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免不了要与家长们打交道,我最大的苦恼就是我的许多想法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问问周边的同事,他们也有这样的困扰。学校德育工作为什么不被家长支持,或者说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难道说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是个德行高尚的人吗?工作中我逐渐发现影响实效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家校沟通上存在着不和谐。从老师们的反馈中我听到的多是对家长不配合老师教育的抱怨和责怪。更多的家长却表示孩子出现问题时很怕见老师,觉得老师会不留情面,会觉得自己没面子。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在调整沟通方式上下功夫。只有学校与家庭充分融洽有效地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改进,才能达到家校通力合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最终达到我们德育的目标。我的实践工作体会是:
一、改变教师家长地位关系,从请家长方式的改变入手
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是请家长。的确,现在老师的负担比较重,请家长来学校解决问题确实能够节省教师时间。当老师抱怨请家长不来或是和家长谈得不顺利时,我建议既然家长不配合能否换一种方式和家长沟通。老师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家长要负责任,老师请家长,家长就得来,这是对老师起码的尊重。可以看出在老师请家长的做法上,“我是老师,你是家长”的思想是根源。
1.换位思考,提高转变沟通方式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难处。家长也有工作,随时请家长可能給家长带来很多不便;家长也有急事,如果赶上家中有大事,真是没有心情和精力关注孩子;家长也有顾虑,被请家长感到颜面无光,不敢面对老师等等。
第二,放下教师架子注重沟通效果。既然要沟通,就要有好的效果,就要放弃“我是老师,你是家长”的思想,和家长做朋友。朋友间少不了你来我往,只是用请家长的方法是做不成朋友的。要变化方法主动和家长交朋友。
2.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沟通效果
第一,“家访”、“电访”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家访是一个传统的沟通方式,作用不可小看。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事事家访,生生家访,电访就十分便捷可行。有时候问题不大话也不多,打个电话完全可以说的清楚,重要的是老师的主动沟通让家长觉得亲切感动。老师拿出了交朋友的姿态和诚意,就奠定了做朋友的情感基础。
第二,“短信访”可以丰富沟通的内容。短信访老师们运用的得心应手,可能多数教师只是将作业内容发给家长,请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其实短信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些。比如:学生有了进步,听课状态的改变,或者观察到的同学的身体、学习、生活上的小问题,家访或是电访好像没必要,但又不是不重要,完全可以短信访。收到这样的短信,家长会是什么心情呢?会怎样评价我们的老师呢?相信很多的家长会从中看出孩子的老师特别关心孩子,心特别细。
第三,“告家长书”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简单的“告家长书”会及时把学校的主要工作或活动告知家长;各式各样的“小喜报”会向表现突出的学生或是进步较大的学生的家长报喜;好的教子经验也会以书访的形式介绍给家长。各种书访都要有家长回执,根据家长文化素养不同,回执可以只签字,也可以写下感言,长短不限,达到沟通的目的即可。
二、沟通渠道从上到下
从维护校园安全来说,学校都是到点则大门紧闭。而这样的学校可能会增加家长对学校的敬畏,隔断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那么,校园领导可不可以走出去呢?我校的做法是:
第一,领导带班值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校领导站在校门口值周,不光是检查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还可以和家长沟通交流,大到学校发展建议,小到作息时间变化,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第二,老师送路队。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校老师都会把学生送出校门直到指定地点。每个指定地点都成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窗口,家长可以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随时发生的事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第三,家长“校访”一路畅通。除了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家长校访,例如来校听课,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家长想来学校找老师或领导在我校也很容易做到,只要填写了出入校登记表,无论是否预约都可以。家长来校谈问题一般都是遇到了比较重要的事情,不吐不快。“校访”的路畅通了,会解决很多问题。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沟通交流意识。
第一,召开主题家长会。每次家长会我们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介绍一些家庭教育案例,然后再从案例中提升一些认识与家长交流,提炼几点教育方法供家长参考。
第二,召开专题家长会。专题家长会一般只有少数家长参加,例如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的家长会,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会,请家长介绍自己家庭教育经验,帮助其他家长解决困难。
第三,召开学前家长会。我校农名工子女人数较多,农名工子女家长对学校的一些常规不了解,因为孩子们入学前所在的幼儿园都不同,他们的孩子也很难融入集体。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盼望孩子成才,只是缺少方法,这样的家长更需要帮助。每年9月份初我校都要专门召开一年级农名工子女家长会,请家庭教育专家讲座,针对性强的辅导对这些家长的帮助很大,学前沟通后,家长可以在开学一周内与孩子一起为适应校园做准备,比原来单方面的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效果好很多。
四、家校沟通的策略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与家长联系,都要讲求一定的沟通技巧。
第一,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特别是与农村学生家长交流与沟通时,一定要讲究一个“诚”字。他们也许会说话不着边际,但我们认真倾听,表示尊重;也许会脏话连篇,我们可以提醒,但不要横加指责;也许会报怨太繁忙,没时间管教孩子,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我们也别慌动气,赖心与家长交流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告诉家长怎么教育学生,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只要我们始终反映或体现我们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当我们同家长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这些内容的时候,家长会认同我们的教育措施。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家庭的朋友,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他们,也请他们理解我们。当我们不能尊重家长时,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第二,与家长交流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俗话说“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家长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所以,我们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这样彼此之间容易达到心理平衡。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教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心理阻碍,导致搞僵关系。我们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家校沟通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校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沟通联结起了学校和家庭,二者通力合作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改变教师家长地位关系,从请家长方式的改变入手
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是请家长。的确,现在老师的负担比较重,请家长来学校解决问题确实能够节省教师时间。当老师抱怨请家长不来或是和家长谈得不顺利时,我建议既然家长不配合能否换一种方式和家长沟通。老师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家长要负责任,老师请家长,家长就得来,这是对老师起码的尊重。可以看出在老师请家长的做法上,“我是老师,你是家长”的思想是根源。
1.换位思考,提高转变沟通方式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难处。家长也有工作,随时请家长可能給家长带来很多不便;家长也有急事,如果赶上家中有大事,真是没有心情和精力关注孩子;家长也有顾虑,被请家长感到颜面无光,不敢面对老师等等。
第二,放下教师架子注重沟通效果。既然要沟通,就要有好的效果,就要放弃“我是老师,你是家长”的思想,和家长做朋友。朋友间少不了你来我往,只是用请家长的方法是做不成朋友的。要变化方法主动和家长交朋友。
2.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沟通效果
第一,“家访”、“电访”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家访是一个传统的沟通方式,作用不可小看。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事事家访,生生家访,电访就十分便捷可行。有时候问题不大话也不多,打个电话完全可以说的清楚,重要的是老师的主动沟通让家长觉得亲切感动。老师拿出了交朋友的姿态和诚意,就奠定了做朋友的情感基础。
第二,“短信访”可以丰富沟通的内容。短信访老师们运用的得心应手,可能多数教师只是将作业内容发给家长,请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其实短信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些。比如:学生有了进步,听课状态的改变,或者观察到的同学的身体、学习、生活上的小问题,家访或是电访好像没必要,但又不是不重要,完全可以短信访。收到这样的短信,家长会是什么心情呢?会怎样评价我们的老师呢?相信很多的家长会从中看出孩子的老师特别关心孩子,心特别细。
第三,“告家长书”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简单的“告家长书”会及时把学校的主要工作或活动告知家长;各式各样的“小喜报”会向表现突出的学生或是进步较大的学生的家长报喜;好的教子经验也会以书访的形式介绍给家长。各种书访都要有家长回执,根据家长文化素养不同,回执可以只签字,也可以写下感言,长短不限,达到沟通的目的即可。
二、沟通渠道从上到下
从维护校园安全来说,学校都是到点则大门紧闭。而这样的学校可能会增加家长对学校的敬畏,隔断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那么,校园领导可不可以走出去呢?我校的做法是:
第一,领导带班值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校领导站在校门口值周,不光是检查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还可以和家长沟通交流,大到学校发展建议,小到作息时间变化,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第二,老师送路队。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校老师都会把学生送出校门直到指定地点。每个指定地点都成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窗口,家长可以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随时发生的事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第三,家长“校访”一路畅通。除了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家长校访,例如来校听课,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家长想来学校找老师或领导在我校也很容易做到,只要填写了出入校登记表,无论是否预约都可以。家长来校谈问题一般都是遇到了比较重要的事情,不吐不快。“校访”的路畅通了,会解决很多问题。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沟通交流意识。
第一,召开主题家长会。每次家长会我们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介绍一些家庭教育案例,然后再从案例中提升一些认识与家长交流,提炼几点教育方法供家长参考。
第二,召开专题家长会。专题家长会一般只有少数家长参加,例如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的家长会,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会,请家长介绍自己家庭教育经验,帮助其他家长解决困难。
第三,召开学前家长会。我校农名工子女人数较多,农名工子女家长对学校的一些常规不了解,因为孩子们入学前所在的幼儿园都不同,他们的孩子也很难融入集体。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盼望孩子成才,只是缺少方法,这样的家长更需要帮助。每年9月份初我校都要专门召开一年级农名工子女家长会,请家庭教育专家讲座,针对性强的辅导对这些家长的帮助很大,学前沟通后,家长可以在开学一周内与孩子一起为适应校园做准备,比原来单方面的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效果好很多。
四、家校沟通的策略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与家长联系,都要讲求一定的沟通技巧。
第一,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特别是与农村学生家长交流与沟通时,一定要讲究一个“诚”字。他们也许会说话不着边际,但我们认真倾听,表示尊重;也许会脏话连篇,我们可以提醒,但不要横加指责;也许会报怨太繁忙,没时间管教孩子,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我们也别慌动气,赖心与家长交流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告诉家长怎么教育学生,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只要我们始终反映或体现我们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当我们同家长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这些内容的时候,家长会认同我们的教育措施。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家庭的朋友,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他们,也请他们理解我们。当我们不能尊重家长时,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第二,与家长交流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俗话说“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家长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所以,我们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这样彼此之间容易达到心理平衡。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教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心理阻碍,导致搞僵关系。我们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家校沟通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校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沟通联结起了学校和家庭,二者通力合作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德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