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理论概念的认识是抽象的,模糊的,本文在小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达到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48-01
1 特点及数学教学常见问题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普遍觉得应用题难。这是因为此时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认识是抽象的,模糊的,并不能有着明显的感知理解,因此比较复杂的理念不能实施运算。此外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应用题型较为单一,大多数题型只要套用公式就能解决,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会忽略以上客观事实,或者尚未想到应对的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老师教,学生听的境地。一堂课从头上到尾,一贯做法就是:教师出示例题,读题,分析题型,答题技巧,最后再给出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碰到如此题型怎样处理。虽然说教学过程细致到了极点,但是学生在下边听讲却似懂非懂,不知所云。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强化了机械模仿的能力,弱化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应快的同学跟上了老师的思路,从此按照教师的步骤走,享受老师的成果,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反应慢的同学记住了结果,从此死搬硬套,但是同样的题稍微变一下脸,就又不明白了。
2 小学数学题型关系
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同样也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解答,总体来说,低年级学生的题目大多一步计算就能解决,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推理,高年级的学生的题目有时需要两步甚至三步等多步运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在这些题目中,根据题目内容的不同,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掌能够把握住时间,空间等不同概念。在多步解答题型中,通常一个题目由几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都可以列出独立的运算步骤,层层相加,一环套一环,又多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隐含。因此,想要解答多步运算题型就必须确定每一句话的衔接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这是解答多步运算题型的关键。
3 小学生答题能力培养
3.1 题意理解能力培养
数学应用题的难易不在于数据的多少,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往往不在于计算过程而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如何列出正确的算式则直接决定于是否准确的理解了题意。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题意理解的能力放在首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比如说“甲乙两站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列货车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在解答该题的过程中,笔者先对学生提出问题: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两车对面行驶最终相遇的事情。事情的经过如何?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是要求的量。最终结果如何?两车相遇。然后请了两位同学站到讲台相向行走最终碰头(此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图1)。
经过这一过程的分析,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解题答案:①660÷4-90;②(660-90×4)÷4,超出我预期的是,还有提前预习了的同学提出了未知数x的概念。同时,笔者在日常授课中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读题步骤,要求学生在读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遵守下面几个步骤:画批,画图,说理。画批就是把题目中的数字,关系用笔标识出来;画图就是用线段,图形画出表达数量及其关系的示意图;说理就是在列出每一步的算式前写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在教学中语言的表达要注意自己的逻辑性,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看懂,并且能够自己画出各种图形表格,借用此工具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自己解应用题。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安排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则安排需要思考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格使学生明确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
1.3 问题转换能力培养
问题的转换能力就是把新问题转换成旧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换成已知的问题的能力。如:“宇宙中太空垃圾的速度为每秒8千米,假如某一飞船处在太空垃圾的运行轨道上,飞船的速度为每秒9千米,现在两者相距54千米,多长时间后两者会发生碰撞?”这道题学生没有一个能做出来的,因为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是小学生不能理解的也就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实际上如果把一切小学生不能理解的概念去掉,只保留题干部分,实际上本题就是一个两者相遇的问题:两者相向而行,速度已知,距离已知,何时相遇?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54÷(8+9)=3秒。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问题的转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抓住题目中表达数量和关系的关键词,如大小多少,速度时间距离,等等;二,将关键词进行类似比较转化为已知问题的类型。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会小学生计算解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在数学的研究工作中需要用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深刻性,发现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覃文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与创新[J].成功教育,2009,6.
[2] 贺根深.小学数学中藤决问题教学之初探[J].教育学科,2008,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48-01
1 特点及数学教学常见问题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普遍觉得应用题难。这是因为此时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认识是抽象的,模糊的,并不能有着明显的感知理解,因此比较复杂的理念不能实施运算。此外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应用题型较为单一,大多数题型只要套用公式就能解决,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会忽略以上客观事实,或者尚未想到应对的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老师教,学生听的境地。一堂课从头上到尾,一贯做法就是:教师出示例题,读题,分析题型,答题技巧,最后再给出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碰到如此题型怎样处理。虽然说教学过程细致到了极点,但是学生在下边听讲却似懂非懂,不知所云。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强化了机械模仿的能力,弱化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应快的同学跟上了老师的思路,从此按照教师的步骤走,享受老师的成果,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反应慢的同学记住了结果,从此死搬硬套,但是同样的题稍微变一下脸,就又不明白了。
2 小学数学题型关系
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同样也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解答,总体来说,低年级学生的题目大多一步计算就能解决,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推理,高年级的学生的题目有时需要两步甚至三步等多步运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在这些题目中,根据题目内容的不同,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掌能够把握住时间,空间等不同概念。在多步解答题型中,通常一个题目由几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都可以列出独立的运算步骤,层层相加,一环套一环,又多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隐含。因此,想要解答多步运算题型就必须确定每一句话的衔接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这是解答多步运算题型的关键。
3 小学生答题能力培养
3.1 题意理解能力培养
数学应用题的难易不在于数据的多少,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往往不在于计算过程而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如何列出正确的算式则直接决定于是否准确的理解了题意。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题意理解的能力放在首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比如说“甲乙两站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列货车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在解答该题的过程中,笔者先对学生提出问题: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两车对面行驶最终相遇的事情。事情的经过如何?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是要求的量。最终结果如何?两车相遇。然后请了两位同学站到讲台相向行走最终碰头(此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图1)。
经过这一过程的分析,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解题答案:①660÷4-90;②(660-90×4)÷4,超出我预期的是,还有提前预习了的同学提出了未知数x的概念。同时,笔者在日常授课中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读题步骤,要求学生在读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遵守下面几个步骤:画批,画图,说理。画批就是把题目中的数字,关系用笔标识出来;画图就是用线段,图形画出表达数量及其关系的示意图;说理就是在列出每一步的算式前写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在教学中语言的表达要注意自己的逻辑性,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看懂,并且能够自己画出各种图形表格,借用此工具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自己解应用题。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安排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则安排需要思考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格使学生明确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
1.3 问题转换能力培养
问题的转换能力就是把新问题转换成旧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换成已知的问题的能力。如:“宇宙中太空垃圾的速度为每秒8千米,假如某一飞船处在太空垃圾的运行轨道上,飞船的速度为每秒9千米,现在两者相距54千米,多长时间后两者会发生碰撞?”这道题学生没有一个能做出来的,因为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是小学生不能理解的也就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实际上如果把一切小学生不能理解的概念去掉,只保留题干部分,实际上本题就是一个两者相遇的问题:两者相向而行,速度已知,距离已知,何时相遇?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54÷(8+9)=3秒。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问题的转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抓住题目中表达数量和关系的关键词,如大小多少,速度时间距离,等等;二,将关键词进行类似比较转化为已知问题的类型。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会小学生计算解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在数学的研究工作中需要用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深刻性,发现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覃文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与创新[J].成功教育,2009,6.
[2] 贺根深.小学数学中藤决问题教学之初探[J].教育学科,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