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绩效考核水平的提升路径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antiff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绩效考核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同时企业管理者对于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如何准确的把握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解决策略,这成为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于企业绩效考核的内涵、意义、原则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在总结分析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基础之上,论述了企业绩效考核水平提升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企业做好这一工作提供更多理论层面的借鉴。
  关键词:绩效考核;原则;问题;路径
  一、引言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其在改善企业绩效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起步较晚,加上不少企业管理者对于绩效考核工作的要点掌握不够,这使得企业的绩效考核水平普遍偏低,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企业之间竞争的全面升级给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于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基本认识,加强对于当前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能够在绩效考核水平提升方面做到切合实际,探索出来一条更加有效地提升路径,实现绩效考核水平的节节攀升。
  二、企业绩效考核概述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充分了解绩效考核的内涵、意义以及原则,这是做好这一工作,实现绩效考核水平提升前提基础,因此本文这里对于上述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企业绩效考核内涵。绩效考核是指企业为了对于部门、员工的绩效水平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而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运用评价手段对于部门、员工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对于部门、员工绩效行为进行引导的一个过程。绩效考核属于一种过程管理方法,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对于部门、员工绩效水平进行一个把握,而是为了通过考核不断督促部门、员工绩效目标的完成,实现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绩效考核根据内容可以划分为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绩效考核实施、绩效考核反馈等几个基本环节。
  (二)企业绩效考核意义。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业绩目标,绩效完成情况良好,会得到更多的奖励,业绩较差则会受到惩罚,这样就能够督促员工完成绩效指标;二是发现部门、员工绩效拖累因素,从而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的改进方向,实现企业绩效水平能够步入一个持续提升的轨道之中;三是为企业员工培训、薪酬分配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依据,使得这些工作更加有效,举例而言,通过绩效考核发现员工业绩完成能力方面不足,继而围绕这些不足设置员工培训内容。
  (三)企业绩效考核原则。企业绩效考核的工作的开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一是公平原则,绩效考核要一视同仁,做到公开公正,确保绩效考核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估部门、员工的绩效水平,避免绩效考核掺杂不公正的因素;二是奖惩结合原则,绩效考核只有与奖惩结合才有意义,否则就会导致这一工作流于形式,绩效考核结果要与奖惩结合,从而实现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三是未来导向原则,绩效考核的重心并不能够放在对部门、员工以往业绩的考核方面,而是要放在发现绩效问题,提升部门、员工未来绩效水平方面。
  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通过对于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的调查,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核指标与标准不够明确。考核指标设置是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可以说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考核指标评估标准是否明确将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信度以及效度。目前不少企业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没有构建起来层次合理、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单个考核指标并没有做到严格遵循SMART的要求,整个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结果指标与行为指标之间没有做到较好的搭配,这自然就会影响到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同时每一个绩效考核指标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使得考核者的主观认识被放大,不利于绩效考核的横向公平。
  (二)考核方法不够有效。从企业绩效考核方法来看,目前不少企业绩效考核方法陷入到了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要么就是单纯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没有做到二者之间的较好结合,而这两种绩效考核方法各种优缺点,做不到二者之间的结合,将会影响到绩效考核客观性。另外就是不少企业绩效考核方法层面,就是单纯的根据结果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进行强制分布,诸如目标考核、平衡计分卡等更好的考核方法由于各种限制,并没有被企业管理者广泛的加以运用,使得绩效考核的效用发挥大打折扣。
  (三)考核人员能力不足。绩效考核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很大,对于绩效考核人员的能力、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要求很高,因此如果考核人员工作能力不足的话,必然会给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考核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缺少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岗位胜任力,在具体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中,往往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而难以确保绩效考核正确的加以开展。
  四、企业绩效考核水平提升路径
  企业绩效考核水平提升方面,关键就是要解决好目前这一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企业绩效考核水平不断提升。
  (一)明确考核指标与标准。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中,需要高度重视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标准的界定,从单个指标来看就是要遵循“SMART”原则,才能够整体绩效指标体系方面来看,则是要做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指标体系要有层次、有重点。在考核指标的设置方面,还要注意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避免出现考核指标一刀切的情况,这样才能实现考核指标体系针对性的提升,举例而言,企业管理类的指标体系就要与销售类的绩效指标体系有差别。针对每一个绩效考核指标需要明确指标考核标准,对于考核指标的不同评价等级进行详细说明,避免因为考核人员认知层面不一致,出现考核偏差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在绩效考核方法层面,企业需要根据考核工作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方法,一方面就是要做到定性考核方法与定量考核方法之间的较好结合,对于员工能够定量考核的绩效结果指标以及不能够定量考核的绩效行为指标进行比较更加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就是要引入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等绩效考核方法,这些考核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导致员工绩效完成度不高的原因,从而明确未来绩效考核改进的基本重点。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引进绩效考核领域的一些新的考核方法,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做法,从而实现考核方法的不断创新。
  (三)注重考核人员能力提升。企业绩效考核水平提升方面,考核人员能力是一个绕不过的内容,只有考核人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才能为绩效考核水平的提升提供基本的保障。考核人员能力提升方面,一方面就是要注意考核人员的选择,争取选择到最具有岗位胜任力的考核人员,企业可以从外部招募有能力的考核人才,也可以从内部发掘考核人员;另一方面则是要对于考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来让考核人员掌握培训要点,了解培训方案,从而能够在考核工作开展中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董延玲.提高企业绩效考核有效性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3年21期
  [2] 管洁.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者,2016年1期
  [3] 邓焕韧.论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年3期
其他文献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对教育和管理针对性、切入点和实效性的研究和探索,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
一夜之间,中国大款大腕们集体迷上了一种行为艺术,那就是举起装满冰水的桶,兜头浇下,一般都伴随着尖叫和受惊的表情。这样的视频和照片放在网上,瞬间赚足了眼球,并引发强烈示范效应,一时间全社会冰水浇头者云集,终汇成一场盛大的网络狂欢。  当然,这场狂欢有着一个纯洁高尚的目的——为渐冻人筹款。自然意义非打着保护自然旗号狩猎可以比拟。“渐冻人”,学名运动神经元病,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Ls),被世界卫
期刊
当年杭州海关的设立是因为一条旅游包机航线考海关,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自己独立做的决定,也是一个关系我一生命运的决定。现在回想起来还不胜唏嘘。1978年12月,我生平第一次接
未来五年,陕西咸阳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展:rn做精做专施工总承包产业.以构建“和谐建筑”为行业己任,全面启动咸阳一建的品牌战略,用优质的工程、优
我常常感念,感念几百万年前那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猿人,他是我的远祖;感念几十万年前那位母亲,她管理着一个氏族,温暖着那些粗砺的男人,在一个悬念重重、没有理性阳光照耀的混沌
本文以S高校为例,对民办高校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模拟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核算系统,分析了S高校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Q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于何时召开?A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于2014年9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大会并讲话,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
期刊
我们党要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践中必须制订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多干实事,善于协调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始终
两岸经贸交流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呈现超常规、多元和互补的发展格局。祖国大陆在2003年前后即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