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因问题而灵动,因问题而深入。在科学课上,巧设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构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探究源于问题,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为提问创设条件,构建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保证。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发现。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究中构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精心设计,让问题更具价值
小学科学探究目标中提到,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见,有效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做到问题准确、问题适时、问法灵活、难度适宜,从而使科学课堂扎实有效。
1.问题要目标明确
构建探究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构建问题必须选准合适的切入点。如,学习《铁生锈了》,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我们常常看见锈迹斑斑的铁制品,看见这些生锈的照片,你们有什么问题?
(1)预设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以后,还是铁吗?(2)铁生锈后还结实吗?(3)怎样的环境下,铁更容易生锈?(4)铁的生锈跟哪些因素有关?(5)怎样可以避免生锈对物品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铁生锈现象的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为后面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打下基础。由于这些问题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贴近生活,饶有趣味,学生都乐于参与探究。
2.问题要适时出现
问得好不如问得巧,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问得过早,学生思路又跟不上。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意时,就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如,在进行“研究杠杆的平衡”这个实验前,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估计: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怎样挂才能使杠杆两边保持平衡呢?有的学生说:“在杠杆的右边挂两个钩码,在左边也挂两个钩码,杠杆两边就平衡了。”有的学生说:“先要把杠杆尺的中间支点架在支架上,调节杠杆尺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在没有挂钩码时达到平衡,然后再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重量相同的钩码,杠杆尺就会平衡……”此时,教师在此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数量相同的钩码,杠杆尺一定会平衡吗?如果杠杆两边所挂的钩码数量不相同,还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他们为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由于教师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之处来设计问题,所以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并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
3.问题要难易适中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引导有效探究的关键所在。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设问时要抓住学生的思维高度,做到难易适中,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有趣的磁现象》一课,当学生已经知道一块磁铁有南、北两个磁极,而且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后,笔者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1)把一条磁铁截断,是否还会有两个磁极?你能想办法证明吗?(2)如何判断生活中一些没有标记磁极的磁铁的两极?面对挑战,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最后通过实验论证,找到了答案。又如,学习《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由于铁生锈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于是,笔者提出问题:(1)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2)铁锈还能变成铁吗?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适度地设计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4.问题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地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使他的接收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形成高效的交叉感知。例如,教学《灯泡不亮了》一课,教师可设计问题如下:(1)灯泡没亮,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用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哪里出故障?(3)我们不知道电路哪里出现问题,不可能把电路中全部新的元件都买回来更换。有什么好办法吗?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由易入难,灵活开放,激励着学生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学生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灵活、有效的提问还可以引领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又如,学习《电路的研究》时,当学生掌握了串联、并联的方法后,笔者提出了新问题:你能不用电线也使小灯泡发光吗?由于联系实际,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被问题所吸引,为问题而激动,课后想尽千方百计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自然被激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设计开放性问题,能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情境,学生的发散思维会被启动,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展现,还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
二、巧妙引导,让问题由境而生
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可见,善于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科学问题的构设不能光靠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使学生从被动地思考问题,到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1.创设情境,由疑生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因此,教学时要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思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时实验结论与理论结论相左。此时,学生就会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如,学习《热往哪里传》时,笔者做了一个实验: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水开了,但纸却没有被点燃。“不对,纸是易燃物,平时一点就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脑海中产生了许多疑问。纸为什么没有燃烧起来?酒精灯的火焰没有使纸变热吗?酒精灯火焰的热量传到哪里了?……正是由于学生提出了质疑,自己构建了要探究的问题,那么探究就有了方向。无形之中,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解疑答难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中。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所以,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构建问题,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2.亲身参与,问由心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如,在讲授《看不见的空气》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笔者设计了“纸不湿”的小魔术,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把纸粘到玻璃杯的底部,把杯子垂直按入水底。结果,玻璃杯里还有一大截“空”着,纸团没湿。这一有趣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为什么纸没有湿?为什么玻璃杯会空出一部分?难道杯子里还有空气?……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由于学生人人动手,经历了整个实验的过程,发现结果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时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问题自然就提出来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提出的问题难免会五花八门。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前提下,还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提出具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
三、简约教学,让问题剖析透彻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通常花在实验操作的时间比较多,实验后探讨问题的时间比较少。其实,实验后的思考、交流和得出结论才是课堂的重点,因此,我们应该把时间多留给问题交流上。
要提高学生实验后交流的实效,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减少一些意义不大的活动,精简环节,省时高效地完成实验探究,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讨问题、质疑。例如,在《神奇的电磁铁》实验中,教师让學生探究电磁铁是否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磁铁装置、指南针、条形磁铁设计实验的方案后,可引导学生猜想:(1)把电磁铁的钉尖与指南针的南、北两极靠近,可能有什么现象?(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你能用科学知识解释吗?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把这个活动先简单让学生动手实验,然后重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分组探讨问题并上台汇报,研讨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整合教学环节后,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交流探究的结果。
四、梳理思路,让问题层次清晰
小学生认知能力低,观察能力不强,对所观察现象的深层探究缺乏有序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时适度点拨,提出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教学《蜻蜓和麻雀》一课时,笔者出示蜻蜓和麻雀的图片,提出问题:
1.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
2.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它们的翅膀有哪些不同?
3.再次仔细观察图片,除了翅膀外,蜻蜓和麻雀在外形上还有哪些不同?
4.通过比较,思考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麻雀是鸟,为什么而蜻蜓不是呢?
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这探究的交流中点燃了。教师借助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有效引导,得出初步结论,层层深入,让学生思维过程得到清晰展现。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的欲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设计各种有效的问题,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讨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夏苗锋.浅谈科学探究交流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2]王洁.科学课堂中把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3.
[3]刘颂豪.科学教师用书[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探究源于问题,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为提问创设条件,构建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保证。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发现。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究中构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精心设计,让问题更具价值
小学科学探究目标中提到,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见,有效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做到问题准确、问题适时、问法灵活、难度适宜,从而使科学课堂扎实有效。
1.问题要目标明确
构建探究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构建问题必须选准合适的切入点。如,学习《铁生锈了》,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我们常常看见锈迹斑斑的铁制品,看见这些生锈的照片,你们有什么问题?
(1)预设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以后,还是铁吗?(2)铁生锈后还结实吗?(3)怎样的环境下,铁更容易生锈?(4)铁的生锈跟哪些因素有关?(5)怎样可以避免生锈对物品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铁生锈现象的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为后面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打下基础。由于这些问题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贴近生活,饶有趣味,学生都乐于参与探究。
2.问题要适时出现
问得好不如问得巧,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问得过早,学生思路又跟不上。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意时,就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如,在进行“研究杠杆的平衡”这个实验前,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估计: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怎样挂才能使杠杆两边保持平衡呢?有的学生说:“在杠杆的右边挂两个钩码,在左边也挂两个钩码,杠杆两边就平衡了。”有的学生说:“先要把杠杆尺的中间支点架在支架上,调节杠杆尺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在没有挂钩码时达到平衡,然后再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重量相同的钩码,杠杆尺就会平衡……”此时,教师在此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数量相同的钩码,杠杆尺一定会平衡吗?如果杠杆两边所挂的钩码数量不相同,还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他们为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由于教师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之处来设计问题,所以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并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
3.问题要难易适中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引导有效探究的关键所在。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设问时要抓住学生的思维高度,做到难易适中,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有趣的磁现象》一课,当学生已经知道一块磁铁有南、北两个磁极,而且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后,笔者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1)把一条磁铁截断,是否还会有两个磁极?你能想办法证明吗?(2)如何判断生活中一些没有标记磁极的磁铁的两极?面对挑战,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最后通过实验论证,找到了答案。又如,学习《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由于铁生锈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于是,笔者提出问题:(1)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2)铁锈还能变成铁吗?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适度地设计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4.问题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地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使他的接收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形成高效的交叉感知。例如,教学《灯泡不亮了》一课,教师可设计问题如下:(1)灯泡没亮,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用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哪里出故障?(3)我们不知道电路哪里出现问题,不可能把电路中全部新的元件都买回来更换。有什么好办法吗?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由易入难,灵活开放,激励着学生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学生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灵活、有效的提问还可以引领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又如,学习《电路的研究》时,当学生掌握了串联、并联的方法后,笔者提出了新问题:你能不用电线也使小灯泡发光吗?由于联系实际,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被问题所吸引,为问题而激动,课后想尽千方百计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自然被激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设计开放性问题,能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情境,学生的发散思维会被启动,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展现,还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
二、巧妙引导,让问题由境而生
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可见,善于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科学问题的构设不能光靠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使学生从被动地思考问题,到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1.创设情境,由疑生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因此,教学时要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思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时实验结论与理论结论相左。此时,学生就会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如,学习《热往哪里传》时,笔者做了一个实验: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水开了,但纸却没有被点燃。“不对,纸是易燃物,平时一点就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脑海中产生了许多疑问。纸为什么没有燃烧起来?酒精灯的火焰没有使纸变热吗?酒精灯火焰的热量传到哪里了?……正是由于学生提出了质疑,自己构建了要探究的问题,那么探究就有了方向。无形之中,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解疑答难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中。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所以,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构建问题,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2.亲身参与,问由心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如,在讲授《看不见的空气》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笔者设计了“纸不湿”的小魔术,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把纸粘到玻璃杯的底部,把杯子垂直按入水底。结果,玻璃杯里还有一大截“空”着,纸团没湿。这一有趣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为什么纸没有湿?为什么玻璃杯会空出一部分?难道杯子里还有空气?……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由于学生人人动手,经历了整个实验的过程,发现结果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时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问题自然就提出来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提出的问题难免会五花八门。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前提下,还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提出具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
三、简约教学,让问题剖析透彻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通常花在实验操作的时间比较多,实验后探讨问题的时间比较少。其实,实验后的思考、交流和得出结论才是课堂的重点,因此,我们应该把时间多留给问题交流上。
要提高学生实验后交流的实效,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减少一些意义不大的活动,精简环节,省时高效地完成实验探究,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讨问题、质疑。例如,在《神奇的电磁铁》实验中,教师让學生探究电磁铁是否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磁铁装置、指南针、条形磁铁设计实验的方案后,可引导学生猜想:(1)把电磁铁的钉尖与指南针的南、北两极靠近,可能有什么现象?(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你能用科学知识解释吗?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把这个活动先简单让学生动手实验,然后重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分组探讨问题并上台汇报,研讨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整合教学环节后,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交流探究的结果。
四、梳理思路,让问题层次清晰
小学生认知能力低,观察能力不强,对所观察现象的深层探究缺乏有序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时适度点拨,提出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教学《蜻蜓和麻雀》一课时,笔者出示蜻蜓和麻雀的图片,提出问题:
1.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
2.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它们的翅膀有哪些不同?
3.再次仔细观察图片,除了翅膀外,蜻蜓和麻雀在外形上还有哪些不同?
4.通过比较,思考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麻雀是鸟,为什么而蜻蜓不是呢?
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这探究的交流中点燃了。教师借助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有效引导,得出初步结论,层层深入,让学生思维过程得到清晰展现。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的欲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设计各种有效的问题,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讨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夏苗锋.浅谈科学探究交流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2]王洁.科学课堂中把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3.
[3]刘颂豪.科学教师用书[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