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喧哗”——孩子禀赋的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认识体验和表达方式也有别于成人。作为老师,应对他们的独特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这些孩子,更不能对他们的表达不加思考就武断地下结论,以免扼杀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幸运的是,有这么一个叫田田的孩子,使我认识到如何去尊重并发现孩子的潜能。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常会通过拟人化的教学来寓教于乐,如给孩子表演或讲述各种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等。当我每次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表演时,我班上一名学生田田,时不时发出一阵阵喧闹,打断我正常的上课秩序,影响教学。 于是,在一次次的耐心说教无果后,我终于爆发了,我严厉批评了他的这种行为,并希望他今后上课不要随意发出声音。面对我的批评,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点了点头表示接受。就在我暗自庆幸我的教育终于有了回报后,慢慢地发现田田在上课时确实不再随意“嚎叫”,但每次上课都不再用他圆圆的大眼睛看着我,只一个人呆呆地在座位上度过整节课。这不禁让我心里打起了鼓,于是,我开始留心他的改变。
  随着我和田田的互动增多,我不断发现田田的“另类喧哗”的案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在户外活动时发出一阵阵不停歇的“嚎叫”。这次我没有制止他的“嚎叫”,而是弯下腰,把他抱在怀里耐心地和他沟通。他说他的“嚎叫”是在模仿外星球上的恐龙的声音。再联系他从前的一些表现,我不禁感叹:他的各种另类大声喧哗,其实都是他情不自禁地在模仿情景中那只动物的声音。从此,当再有类似情况发生时,我便不再严厉指正他。尤其是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独唱的时候,田田的表现让人喜出望外,他在不熟悉的歌曲部分中可以即兴演唱出流行歌曲的风格。
  至此,我对田田在音乐和模仿声音的表现力上,终于有了明朗的认识。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孩子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体会,喜欢倾听各种有趣的声音,也容易被各类独特、好听的声音所吸引,能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在他们即兴表现和表演时,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作为老师要尊重幼儿在欣赏和倾听各类事物时的手舞足蹈,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并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和幼儿一起表现、表演,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不要以“大声喧哗”“调皮捣蛋”来看待他们,而是要慢慢地、正确地引导他们在声音、音乐禀赋上的锻炼与成长。
  孩子的眼中,有着一个纯粹、新奇和充满美的世界,我真心希望,能引领他们去欣赏和喜爱这世界上的美好;真心希望,能呵护他们,使之能够充分表现和发展他们独特且丰富的潜能。
其他文献
新课标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就是说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的正常阅读量应该在500万~600万字之间。其实,这个标准,只是非常基础的一个水准,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许多学生都不爱阅读,沉迷于看电视、玩网络游戏。久而久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提倡把“阅读”变为“悦读”,就是希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阅读,培养他们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当下“学讲”的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言语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练的实践,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习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笔者反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旗帜鲜明地以“语用”目标,引领师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向“学讲”更深处漫溯。  “学讲”的教学方式,希望的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