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校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正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化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发展。本报告针对学校扁平化管理的现状和优劣势,提出对策。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一、学校扁平化管理的现状
(一)实施年级包干负责的管理理念
每个年级由一位副校长、一位中层主任、两个年级组长组成核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年级的大小事务。每个年级直接向校长负责。每个年级组成立党支部和工会小组,形成党、政、工“三驾马车”的管理模式。党支部书记由一名年级组长兼任,工会小组长由年级老师推选。
(二)实施责任到人的管理思想
在職责分工方面: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分管的副校长、中层主任负责制定年级的工作目标、学期计划、实施策略、过程跟踪、考核制度等。一名年级组长负责教学,包括成绩的跟踪分析、备课组教学计划的落实、学生教学效果的监控等。另一名年级组长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年级组织建设、学生的表彰激励、年级的宣传、文明班的评比等等。党支部书记、工会小组长负责年级老师的思想动态和诉求。
(三)实施核心团队的管理模式
按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年级打造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这个班级团队是年级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团体。班主任就是核心,负责班级整体考核目标,直接向分管副校长负责。核心领导小组均要参加每周的年级班主任例会、年级备课组长会议,及时反馈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布置任务,不断调整策略。学校“扁平化”管理的实施,明显地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的校风校纪整体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更加能坚持一贯的要求。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等环节分工明确,一线老师和决策负责人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确保任务下达与过程监督到位、补位及时。
二、学校扁平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进行扁平化管理的实践中,成效是显著的,扁平化管理有利于信息快速上传下达,明确责任主体,培养管理人才,调动团队工作激情等。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进一步去解决的问题。
(一)易形成“强年级弱职能”
年级的处理权增加,一些原本职能部门负责的事情,年级就可以根据年级实际自行决定。长此以往,难免会大大削弱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职责,如何恰当界定职能部门的职责显得尤为重要。
(二)易形成“小团体”
年级的扁平化管理,分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由于紧密的工作关系,自然会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有些学校对教师分工一般实行循环制,除了有少数老师调整外,大部分老师仍然会和年级一起循环,彼此了解、感情加深,在工作中难免会存在私心。
(三)易形成“长官意志”
在年级管理中,责任行政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跟传统管理构架比较,由于职能部门的参与、决策减少,就会出现“长官意志”,管理上、决策上的失误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另外,还会出现一种情况,由于年级各自为政,其它年级的领导对这个年级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采纳。
(四)易忽略过程性评价
实行扁平化管理,年级直接向校长室负责,年级带领全体老师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如中考目标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年级组有意无意报喜不报忧、“一俊遮百丑”的情形。职能部门往往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来,或者存在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学校发展不利。
(五)易忽略学校整体特色的打造
分年级进行扁平化管理,给各年级施展手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各个年级的管理模式都可能不同。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特色如何在各个年级体现,一些大型活动的筹办,年级充分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并创造性地在年级管理中实施,这些往往在实践中经常被忽略,或者在实施中变了味等等。
三、优化学校扁平化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职能部门的职责
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后职能部门的相应职责得到相应改变,由主抓具体工作向提出规范、制度考评等方面转化,将活动的制定、执行、布置、落实等工作交由年级。
(二)定期调配年级教师队伍
为了便于管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避免年级形成固定的小圈子,毕业班年级每个学科、管理人员应留一人到下个年级便于经验的传承。其他人员按需分配到中间年级和起始年级。这种对毕业班的“大解散”看似不便,实则对学校的发展非常有利,所以,学校每年在教师分工上可以适当定期调整。
(三)推行学校“工作行事历”
学校按学年、学期、月、周推行“工作行事历”,设计具体工作,每个部门和年级按照阶段工作要求进行及时推进,年级要将任务细化到每天,部门强化工作落实评价。这种工作行事历传承,相互借鉴和参考,将各级工作决策失误降到最低。提倡在工作行事历上记载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好,可成为一份难得的管理教科书。这些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校制度化硬性推广,避免年级组管理的随意性。
(四)建立年级领导工作汇报制
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需及时召开年级工作汇报会,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年级管理层参加。校长室可以提前查看各年级的工作日志。扁平化管理下放了权力,但学校校长应随时了解各年级的运行情况,要用统一的办学思想统筹学校重大事项。要综合考虑年级、职能部门的意见,组织协调年级存在的困难以及年级之间的问题。
(五)注重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学校要健康发展,“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具体是将学校发展的机制、课程、核心理念等从上到下的实行顶层设计,运用设计去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并作为年级工作的指导方向。
(六)注重团队管理机制建设
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团队管理机制,才能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事事能做好”良好局面。一是决策机制:压缩管理层级,构建管理团队。二是竞争机制:培育团队文化,实行团队作战。三是激励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完善奖励制度。
在中小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又要扬长避短,注重多种形式的综合管理,以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一、学校扁平化管理的现状
(一)实施年级包干负责的管理理念
每个年级由一位副校长、一位中层主任、两个年级组长组成核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年级的大小事务。每个年级直接向校长负责。每个年级组成立党支部和工会小组,形成党、政、工“三驾马车”的管理模式。党支部书记由一名年级组长兼任,工会小组长由年级老师推选。
(二)实施责任到人的管理思想
在職责分工方面: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分管的副校长、中层主任负责制定年级的工作目标、学期计划、实施策略、过程跟踪、考核制度等。一名年级组长负责教学,包括成绩的跟踪分析、备课组教学计划的落实、学生教学效果的监控等。另一名年级组长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年级组织建设、学生的表彰激励、年级的宣传、文明班的评比等等。党支部书记、工会小组长负责年级老师的思想动态和诉求。
(三)实施核心团队的管理模式
按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年级打造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这个班级团队是年级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团体。班主任就是核心,负责班级整体考核目标,直接向分管副校长负责。核心领导小组均要参加每周的年级班主任例会、年级备课组长会议,及时反馈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布置任务,不断调整策略。学校“扁平化”管理的实施,明显地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的校风校纪整体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更加能坚持一贯的要求。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等环节分工明确,一线老师和决策负责人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确保任务下达与过程监督到位、补位及时。
二、学校扁平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进行扁平化管理的实践中,成效是显著的,扁平化管理有利于信息快速上传下达,明确责任主体,培养管理人才,调动团队工作激情等。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进一步去解决的问题。
(一)易形成“强年级弱职能”
年级的处理权增加,一些原本职能部门负责的事情,年级就可以根据年级实际自行决定。长此以往,难免会大大削弱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职责,如何恰当界定职能部门的职责显得尤为重要。
(二)易形成“小团体”
年级的扁平化管理,分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由于紧密的工作关系,自然会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有些学校对教师分工一般实行循环制,除了有少数老师调整外,大部分老师仍然会和年级一起循环,彼此了解、感情加深,在工作中难免会存在私心。
(三)易形成“长官意志”
在年级管理中,责任行政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跟传统管理构架比较,由于职能部门的参与、决策减少,就会出现“长官意志”,管理上、决策上的失误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另外,还会出现一种情况,由于年级各自为政,其它年级的领导对这个年级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采纳。
(四)易忽略过程性评价
实行扁平化管理,年级直接向校长室负责,年级带领全体老师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如中考目标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年级组有意无意报喜不报忧、“一俊遮百丑”的情形。职能部门往往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来,或者存在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学校发展不利。
(五)易忽略学校整体特色的打造
分年级进行扁平化管理,给各年级施展手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各个年级的管理模式都可能不同。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特色如何在各个年级体现,一些大型活动的筹办,年级充分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并创造性地在年级管理中实施,这些往往在实践中经常被忽略,或者在实施中变了味等等。
三、优化学校扁平化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职能部门的职责
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后职能部门的相应职责得到相应改变,由主抓具体工作向提出规范、制度考评等方面转化,将活动的制定、执行、布置、落实等工作交由年级。
(二)定期调配年级教师队伍
为了便于管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避免年级形成固定的小圈子,毕业班年级每个学科、管理人员应留一人到下个年级便于经验的传承。其他人员按需分配到中间年级和起始年级。这种对毕业班的“大解散”看似不便,实则对学校的发展非常有利,所以,学校每年在教师分工上可以适当定期调整。
(三)推行学校“工作行事历”
学校按学年、学期、月、周推行“工作行事历”,设计具体工作,每个部门和年级按照阶段工作要求进行及时推进,年级要将任务细化到每天,部门强化工作落实评价。这种工作行事历传承,相互借鉴和参考,将各级工作决策失误降到最低。提倡在工作行事历上记载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好,可成为一份难得的管理教科书。这些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校制度化硬性推广,避免年级组管理的随意性。
(四)建立年级领导工作汇报制
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需及时召开年级工作汇报会,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年级管理层参加。校长室可以提前查看各年级的工作日志。扁平化管理下放了权力,但学校校长应随时了解各年级的运行情况,要用统一的办学思想统筹学校重大事项。要综合考虑年级、职能部门的意见,组织协调年级存在的困难以及年级之间的问题。
(五)注重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学校要健康发展,“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具体是将学校发展的机制、课程、核心理念等从上到下的实行顶层设计,运用设计去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并作为年级工作的指导方向。
(六)注重团队管理机制建设
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团队管理机制,才能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事事能做好”良好局面。一是决策机制:压缩管理层级,构建管理团队。二是竞争机制:培育团队文化,实行团队作战。三是激励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完善奖励制度。
在中小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又要扬长避短,注重多种形式的综合管理,以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