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
职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高考落榜生,他们自卑心理严重,自尊心极强,心中有许多苦恼,无法正常执行所给予的目标,在目标达成上受到阻碍,具体表现为委屈、失落、不知所措、恐惧、困惑、自卑等交织在一起,他们从中学学习阶段转入中职学习,心理难以适应,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前景失去了信心。
这是职校学生较为突出的一种不良人格特征。导致了他们学习上的困难,行为上的消极。尽管教师反复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自卑心理不能彻底排除,自信心受挫,学习兴趣和效果始终无法提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职业技术难以掌握,造成职业技术考试过关率偏低,不能达到真才实学,偏离了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
择业观念保守、陈旧
职校学生中的偏执心理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不良人格特征。部分学生对就业取向和专业的选择存有偏见,他们总认为,只有理工类的专业,才是唯一理想正确的选择,总想着学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专业才最保险,最稳定,最有前途,能挣高工资,而对家政、护工、老年人护理等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的服务类专业不屑一顾,认为伺候人,工作卑微、低贱、没面子、没前途。
这就表明职校学生尚未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在自身定位上从众心理严重,很容易走一些弯路。从众心理导致部分职校在招生时盲目招生,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使社会上对职校存有偏见,社会效应不佳,后期生源流失较多。
敏感,行为活动违背常规
由于种种原因,职校学生比其他学校学生更具敏感性。教师的任何不良暗示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极大障碍,课堂上或作业上的一句不恰当的评语都有可能使学生厌倦甚至放弃这一学科。有些学生故意表现出一些违背常规的行为:自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不遵守校纪校规,在受到批评或遭受挫折后竟以退学相威胁;有些学生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对学校的师资、设备、校舍等条件横加指责;有些学生故意破坏校舍财产,损坏教学实验设备,随地大小便,打架斗殴,不服管教。一项调查显示。职校的学生由于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弱,难以接受他人的直接批评,越轨行为较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几点反思
(1)职校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群,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机制。在我国的封建传统中,普通劳动者是倍受歧视的。即使那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也被视作雕虫小技,这种陈腐观念至今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在西部不发达地区、落后的农村,人们的观念更加陈腐,择业观念落后,家长的期望值很高,初中的优等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可说是寥若晨星,大部分职校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低于普通中学生。这是职校学生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
(2)与普通中学相比,职校教师中非师范类的比例较大,有些缺乏心理学的专门知识,主要凭经验、技能进行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学生的批评有时难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
(3)西部地区目前部分职业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由于职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教师较高的主观要求与学生较低的客观需要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辛苦,学生受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见现象。因此,陈旧的教育模式是导致职校学生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职校学生的素质各异,心态各异,心理特征不同于其他院校学生,呈现出不确定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其内外因素,但这一年龄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剧变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思维模式尚未定型,他们更具有可塑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职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调控力、承受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意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的竞争,迎接新的职业挑战。
职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高考落榜生,他们自卑心理严重,自尊心极强,心中有许多苦恼,无法正常执行所给予的目标,在目标达成上受到阻碍,具体表现为委屈、失落、不知所措、恐惧、困惑、自卑等交织在一起,他们从中学学习阶段转入中职学习,心理难以适应,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前景失去了信心。
这是职校学生较为突出的一种不良人格特征。导致了他们学习上的困难,行为上的消极。尽管教师反复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自卑心理不能彻底排除,自信心受挫,学习兴趣和效果始终无法提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职业技术难以掌握,造成职业技术考试过关率偏低,不能达到真才实学,偏离了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
择业观念保守、陈旧
职校学生中的偏执心理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不良人格特征。部分学生对就业取向和专业的选择存有偏见,他们总认为,只有理工类的专业,才是唯一理想正确的选择,总想着学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专业才最保险,最稳定,最有前途,能挣高工资,而对家政、护工、老年人护理等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的服务类专业不屑一顾,认为伺候人,工作卑微、低贱、没面子、没前途。
这就表明职校学生尚未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在自身定位上从众心理严重,很容易走一些弯路。从众心理导致部分职校在招生时盲目招生,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使社会上对职校存有偏见,社会效应不佳,后期生源流失较多。
敏感,行为活动违背常规
由于种种原因,职校学生比其他学校学生更具敏感性。教师的任何不良暗示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极大障碍,课堂上或作业上的一句不恰当的评语都有可能使学生厌倦甚至放弃这一学科。有些学生故意表现出一些违背常规的行为:自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不遵守校纪校规,在受到批评或遭受挫折后竟以退学相威胁;有些学生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对学校的师资、设备、校舍等条件横加指责;有些学生故意破坏校舍财产,损坏教学实验设备,随地大小便,打架斗殴,不服管教。一项调查显示。职校的学生由于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弱,难以接受他人的直接批评,越轨行为较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几点反思
(1)职校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群,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机制。在我国的封建传统中,普通劳动者是倍受歧视的。即使那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也被视作雕虫小技,这种陈腐观念至今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在西部不发达地区、落后的农村,人们的观念更加陈腐,择业观念落后,家长的期望值很高,初中的优等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可说是寥若晨星,大部分职校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低于普通中学生。这是职校学生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
(2)与普通中学相比,职校教师中非师范类的比例较大,有些缺乏心理学的专门知识,主要凭经验、技能进行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学生的批评有时难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
(3)西部地区目前部分职业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由于职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教师较高的主观要求与学生较低的客观需要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辛苦,学生受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见现象。因此,陈旧的教育模式是导致职校学生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职校学生的素质各异,心态各异,心理特征不同于其他院校学生,呈现出不确定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其内外因素,但这一年龄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剧变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思维模式尚未定型,他们更具有可塑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职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调控力、承受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意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的竞争,迎接新的职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