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 珍视 珍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立刚,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首批名师、全国中语会“教改新星”。20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获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发表论文12篇,参编教辅用书7本,计20万字;主持、参与国家级教改课题2个,省级课题4个;在省、市、县教研活动中开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12节。倡导的“学教案一体”、开发学生自身教学资源、以读促改等模式,被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导组称为“外国语学校模式”。
  
  兴办于2002年的赣榆县外国语学校,2005年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综合评估即位居全市180余所学校之首,2006年再获连云港市初中教学评估最高奖——教学质量综合奖。如此辉煌的成绩,关键在于有一支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其中有31人在省、市业务大赛中获一等奖。在这璀璨的群星中,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连云港市首批名师、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徐立刚。应《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特邀,我们专门采访了徐校长。
  刁:尊敬的徐校长,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和质量在全市都是屈指可数的,在语文教学园地,宗旨育人化,作风民主化,方式合理化,关注学生,关注学习,“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步强化,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确立。你作为语文教学战线上的一员,你觉得如何更好地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要珍爱学生课堂上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我记得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自告奋勇:“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当时我觉得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
  且不说这位女生的看法是否正确,单是她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就值得肯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况且这位女生能积极研读课文,紧扣文本中的词句感悟、理解、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不然怎么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一件小事》这一教学事例,也启示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对话的对象。不能用传统的“学生”观念看待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位女生从事实出发,站在人要坚持原则的角度,可能还受了街头上一些故意装腔作势行骗行为的影响,来理解车夫和“我”的所想所为,她的观点带有了现代生活的色彩。这种情况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建议把大山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有的学生认为,欧阳修整天临溪饮酒、游山玩水、不务政事,是他被贬滁州后,心情郁闷的表现,根本不是在“与民同乐”;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在三味书屋可以扯直嗓门大声读书、上课画画、先生读书时可以偷偷地做小动作、到后面的小园子里寻蝉蜕、对先生读书的情景记忆犹新,可见他不是厌恶而是怀念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些独特的感受,正体现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和意识,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现代中学生感悟文本的独特体验。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是植根于现实的。
  刁:专家们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进程应该努力与生活进程,与学生的发展同步。如何加强课堂与课外的沟通,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合格的人才,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徐: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还应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要珍视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课外学习资源。课程标准的主要实施者是一线的教师,他们对于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艺术特长、语言素养、知识经验、成长生态对学生理解知识、思考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知识基础,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先谈谈生活阅历。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学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是一笔难得的教学财富,是课堂教学可利用的资源。如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可让曾到过中山陵的同学作为导游,引领其他学生“游览”南京中山陵,体会文中营造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悟伟人伟大的品格和不朽的精神,理解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教学《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发现好友思想、行动上有缺点,你会怎么办?”“如果听到别人严厉的批评,你又会怎么办?”再来阅读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体会文中论证观点的巧妙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再说说艺术特长。
  有人说“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有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为他们展现自己的艺术特长提供空间。
  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词时,让本班一位获得市声乐比赛一等奖的同学当堂演唱,让该生谈谈自己演唱时的心情。接着由本班擅长二胡、小提琴、竖笛、口琴的同学对照乐谱伴奏,其他学生在优美而又凝重、朴实而又深沉的音乐声中诵读《我的中国心》,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所写的海外赤子那颗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又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的语言素养、知识经验、成长生态等等也是语文课堂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不再赘述。
  实践证明,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提供发展平台,不仅能让学生乐学、善学,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自主意识。同时,扩展了教育内容,激活了师生经验,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
  刁:走进赣榆县外国语的校园,墙上的名人名言,花园中的标语牌,画廊中的张贴画,好像都在向学生述说,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处处是语文”的良好氛围,你觉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好的途径吗?
  徐:“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让学生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营造实践的语文,生活的语文。
  记得我们学校刚刚成立不久,省拔河比赛在我校举行。我班学生荣幸成为观众,学生亲历了拔河比赛的场景,心情非常激动。我因势利导,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请你以队员的身份,向未能亲临现场观战的同学转播拔河比赛取胜的盛况。”有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伴随着啦啦队那节奏分明的‘一、二’、‘一、二’……的呐喊声,我们咬紧牙关,齐心协力,一点一点,慢慢挪动,直到又听见哨音,天啊,红绳居然躺在了我们身前! 队长高兴地站起来,猛力挥动了一下拳头:‘赢了!我们赢了!’霎那间,全体队员像触电一样全体起立,鼓掌呐喊!一瞬间,刚才冷凝的血色,也变成了热烈的火红,连对手脸上的懊恼仿佛也在鉴证着我们的胜利!”如果没有深刻的独特感受,学生又怎能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如此生动呢?描绘拔河比赛这一创新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可见,我们只要利用好身边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语文学习机会,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
  刁: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对新课程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解读是如此地深刻、透彻,你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谈吐,鲜明的见解,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相信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在你的引领和指导下,一定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衷心祝愿你在今后的教学园地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我们也衷心祝愿外国语的明天会更美好!
其他文献
我擅长长久发呆  擅长少言寡语看着  妹妹低头读手中的外语教材  擅长在春运第一个抵达广州  (一个吐纳巨大的人类的肺部)  夜宿二十四小时营业肯德基等待黎明  距离天亮还很遥远  食物、饮料都已精光  摊开的诗集如它的书名“万物静默如谜”  一样像个沉默的谜——  乘客、食客默默吃东西、刷微博、打瞌睡  默默,默默有人走进走出  默默有人脱下外套、穿上外套  默默有人看着窗外不甚明亮的天  默默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让学生在尝试和实践中学习语文。正所谓“自古成功在尝试”,“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学好语文,不也是如此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我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尝试。    一、编列提纲,让学生尝试阅读    在学习范文前,教师先
嵇康  一个人的刑场  被寒光闪闪的屠刀  逼进竹林深处  空气,静得令人发憷  飘落的竹叶,和寒鸦  在刑场上空作最后的奔突  像是寻找春天的路径  横卧的琴,与刀锋对峙  你的目光穿过刀丛  直视苍穹  竹林里,那壶老酒  灌满了江河的悲鸣  让打铁的十根手指  握不住魏晋的门风  每根琴音,扩展了心胸  撑高了天空  唯余音,在天地间  跌进绝响  阮籍  酒,是你安放灵魂的最佳方式  包括
林义,原名樊豪臣,1998年4月生于安徽阜阳,高校在读。河畔诗社成员。  名字  我来的镇子  人们用方位  给田野命名给娘家命名  给每条河流每座桥命名  南地西庄北河 南大桥里宅 仿佛他们站在世界中央 雨后,妇人们 在青石板上搗衣 流水消解泡沫 洋槐花落在水面 风将蒲公英吹散 南地西庄北河 南大桥里宅 当我默念出那些名字 就站在世界中央 花、竖线和外星人 垂直于地面的
纪小离,2000年出生,原名李世毅,云南昭通人,作品散见《边疆文学》《当代教育》等刊物。  秋夜  当星星挂在树梢  时间静悄悄地坐在河边,夜晚甘愿成为  水的一部分  在我的身旁,年老的石头  以及斑驳的窗子  在轻轻地呼吸  他们亲昵的鼻息,像是孕妇捧着肚皮  温柔地在抚触她虚构的孩子  这个夜晚,弯镰刀挂在墙上  那亮闪闪的锋芒,像是八月的月亮  孤独地看着  房子里剩下来的亲人,独自  艰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写作水平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而写作教学实施的首要前提是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实际,从情感、兴趣、视野和技法等方面入手。加强写作教学,关键是注重情感培养,激发写作兴趣、拓展写作视野,传授写作技法。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中学生写作无话可说,难以下笔,首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情感世界十分单一
与大海相处  在岛上时,四周海水滔滔  海风腥咸;陌生的气息能打破内心的  宁静。前方比深渊还深  牡蛎、海星、八爪鱼……  藏身于此。渔民收获却难以入侵的水域  渔船的马达声声,也是路过  滴漏的柴油,飘散水面  出海的印迹难以融入海水  而岛屿是大海的骨头  渔民的家园;避风港湾一如  大海的胸怀,波涛起伏的温顺  在夕阳的余晖中镀上悲悯  一首老歌  夜晚就这样来了  街灯魅惑的眼睛  没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会使学习进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生命领域。有了体验,语文教学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一、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学习不能包办代替。体验是
这把旧伞  父母共用了半个世纪  不知走过多少风风雨雨  它虽已破旧残损  手柄也早已脱落  骨架亦修过几回  布面到处都是缝补的痕迹  但父母仍不肯让它歇息  刮风时  它拼着老命撑住  这个摇摆倾晃的世界  下雨时  它咬紧牙关撑出  一方如虹暖爽的天地  烈日下  拱起佝偻的身躯  辟出三尺荫绿  无风无雨  就收起自己的身子  默默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买台历  不知是谁  把365天做成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决定着学生的成绩和命运。要想中考语文取得理想分数,作文中的情感因素绝不能少。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投身社会——积累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