家里很困难。印象中,每到年底父亲都要在单位借点钱过年。后来,家里可以养猪,再后来家里在院子里種些板栗苗,生活才真正有点宽裕了。小镇上人不多,关系简单而熟络,好像每个人都熟识。
  八十年代就是这样,生活刚刚开始,总有改变,总有希望,总让人温暖。
  到了初中,我喜欢上了阅读。但最爱读的还是金庸的小说,在初二时和几个伙伴还骑自行车到县城,只为买一本《倚天屠龙记》。后来开始写诗了,记得是因为高一失恋了,写了首长诗《秋天的恋歌》,这是我的第一首诗,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后来成了学校文学社社长,17岁在县报上发表了处女作,18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风云》。
  我就这样成了一名文学青年。这之后做了地方志编辑、文学刊物编辑、报社记者,但只做文学梦,只想成为一名大诗人,只想开个书店。
  但是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在经历真正的转型。诗无人问津,诗人是买不起房子的,在一个城市没有房子,是很难找到女朋友的。"下海"成为九十年代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之一。印象中,我在报社做财经记者和编辑时,编发过关于嘉德拍卖、复星科技、"互联网高速公路开始了"之类的稿子,但我仍只是个诗人、记者,身无分文。
  为了生活,在1996年为书商写了本《天若有情——天王之王刘德华》的书,拿了25000元稿费。还清了借款、买了手机、租了房子,开了家我业务最熟悉的公司——广告公司。这时我24岁。记得当时我就是拿着一本好像叫《公司法解读》的书研究怎么开公司的。
  90年代、2000年代,是热血的年代,但也是不断蜕变重生的年代。
  一人公司、几人公司比比皆是,一大批出现又一大批倒下,又有一大批出现。在时代大潮中坚持初心做下来、做大了做成了的专业公司太少,更多的是像我这样不断改变、不断调整、适应,只看到今年,看不到明年的奋斗者。
  卓尔广告公司开了两年,就成了当时湖北最大的广告公司,我也是中国最早的软文创造者和主要写作者。但广告行业至少在当时是求了甲方还要求乙方的年代,好不容易通过为一批家电品牌写宣传稿积累了客户,还要求媒体给你好位置、好价格。好不容易把一个白酒品牌从几千万做到几个亿的销售规模,转眼他不给你做了,把单子给了美女。如此毫无尊严,于是决定做实业。摸爬滚打,先后做了酒厂、学校、药厂,但从当时坚持到现在的只有纺织。
  纺织不怎么赚钱,就做地产。地产没有大资本,就做产业地产、园区地产。上市后地产估值低,我们就拥抱互联网,做智能交易平台。

  2017年下半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也为自己和团队勾划了蓝图,不惑也过6年了,想做点方向明确的事,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的事。一是智联天下生意,搭建消费品、农产品、大宗商品B2B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连接交易和贸易,提供物业、物流、供应链管理、金融等服务,构筑新生意方式,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二是智造美好生活,把我们的棉纺产业、飞机制造、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已有产业做精做优,构筑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联天下生意,智造美好生活"这两句话,把我们在做的、想做的,基本都说清楚了。连接这两句话的是卓尔的价值观。无论是当时做广告,还是现在做银行、做飞机、做交易平台、做文旅项目,我们都想为、应该为客户创造价值。
其他文献
这位李彦宏亲自从硅谷请回,寄托着百度转型厚望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在百度All in AI大战略行至中途,似乎在公司内外也赢得了个人口碑的时刻,突然交出对百度实际业务的管理权。  虽然,李彦宏称,陆奇“将继续担任集团公司的副董事长,”以这个身份继续留在百度,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更像是欲盖弥彰。  百度员工的微信群已经炸开,“觉得副董事长就是个虚职,先缓冲一下,下一步就走了。”  “虚职”的分析不虚。从百
这位39岁的企业家,自2015年以来首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目标是将用户群体扩大一倍。目前,美团为3亿多中国消费者提供从送餐、购买电影票到婚纱摄影等各种服务。王兴说,他并不会被他财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所吓倒。相反,他说,他只是在跟随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人群的步伐而已。  “当你去观察那些垂直领域时,你会发现它们的用户群体或多或少都会有重合,”他说。“那些想出去吃饭的人、想点外卖的人、想看电影的人
叶兆言不是唯一一个,却是读者公认的写南京最多也是最好的当代作家。  在叶兆言起码有一半寫到南京的作品中,人们记住了他的“夜泊秦淮”系列,他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他的《南京人》,还有他新近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刻骨铭心》,以及他于60岁之后写出的《南京传》。该书现已全部完稿,将于明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描述南京历史应该从三国开始  南京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头绪较多,“很显然,要描述南京历史,
马云的回答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张瑞敏说:“我觉得更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也是他对海尔这几年的总结。  那些年,“追上了曾经奉为经典的榜样”的张瑞敏,同时也苦于“失去了可资借鉴的标杆”。于是,当海尔驶至这个无人之境,张瑞敏的做法是:拆掉它。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 ”的转型中,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大概是最激进和决绝的一个——别人的变革,最多是颠覆式的,可张瑞敏的变革
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在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中,程开甲功勋卓著,一生情定。1946年8月,他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师物理学大师波恩,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1948年秋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毅然回国,到浙江大学物理系工作。1962年,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程开甲被调
影壇全才,永生不灭  他是上四五十年代的影坛巨擘,伟大的演员。他在短暂坎坷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了18部参演作品,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他的代表作都在中国电影史上举重若轻:《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腐蚀》《夜店》《艳阳天》。作为导演,他执导的电影《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我这一辈子》等堪称影坛珍宝!  同时,他笔耕不缀,勤于写作,还为我们留下了140多篇文字。他的笔
17年前,彼时还在造摩托车的李书福准备发力造汽车,在2001年央视《对话》节目现场,当时包括“教父”柳传志、王石等在内的企业家认为李书福的“造车梦”有点“天方夜谭”,“汽车疯子”的称号由此而来。17年后,柳传志不得不承认,以“狂人”这个标签形容李书福最为贴切。在李一举拿下戴姆勒9.69%的股份后,柳传志慨叹当初错看了李,力赞道,“这不是给中国企业家长脸吗?”  李书福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从199
2017胡润80后富豪榜上,吴欣鸿排名第12位,身家65亿元。  如果你初次见到吴欣鸿,你很难想像——眼前的这个人已经创业17年、帮助美图系产品赢得4亿多月活用户,带领美图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获得近400亿港元市值。  吴欣鸿喜欢穿休闲装、运动鞋,戴黑框眼镜、留潮流发型。他还长着一张娃娃脸、皮肤白白净净,乍一看绝对像个90后。  1981年出生,2001年开始创业,吴欣鸿可谓久经沙场、见证并参与了
这三位女性分别是:捅出美国联邦调查局在“911事件”中失职的Coleen Rowley;揭露世通公司38.5亿美金造假的Cynthia Cooper;戳穿安然财务造假惊天内幕的Sherron Watkins,这几个揭发大型机构内幕、弊端和丑闻的女性,被《时代》杂志统称为“The Whistleblowers”(告密者)。  这三位勇敢的女性,能量一点儿都不比传统上榜的政治人物差。引发美国舆论哗然的
2018年1月27日,宜家集团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在睡梦中安详辞世,终年91岁。  这是一位颇具传奇的老人,他的一生比绝大多数人的经历要精彩得多。11岁经商;17岁注册“宜家”;22岁有了第一个雇员;78岁个人净资产达185亿美元;86岁的他依然忙碌,他曾对外调侃自己“忙到没时间死”。他的一生,没有时髦服饰,没有昂贵手表,出门旅行总是坐经济舱,他认为“简单即美德”。他创办的宜家享誉全球,全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