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向人性更深处漫溯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深化阅读体验。
  一、走进作者,触摸人性
  《风筝》一课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想到故乡早春时节的放风筝,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深深的内疚与自责。然而,令他痛苦的是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往事已忘却。
  我们能够从文中感到作者和弟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他的自省精神。鲁迅的作品大都饱含着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关爱,这是一种“以幼者为本位”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无私的爱。作者的情感倾向在于对国民性的批判中产生的虚空与绝望,这就需要带着探究的心态走进作者和他的作品中。
  任何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折射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拓宽解读思路,提升人生境界。
  二、换位思考,唤醒人性
  《孤独之旅》中,生活环境的突变让小康不得不面对背井离乡的孤独,面对浩渺大自然的孤独,面对远离母亲和同伴的孤独和对未来不能把握的孤独。那个以天空为底色、以芦苇荡为背景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成为杜小康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经历过一场暴风雨,成长的不仅仅是鸭群。小康不畏风雨,不惧磨难,直面人生的坎坷,即使后来养的鸭因偷吃了人家的鱼苗而变得一贫如洗,抬着父亲回到油麻地的时候,因家境的贫寒挎着篮子在学校门口卖东西的时候,我们依然看出了他的坦然。
  文学作品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如何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呼吸与共?这就需要给学生换位思考的契机。我让学生结合曹文轩《论孤独》中的“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和青年作家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的“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唤醒情感的共鸣,最终理解到“孤独之旅正是人生的历练之旅”。
  三、寻根溯源,探究人性
  《伟大的悲剧》一课,暴风雪无情地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悲壮的场面历历在目。威尔逊博士留下16公斤重的珍贵的岩石样品,生命受到威胁的那一刻,他没有扔掉沉重的负担;奥茨不想当大家的累赘,关键时刻平静地把生命交给了死神。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们的心灵承载着巨大的伤痛,此时他们的内心几近崩溃,向往中的圣地此时如噩梦般笼罩着他们,刺骨的寒冷使他们心生畏惧。
  我设置“悲剧的伟大”和“伟大的悲剧”两个环节,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从五个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普通人的脆弱,但面对厄运他们的选择却是不屈不挠,自我牺牲……”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伟大的心胸是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
  文本解读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文本,综合多种解读要素,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实现与文本及作者的多方对话,内化生成个人的文本意义,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力和感受力。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写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写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要重点探讨大数据时代下大學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本文阐释了大数据背景下,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的挑战,并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相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