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不足

来源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目前教育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就笔者所涉及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我们的教学中,确实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本文就教学现状中的不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求更大的突破。
  第一,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能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有价值就必须实用,就小学生来讲,学生们学习的内容能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能不能激发学生去应用的兴趣,并能在生活中得以应用,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新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后面知识的学习,新知识是一个工具,却仅限于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是一个解决后面问题的工具,很少普及至现在生活中的运用,或者对真正可以实用的知识点,而因为不是考试的重点而忽略。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中的《实际测量》这一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量测定制定距离。而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走出我们的教室。带上我们的测量器材,去有目的地测量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学生可以测一测楼梯的长度,门框的高度、校门的宽度等等,但是仅凭老师的点点画画,学生是无法体验到实际测量的注意事项,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创造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性的实现是一个循环渐进探索过程,就我们的数学教学而言,我们的创造性的渗透不仅要充分用好数学教材,用好课本素材,开放生活资源,更要切合实际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学情,其中包括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时的独立性等,而在这些环节中,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进去。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有效性策略,回想当三国时期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从自己对故事情景的叙述开始,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曹冲称象是把大象的重转化为石块的重,如何知道两者的重量是否相等,关键靠小船吃水的深度,吃水深度一样,就代表这两者重量相等。于是,我们让学生去解决这么一道题,如图1所示,请学生比一比图1中两个不规则图形,哪一个面积更大些,而在此时,我们留给学生的是判断时的独立性,体现出学生在此是否能遵循刚才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积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充分用好转化法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否能想出如图2和3这样的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三,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而带有丰富情感活动的真实体验,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会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断学习中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但是这些效果的达成是我们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思地的渗透和落实的。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们除了给学生 “回顾、猜想”这一环节以后,我们就要充分我们更要给学生“动手验证”的环节,此时老师说道:“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此后在进行“反馈交流”的环节,有的学生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多次实验后发现圆锥体与这个圆柱体之间没有关系。还有学生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发现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在整个动手实验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在相互尊重的情况下,懂得自尊自爱、合作竞争,而且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收获是明显的,学习是快乐的,在这些收获中,也找到了自信,树立了信心。而这一些环节,我们是不应该忽略的,而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要注重充分开发的。
  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用数学学科的知识,有效渗透学生的理想教育,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资源是要我们充分开放。
  比如:在《直线和线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问学生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获知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而直线是无限长,没有两个端点的,此时我们是否可以告知学生,我们的人生的有限的,而我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却可以是无限的,同时例举古代数学家的例子,让他们知道数学家作出的贡献一直沿用到现在,直至永远,渗透给学生慢慢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形成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完善健全。而教师要做的就充分开发这些资源,在无形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掺入其中,完善我们数学教学的价值。
  数学的教学不仅要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整体的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情和智的全面进步,构建完美的情智人生。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从探究问题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探究式教学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要将隐性的东西化为显性的东西。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把
期刊
【摘 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问题解答和能力培养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主导特性与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和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学活动双边互动,在新知传授、问题解答、思维练习等环节,开展有效双边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活动效能的“双提升”。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互动性教学;双边互动;学习效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学生在教师有效
期刊
【摘 要】 数学解题中的审题就是通过审阅题文和题图,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活动。能否做到认真、仔细、准确地审题是正确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实质,探寻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审题能力;提高;数学解题  从事数学教学十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难,许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感觉很容易,然而作业正确率低,考试成绩不高,这是因为
期刊
【摘 要】 “人文”,通俗的说,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生态”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与课堂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主要由课堂中的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他们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绿色”,环保,充满生命和活力之意。本文从生态的角度研讨人文化数学课堂的绿色构建问题,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 绿色课堂;生态发展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课堂的教
期刊
提到语言表达能力,大家可能立即想到的是语文学科或者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文科老师的责任,事实并非如此,《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交流意识,而合作、参与、交流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提出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大胆质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见解的阐述等等,全部离不开数
期刊
体验是对学习个体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重视;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体验中,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能独立获取知识,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通过不断地猜测、论证,改进结论。创设一定情境,带来的是空间的开放,思维的开放,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他人合
期刊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关键词】 培养;初中数学;
期刊
化归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思维导向功能。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往往不是直接求解,而是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手段,把问题进行变换、转化,将较高层次的转化为较低层次的、已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化归思想方法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能促使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一下措施来渗透化归思想,培养思维品质。  一、渗透正逆运算演法,培养思维的逆转性  如“
期刊
计算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可是学生会最容易出错,经常听到同事批改作业时,抱怨这儿的计算又错了。的确,低年级学生的计算经常会犯错,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养成“两个看清”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在计算中,学生难免会出现粗心。“两看清”是我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我都会提醒他们,一要看清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二
期刊
【摘 要】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不同的人在各自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进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利用分层性教学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全面性等特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实现全体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