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文本的对话和阐释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j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改编成电影后,产生了一个新的电影文本,具有了同原作不同的阐释空间。改编后的电影文本将二三十年前出现的留守儿童与老人问题的初倪进行了一种当下语境的再现,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思考。当两个文本进行对话,对于其中问题的反思,似乎还是在回顾那个温情而感性形而上关怀,这便是文学或者电影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毕飞宇 《哺乳期的女人》 小说 电影
  一、当下社会问题的再现
  2015年,电影《哺乳期的女人》刚刚上映,排片量很少,电影主要探讨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社会问题。那几年关于“关注空巢老人”以及“关心留守儿童与妇女”的呼声特别高,很多人都对这部作品寄予了厚望。作家等艺术群体作为这个社会最敏锐的观察者和针砭者,他们知道让人们清醒的方式便是用文字来刺痛人们,因为只有来自生命本能的痛感才能让我们唤醒许多麻木了的感知。
  而这部小说作品是在1996年发表的,那个年代,可能正是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产生之初。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终于酝酿成了如今的舆论旋涡。这是作家的先知先见,更是对这个社会温情的叮咛与暗含惋惜的告诫。当这个社会被裹挟进疯狂发展的浪潮,很多问题就被遮蔽了,当年罔顾的隐疾也在迅速扩散,变成了如今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电影与同名小说产生相隔长达近二十年,电影似乎是把“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与妇女”的问题作为这个故事演绎的背景主题,在电影中的诸多新闻报道以及谢幕的字幕都能直观再现。我们不妨把这些看作是文艺作品为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方式和担当,文艺从业者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事实,然后让人们产生自己的认知,最终达到改良现实的作用。倘若说文学的外在价值在于其现实功用的话,这应该是文学最实在的一面。
  我们这个时代,方法论流行的热潮已经过去。文艺外部的政教论、作家论,以及内部的作品论的解读,因为长期被我们熟稔运用,其面貌开始显得过于熟悉而略失新鲜甚至圆滑,一如对于文本中许多暗喻和象征的解读,似乎走向失真,而对于文本外异化现象的鞭挞在成为众矢之的后又难免有迂阔之嫌,在杯盘狼藉的热闹讨论后只剩了鸦雀无声的清冷。接受美学思潮发展的几十年里,我们呼吁一种读者视角的多元性,尊重每一种解读的立场,同情理解地寻求交往与对话,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学话语场域,达到多声部共鸣。其实在各种阐释立场林立之后,还会有一个立场消除的回归,后续进程中我们要规避一种话语权的嘈杂,让其回归文学本身,尊重作者的讲述方式和讲述立场,理解读者在阅读中的观点看法,同时保持文本的客观性,达到一种各方调和的活泼泼的审美境界。以往我们很多学者在分析这篇小说时,将其定义为一篇“简单而复杂的短篇小说”,其简单处是语言以及小说的叙述结构,淳朴而不花哨奇诡。复杂之处则是学者们自认为的中心思想所在,无非是这几点:“其一,母爱的呼唤”,“其二,丑恶人性的鞭挞”,“其三,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a。我们在重视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应该立足当下语境来理解同名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文本世界及其出现的问题。
  二、两个文本间人物形象的交往对话
  我们回到两部作品本身来审视,不难发现这是两个不同文本,电影相较于小说,在保留了断桥镇、旺旺、旺爷,以及咬奶情节外,对其余的故事人物以及故事的时间等都做了新的演绎,于是两个故事就有了不同的阐释空间。我们从作品相同的名字来看,同样是“哺乳期的女人”,但是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哺乳期女人。
  如果说小说呼唤了一种淳朴人性的回归,惠嫂就像是一个乡村温情健康的象征,她有名字有来历,她爱孩子,每一个喂奶的细节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惠嫂对没吃过奶的旺旺,产生的是一种母性本能,这是一种淳朴的自然天性,更体现在她最后对吃瓜群众说:“你们懂什么,都走开。”我们更愿意将惠嫂理解成一个中国传统女人的形象,她填补了旺旺对于母亲企盼的需求和想象。而电影里的余男饰演的惠嫂呢?身上所散发的乳香,与其说有母性的魅力,不如说是原始情欲的魔性,我们无从知晓这个女人从哪来要去哪里,她对新生命是恐惧的,她对传统社会舆论是不屑的,我们无法揣摩“余男”为什么要对旺旺说“咬我”,这一个词带着一种原始性欲的蛊惑。那么“余男”这个形象,似乎是男性导演站在男性立场对于女性形象的构建,他讲述的不再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而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我们再看旺旺的形象,旺旺在小说中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从没喝过奶,成天坐在门槛上看惠嫂喂奶,无聊的时候还会掏出鸡鸡来打发时间,这是每一个懵懂孩童都会做的事情,他对于乳头的想象,来自于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依恋,可能出于早前母亲乳水少自己只能用力吸咬的记忆,让他做出“咬奶”的举动。倘若说他真有一种提前的早熟,或许还是宋儒口中的“未发之时”。当旺旺进入了电影,这份早熟就有了男子汉气概,他叛逆、脾气暴躁,桀骜不驯,处处彰显着一个十几岁小男子汉保护女人的行为特征。旺爷对旺旺说:“女人像酒,你不喝时想她,喝时也想她,但是喝醉了麻烦就大了。”旺旺会说:“爷爷,我想喝酒。”然后电影就出现了两条尿液的弧线在油菜花地里翩飞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一种原始生命力的恣意,但是已经背离了小说作者对于童真生命力的怜楚,似乎就有了一些“已发之时”的意味。
  小说中,当惠嫂想给旺旺喂奶时,旺旺说:“我不。”而电影里旺旺问“余男”:“为什么你要让我咬你?”“余男”说:“我没有。”旺旺非常冷静地说:“你有。”这种非常成熟的对话,是男人和女人间的对话,而不再是童性和母性的范畴。所以小说和电影也呈现了两个旺旺,一个是孩子旺旺,一个则是小男人旺旺。如此比较,也很难摆脱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因为比较本身就存在着相对性,我们要做的是还原和呈现,然后沟通这种互为对立。如果我们运用诸多原型批判理论,让这两个形象放在中国话语体系,惠嫂是不是近于孟母,而“余男”是不是近于洛神,放在西方話语体系,惠嫂的形象不太能窥得。西方创世记第一个女人形象是作为亚当妻子而存在的夏娃,不同于中国创世神话中作为母亲形象的女娲。然而我们又不敢说惠嫂完全是中国式的传统母亲形象,而“余男”身上暗含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的寄托,电影里旺旺和“余男”的关系是否又会让我们想起劳伦斯的小说。
其他文献
受访者:哥布,1964年12月生,云南红河哈尼族诗人,用汉文和哈尼文写诗。著有《母语》《神圣的村庄》《醒来的西隆山》《大地雕塑——哈尼梯田文化解读》等诗文集。作品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馬奖,第一、二、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首届《民族文学》年度诗歌奖,第九届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学奖等。  访谈者:朱彩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朱彩梅:尊敬的哥布先生,您好
摘要:《发条橙》是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非常经典的暴力美学和荒诞美学风格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是许多导演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在《发条橙》中的音乐运用和色彩运用是非常出彩的,而他对镜头语言的掌控更是炉火纯青。整部影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新颖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发条橙》 库布里克 创作手法 暴力美学 怪诞美学  《发条橙》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
我认真地在书房里写作业,一个朋友敲门进来,说:“走,出去踢球吧!”我无奈地摇摇头说:“不了,我还要写作业呢。”“什么作业?我怎么没有?”我答道:“这是我上课外补习班的作业。”  朋友冷笑了一声,说:“你真惨啊!我的世界里,我想干嘛就干嘛,我妈从不管我,我爸在牌桌上,管他的输赢。这样好,我自由了。”说完,他扭头就走了。还真羡慕他,无天管无地收。  而我呢?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我有世界吗?
徐鵬飞漫画
摘 要:姚拓是重要的马华文学创作者。在《走死运的人》中,他用一种幽默诙谐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有趣的故事。小说中的周志奋是一个“多余人”形象。但是这样的“多余人”形象是有价值的,他的存在是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普遍社会意义,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姚拓 周志奋 “多余人”  姚拓是马华文坛著名的作家,他不仅出版了《二表哥》《四个结婚的故事》《姚拓小说选》等小说集,并且有散文集《
摘要:《隐身衣》中的“隐身”之意,表面上是在音乐世界中建立精神乌托邦,深层分析则是一种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隐身衣》中的精神乌托邦是建立在意外与巧合之上的,因其不稳定性与临时性而被游戏化和虚幻化;另一方面,所谓的“隐身”,不仅是隐藏在音乐世界中,还隐藏于与过往和未来都割断了联系的现时之中,将个体从历史中抽离,使其从具有历史性的现代个体变为没有历史的后现代人。在与现实的妥协中进行的反乌托邦想象,是
摘 要:对梦境的书写,构成了李锐、蒋韵夫妇在其作品《人间:重述白蛇传》中叙述空间的虚境,与“实境”相互映照;叙事情節、人物性格、主旨立意更加立体深邃、意蕴重重。在潜藏的梦意中,粉孩儿和香柳娘均呈现出与日常生活迥异的本真面貌—— 一位陷入身份困境难以解脱,一位显现出慈悲的神性光辉;不仅如此,粉孩儿与香柳娘这一对“畸零儿”,在梦境中有着另类的生命体验与交流——他们不仅重新认识到彼此的特殊身份(“蛇人”
艺术与生命意境  ——宗白华美学思想探析  ⊙何 咪[贵州大学, 贵阳 550025]  摘 要:艺术,既具有美的认识和写照,又离不开生命主体的感受和体悟,更进一步,是一种生命的感触、凝练,以及体察。艺术与生命二者之间,不是分离而是结合,不是割裂而是交融,只有将艺术与生命进行深度的构造与融合,才能产生惊叹的艺术,迸发生命的灵动,并在生命主体与艺术的交融中得以凝练、提高和升华。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仅有
摘 要: 《百年孤独》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屹立于世界文坛。在这部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叙述不同人物的不同爱情,得出布恩迪亚家族孤独受挫的秘密来源于他们不懂得真正的爱情。为深入解读该主题,本文通过再现阿玛兰妲与皮埃特罗、赫里内勒多、奥雷里亚诺之间充满渴望、逃避、接受、拒绝、热烈、隔绝的爱情故事,反映出她了解、反抗和持守孤独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民众乃至整个拉美民族保守封
摘 要:当代诗人侯马于2015年末在《诗潮》上发表的新诗《致未来》,是其近期进行生活经验入诗的实验之作。这首看似简单的诗歌,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层层解读。揭示出其从一件生活小事入手,展开对中国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向下 中国故事 细读 教育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国文学开始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作家们开始写只属于中国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只属于中国的传统,西方故事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