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转型时期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壮大。面临当前高校生源减少,质量下降的现状,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完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危机;质量
  2013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历史的转型时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说,高职教育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壮大,亦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值此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转变理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构建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一、高等教育的历史转型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入学人数的剧增,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下滑,我国也不例外。建立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认识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即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质量观的变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进程开始之前,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决定了我国当时的高等教育必然是高度精英化。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由两方面决定:其一,在当时历史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对象必然是少数站在金字塔尖的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即在进入大学之前,高等教育已经进行了精英化的筛选;其二,从接受高等教育的绝对人数上说,和大众相比较,当时的高等教育对象必然是精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受众面扩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再只是那些“出身好或天赋好或两者兼备的人”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伴随着高等教育层次的不断丰富,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即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大变化是,质量不再是一种绝对标准,而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同一层次之上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质量观亦有所差别,对于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并重的普通高校来说,其传统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着眼于高职院校的实际定位,应以市场标准取向为主,衡量的质量主要是其培养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由精英向大众转型的过程中,正确把握自身的历史定位,构建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质量标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的现实变化
  2013年6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考准备情况。今年,全国高考生达到912万,比去年减少3万人。2008年,考生总数是1050万;2009年为1020万人;2010年考生人数跌破千万,降至957万;2011年为933万,2012年变为915万,今年已是“五连降”。
  据分析,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原因有三:一、计划生育政策初现成效,全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适龄学生基数减少;二、高中毕业出国留学人员大幅增加;三、由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之后,高校规模逐年扩张,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率逐渐下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放弃高考的人数有所增长。
  尽管如此,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最近5年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其中以2008年的57%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增长幅度最为突出,部分省市已经超过80%甚至90%。高校类别中增长得最为突出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在生源危机中,首当其冲的主要是非学历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缺乏特色的普通民办高校、以及公办的高职高专。生源减少、录取率上升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及毕业生就业水平,又影响到下一轮招生,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立足实际,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面对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历史转型中的定位,正视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要以危机为契机,构建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从而提高竞争力,加快内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应对挑战,化“危”为“机”。
  (一)转变观念,树立特色质量观。高职教育的历史定位在于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高职教育的质量观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大学及普通本科院校,不能把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和其进行简单横向比较。高职教育质量的比较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纵向上看,社会认可度的比较,即其培养的人才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二、横向上看,和同等级院校同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即培养目标的竞争力如何。
  因此,树立高职教育特色质量观,就是要把“特色”教育作为重点,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自身发展目标,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是认识和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创新思路,落实教学职责
  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因此要树立质量意识,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切实体现出“党委护航,专家治院,制度建院,学术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具有显著特色的创新办学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宏观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履行“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试、认真组织课外活动”的教学“六认真”职责。各教学单位应制定了落实教学“六认真”工作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管理、规范管理和质量管理,为提升高职院校自身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根本保证。
  (三)加强管理,完善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要具备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含义有两点:一是年龄结构比例、职称搭配比例合理;二是保证高水平、高职称教师在第一线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发挥其水平高、能力强的优势。
  其次,要不断深化教学能力建设的改革力度,将其打造成为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工程。建立“听教、评教、查教、考教、治教、兴教、助教”有效机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课、领导评效相结合的“三评”机制。全体教师要加强学习,坚持继续学习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学识素养。
  第三、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体制和评价制度。首先,学校内部要建立相对独立有效的,由校(院)长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其应将独立性、权威性和中介性的教育质量监控作为核心工作。其次,是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要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如教师的教学规范、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等。再次,应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对教师教学质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以及某些单项评价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等。最后,应构建教育质量反馈系统,确保采集教育质量信息和意见反馈的真实有效,从而监控机构才能认真整理、及时反馈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同时也要对整改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新浪教育.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 2013仅912万人考试[EB/OL].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6-06/0936382676.shtml?bsh_bid=242438891, 2013-06-06.
  [2]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J].江苏高教,2002,(1).
  [3]陈磊,王长喜.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院学生管理能力现状分析,提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举措,以期提高学生的管理自主性、学习自主性,挖掘学生潜能,实现高效管理。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提高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 是指处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人,为了实现树立的目标,凭借自己的之前的或者是借鉴他人的经历和经验,开拓自己的思维,通过系统地思索,寻求出一种实现的途径,规划自己的行动,调整
近两年,为了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国家连续出台了中办发[2016]50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
期刊
抓好教材管理工作应做到任务准确,思路清晰;自查仔细,总结深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细与硬两手齐抓共管;更新观念,树立良好形象;发挥教材管理软件的作用等。切实做好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
[中国石化新闻网]扬子石化炼油改造项目管理部坚持“完善体系,落实责任;风险评估,动态跟踪;强化监督,服务现场;统筹协调,信息沟通”的HSSE管理思想,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会同时面临学习、生活与工作多方面压力。本文选取中职生的考试焦虑个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民俗事象是指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在民俗事象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表现在民俗
期刊
[中国石化新闻网]近日,一张张“人人当好安全员”专题讨论卡下发在茂名石化炼油分部联合六车间每一名职工的手中。乍看,会以为仅仅是一张讨论卡,但却沉重地让职工看到了安全形势
林黛玉身为一名寄居在外祖母家的敏感女孩,其思想及行为与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孩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即使她才华横溢,也多被世人否定。不但如此,人们更是将其与薛宝钗对比,种种
期刊
当下中国政治文献行文的一大特点是类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为追求政治语言严肃、庄重、正统、有力的感觉,同时也为了便于下级、群众学习记忆,政治文献常常使用整齐划一的句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