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线条 凝固的音符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學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章法;节奏韵律;艺术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35-04
  【作者简介】易靖,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江苏镇江,212100)教师,高级教师,镇江市美术教育委员会成员。
  看过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作品的人一定会为他纯粹的色彩、点线面的肌理构成所吸引,如果说他的画作——《构图8号》是最接近音乐的画作,那么《构图7号》更是一支音乐狂想曲,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面无不蕴含着律动和节奏,给观者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康定斯基美术和音乐的通感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在苏教版小学中年级美术教材里也有相关类似通感训练的课程,其中《听音乐画音乐》一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以视觉形式传达音响效果。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早在东汉儒学家马融的《长笛赋》中就有类似描述:“尔乃听声类型,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这种打通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界限,让人感到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笔者认为,在书法艺术和音乐中,也同样存在通感。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往往就是章法,即篇章布局之法,节奏与韵律存在于章法之中。节奏和韵律是音乐术语,借用音乐术语来解释书法,是因为,书法艺术与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相通的东西。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中字体的大小比例如同乐曲的风格


  例如《远宦帖》(见下文图3)中的“省”“别“”为“”慰”四个字,大、聚、粗、实,在作品中当属是重拍。反之,“足”“下”“武”“昌”“亦”等字,小、空、细、虚,则无疑是轻拍了。总整观看《远宦帖》表现的轻重虚实的韵律节奏,如同演奏了一曲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的《平沙落雁》。

四、章法中的正欹聚散类似乐曲的变奏


  另外,章法中的正欹聚散,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它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如果与音乐来类比,它好像是乐曲的变奏。在王献之的《黄汤帖》里(见图5),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最初入笔时,速度较缓而稍矜持,呈现平整匀落之势,“服”字以后,用笔渐见放纵,至第二行用笔已极洒脱。“汤”字左散,右聚;“悬”字上放,下收;“进”字左欹,右正,自然奇巧,生动消散。中轴的摆动和交错,既摇摆又匀整,既跳跃又通贯,既俯仰生姿,又字字稳健。手之握笔,尤指之抚弦,挥运之际,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观之以悦目,闻之而赏心。   鉴于通感及联觉的作用,书法与音乐,甚至文学、绘画、舞蹈等各类艺术之间,都是法理相通,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所以,在小学高年段的書法欣赏课上,笔者常常把音乐、书法和文学等课程结合起来,在发扬各自特点的同时想方设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近年,笔者把审美通感运用到书法欣赏课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上好这样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有如下几点需要重视:
  1.教者心中要有目标,目标要具体到可操作。
  这类综合实践的课堂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核心就是用目标作为教学的宗旨,用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巧,领悟感受。课程训练的系统化不再是课堂的指挥棒,而是强调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在努力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字体的大小粗细对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出示多篇在字的体量上反差强烈和反差较小的名家名帖,让学生从直观视觉上明白教师的用意。详尽明确的目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努力创设更利于学生专注的学习氛围。
  艺术综合实践课的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避免在单一的学科里学习所带来的枯燥和疲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科之间分离脱节的缺陷,跨越学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极大的促进。对于学习氛围的创设,笔者常常采用情景式教学,比如在欣赏唐·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前,笔者先播放悲壮雄浑的音乐,营造激昂悲壮的氛围,然后给学生讲述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的背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颜真卿在痛失兄弟及侄子后,既怀同仇敌忾之愤,又感家族巢倾卵复之痛,临文时悲愤之情一发难收,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字字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迹。让学生不仅从书法的外形去欣赏,还从文字的内核去体会作者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听到音乐流动的音响,感受激扬澎湃的慷慨;聆听音乐时可看到气韵生动的线条,洞察作者不为人知的情思。
  3.课内外结合,家校共育。
  艺术综合实践课是课内课外结合学习的课程。在课堂上学习欣赏名家名帖,初步创作等知识和方法,然后在课外把相关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然而要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光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经常在班级或者全年级举行书法比赛,课后让学生把比赛作品带回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小小的成功,在家长的鼓励下,学生也更有学习的兴趣了。这样的方式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书法、音乐和文学等艺术中所见所闻的具象性通过整体欣赏,让章法有情感,墨色有旋律,线条有节奏,感受更为丰富深刻。
其他文献
朱 俊 一等奖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何 倩 一等奖  镇江市青年宮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學生:冯子佑 指导老师:张静怡
【作品概况】《朱岱林墓志》又称《朱君山墓志》,朱敬修撰序,朱敬范撰铭。正书碑刻。40行,行34字。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二月刻于山东寿光。明末出土,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寿光人王化洽发现后拓得数纸,始为流传。  【观典赏析】《朱岱林墓志》为魏碑书法中的名碑,被誉为“上宗魏晋,下开隋唐”,楷書又参以篆隶笔意,于古朴中又含婀娜刚健之姿,从中可见楷书嬗变之踪,是北齐石碑中的精品。康有为《广艺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路校区学生 顧语涵 指导老师:杨君荣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复杂,学生探究其规律存在困难。教师通过自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构建理论模型,推导变化规律,并设计实验对理论探究结果加以验证。文章阐述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交变电流;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相关理论,以“重力势能”这节概念课为例,通过若干教学片断,呈现了提升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物理课堂所具备的特征,为中学物理开展论证教学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提升;科学论证能力;教学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9-0004-4  2017年底,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
[摘要]篆字是文字演变的先驱,篆书是书体发展的先驱。篆书的笔法、结构,在书法技法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篆书审美旨趣的确立也是指导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追求古质的必要途径。清人王澍的“书从篆入说”可以阐明以篆书入门在书法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当下的中小学书法普及教育和书法艺术兴趣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书法教育;篆书;笔法;古质今妍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肥城。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  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欧阳中石考取了辅仁大学哲学系,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下。1954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
摘 要:在习题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瓶颈,教师通过构建具体的物理情境,将物理问题融于情境中,既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瓶颈点,又能在问题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习题教学;突破瓶颈;人造卫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4-0005-4  1 习题教学
许筱顏 陈明华 戴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