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學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章法;节奏韵律;艺术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35-04
【作者简介】易靖,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江苏镇江,212100)教师,高级教师,镇江市美术教育委员会成员。
看过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作品的人一定会为他纯粹的色彩、点线面的肌理构成所吸引,如果说他的画作——《构图8号》是最接近音乐的画作,那么《构图7号》更是一支音乐狂想曲,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面无不蕴含着律动和节奏,给观者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康定斯基美术和音乐的通感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在苏教版小学中年级美术教材里也有相关类似通感训练的课程,其中《听音乐画音乐》一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以视觉形式传达音响效果。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早在东汉儒学家马融的《长笛赋》中就有类似描述:“尔乃听声类型,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这种打通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界限,让人感到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笔者认为,在书法艺术和音乐中,也同样存在通感。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往往就是章法,即篇章布局之法,节奏与韵律存在于章法之中。节奏和韵律是音乐术语,借用音乐术语来解释书法,是因为,书法艺术与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相通的东西。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远宦帖》(见下文图3)中的“省”“别“”为“”慰”四个字,大、聚、粗、实,在作品中当属是重拍。反之,“足”“下”“武”“昌”“亦”等字,小、空、细、虚,则无疑是轻拍了。总整观看《远宦帖》表现的轻重虚实的韵律节奏,如同演奏了一曲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的《平沙落雁》。
另外,章法中的正欹聚散,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它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如果与音乐来类比,它好像是乐曲的变奏。在王献之的《黄汤帖》里(见图5),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最初入笔时,速度较缓而稍矜持,呈现平整匀落之势,“服”字以后,用笔渐见放纵,至第二行用笔已极洒脱。“汤”字左散,右聚;“悬”字上放,下收;“进”字左欹,右正,自然奇巧,生动消散。中轴的摆动和交错,既摇摆又匀整,既跳跃又通贯,既俯仰生姿,又字字稳健。手之握笔,尤指之抚弦,挥运之际,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观之以悦目,闻之而赏心。 鉴于通感及联觉的作用,书法与音乐,甚至文学、绘画、舞蹈等各类艺术之间,都是法理相通,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所以,在小学高年段的書法欣赏课上,笔者常常把音乐、书法和文学等课程结合起来,在发扬各自特点的同时想方设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近年,笔者把审美通感运用到书法欣赏课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上好这样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有如下几点需要重视:
1.教者心中要有目标,目标要具体到可操作。
这类综合实践的课堂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核心就是用目标作为教学的宗旨,用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巧,领悟感受。课程训练的系统化不再是课堂的指挥棒,而是强调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在努力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字体的大小粗细对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出示多篇在字的体量上反差强烈和反差较小的名家名帖,让学生从直观视觉上明白教师的用意。详尽明确的目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努力创设更利于学生专注的学习氛围。
艺术综合实践课的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避免在单一的学科里学习所带来的枯燥和疲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科之间分离脱节的缺陷,跨越学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极大的促进。对于学习氛围的创设,笔者常常采用情景式教学,比如在欣赏唐·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前,笔者先播放悲壮雄浑的音乐,营造激昂悲壮的氛围,然后给学生讲述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的背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颜真卿在痛失兄弟及侄子后,既怀同仇敌忾之愤,又感家族巢倾卵复之痛,临文时悲愤之情一发难收,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字字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迹。让学生不仅从书法的外形去欣赏,还从文字的内核去体会作者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听到音乐流动的音响,感受激扬澎湃的慷慨;聆听音乐时可看到气韵生动的线条,洞察作者不为人知的情思。
3.课内外结合,家校共育。
艺术综合实践课是课内课外结合学习的课程。在课堂上学习欣赏名家名帖,初步创作等知识和方法,然后在课外把相关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然而要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光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经常在班级或者全年级举行书法比赛,课后让学生把比赛作品带回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小小的成功,在家长的鼓励下,学生也更有学习的兴趣了。这样的方式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书法、音乐和文学等艺术中所见所闻的具象性通过整体欣赏,让章法有情感,墨色有旋律,线条有节奏,感受更为丰富深刻。
【关键词】通感;章法;节奏韵律;艺术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35-04
【作者简介】易靖,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江苏镇江,212100)教师,高级教师,镇江市美术教育委员会成员。
看过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作品的人一定会为他纯粹的色彩、点线面的肌理构成所吸引,如果说他的画作——《构图8号》是最接近音乐的画作,那么《构图7号》更是一支音乐狂想曲,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面无不蕴含着律动和节奏,给观者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康定斯基美术和音乐的通感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在苏教版小学中年级美术教材里也有相关类似通感训练的课程,其中《听音乐画音乐》一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以视觉形式传达音响效果。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早在东汉儒学家马融的《长笛赋》中就有类似描述:“尔乃听声类型,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这种打通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界限,让人感到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笔者认为,在书法艺术和音乐中,也同样存在通感。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往往就是章法,即篇章布局之法,节奏与韵律存在于章法之中。节奏和韵律是音乐术语,借用音乐术语来解释书法,是因为,书法艺术与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相通的东西。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中字体的大小比例如同乐曲的风格
例如《远宦帖》(见下文图3)中的“省”“别“”为“”慰”四个字,大、聚、粗、实,在作品中当属是重拍。反之,“足”“下”“武”“昌”“亦”等字,小、空、细、虚,则无疑是轻拍了。总整观看《远宦帖》表现的轻重虚实的韵律节奏,如同演奏了一曲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的《平沙落雁》。
四、章法中的正欹聚散类似乐曲的变奏
另外,章法中的正欹聚散,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它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如果与音乐来类比,它好像是乐曲的变奏。在王献之的《黄汤帖》里(见图5),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最初入笔时,速度较缓而稍矜持,呈现平整匀落之势,“服”字以后,用笔渐见放纵,至第二行用笔已极洒脱。“汤”字左散,右聚;“悬”字上放,下收;“进”字左欹,右正,自然奇巧,生动消散。中轴的摆动和交错,既摇摆又匀整,既跳跃又通贯,既俯仰生姿,又字字稳健。手之握笔,尤指之抚弦,挥运之际,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观之以悦目,闻之而赏心。 鉴于通感及联觉的作用,书法与音乐,甚至文学、绘画、舞蹈等各类艺术之间,都是法理相通,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所以,在小学高年段的書法欣赏课上,笔者常常把音乐、书法和文学等课程结合起来,在发扬各自特点的同时想方设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近年,笔者把审美通感运用到书法欣赏课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上好这样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有如下几点需要重视:
1.教者心中要有目标,目标要具体到可操作。
这类综合实践的课堂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核心就是用目标作为教学的宗旨,用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巧,领悟感受。课程训练的系统化不再是课堂的指挥棒,而是强调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在努力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字体的大小粗细对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出示多篇在字的体量上反差强烈和反差较小的名家名帖,让学生从直观视觉上明白教师的用意。详尽明确的目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努力创设更利于学生专注的学习氛围。
艺术综合实践课的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避免在单一的学科里学习所带来的枯燥和疲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科之间分离脱节的缺陷,跨越学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极大的促进。对于学习氛围的创设,笔者常常采用情景式教学,比如在欣赏唐·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前,笔者先播放悲壮雄浑的音乐,营造激昂悲壮的氛围,然后给学生讲述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的背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颜真卿在痛失兄弟及侄子后,既怀同仇敌忾之愤,又感家族巢倾卵复之痛,临文时悲愤之情一发难收,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字字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迹。让学生不仅从书法的外形去欣赏,还从文字的内核去体会作者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听到音乐流动的音响,感受激扬澎湃的慷慨;聆听音乐时可看到气韵生动的线条,洞察作者不为人知的情思。
3.课内外结合,家校共育。
艺术综合实践课是课内课外结合学习的课程。在课堂上学习欣赏名家名帖,初步创作等知识和方法,然后在课外把相关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然而要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光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经常在班级或者全年级举行书法比赛,课后让学生把比赛作品带回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小小的成功,在家长的鼓励下,学生也更有学习的兴趣了。这样的方式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书法、音乐和文学等艺术中所见所闻的具象性通过整体欣赏,让章法有情感,墨色有旋律,线条有节奏,感受更为丰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