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的隐喻:论乡村社会的冲突之维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w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绰号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其表达了命名实践与身份属性、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浙东地区蔡村的研究发现,绰号系统具有不同的命名类型与特征。乡村社会广泛存在贬损性绰号,这是由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决定的。贬损性绰号具有四类社会功能,即描述与表达、分类与评判、攻击与控制以及宣泄与释放。乡村社会并非总是其乐融融,其内部秩序是在攀比、嫉妒、争吵等张力中维系的。在现实亲密关系的塑造与维系过程中,互动性关系是首要的,可能超越甚至再生产制度性关系。制度性关系的式微和互动性关系的升温表明,个体在有意识地重构、创造新的
其他文献
一、基本情况1.社会经济: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建成区面积82km2,常住人口超过70万。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高新区等三个省级开发区,紧挨老城区南、东和北
木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筛选出产木聚糖酶的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木聚糖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提高木聚糖酶产量。该文综述了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酶学
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理雅各等最早一代新教来华传教士接触中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文化探险历程。当大多数传教士最初将注意力集中于宗教领域中的“术语问题”(Term Questio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政策的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