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进行基础的科学探究,领悟一定的科学观念。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实施基本的物理探究,获得一定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鼓励创新,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在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合理情境,鼓励大胆想象
  创设情境,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背景的问题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反常规现象导入问题,引起感觉冲击,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象力,想象就是在人们对事物原有的理解上加以创新、改造,它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物理实验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但是要强调不能胡乱猜测,想象是建立在对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的,对探究的过程或方法有基本的了解。
  例如,在讲“机械效率”时,教师可以安排几名学生表演一个情境,A同学和B同学分别骑着自行车上一个斜坡,A同学由于体力比较大而一下子就沿着斜坡冲了上去,B同学则身体娇小,是沿着“S”型的公路慢慢骑上去的。教师提问:两名同学上坡时的机械效率,谁的比较大?影响这个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怎么证实自己的猜想?当然,这样的实验是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若情况不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做一个类似的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由于这个事例是源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学生会有较强的探索欲望,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猜想,再进行分析,利用现有材料验证。学生通过学习,对物理探究事例更加感兴趣,也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使自己的现有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
  二、强调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自己探索出一定的方法,偶尔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就可以自主地完成一个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以及得出结论。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能记忆更长久。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实验或题目的探究方式总会不一样,所以需要其他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一方面,学生通过合作能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反思,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益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有时候,学生在常规题上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浪费了大量时间,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题目中的疏漏,认真分析自己的错因,再得出正确的答案,养成主动审查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这些错题印象深刻而不容易再错,并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三、结合实验操作,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所学习的很多公式、规律等,都是要经过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解释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解这些现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时常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我们经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通过实验操作解释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存在的原因,从而得出抽象的概念或规律。
  三、培养探究兴趣,开发探索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学习,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主学习。这里,笔者有两个小建议:(1)通过自然现象联系物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领略自然现象的奇妙中培养出对实验探究的兴趣;(2)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对事物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转换过程,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探究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认知结构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发他们实验探究方面的潜能。
  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上最基本的素材,保持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对话关系,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动手操作,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探究潜能。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创造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努力寻求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宽松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自主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其他文献
--!> 在涉及求向量模的最小值时,一般习惯于用代数方法,先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然后求最值,若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向量的几何意义来考虑求向量模的最小值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例说明.    图1例1 已知| →a |=2,| →b |=6, →a ?( →b - →a )=2,求| →a -λ →b |的最小值.  解:∵ →a ?( →b - →a )=2,| →a |=2,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竞争的核心.物理学具有完美的数理结合的理论体系及科学完备的实验方法,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中学阶段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我们把创新能力分成两个层次,一类
2014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留给教师的反思却远未结束,笔者细做2014 年高考福建卷文科数学试题,研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福建省2014年高考数学文科考试说明》之后,发现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对知识体系网络化的掌握,体现出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评价功能,而且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都比较好,既符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又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是一套较好的高考文科数学试题.  一、立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引入的话题,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看来创设具体而又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引入有趣的数学课堂的一门教学艺术.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导言,而且是开端,是前奏,为师生心灵沟通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好的课堂情境教学艺术的引入,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
高一新生刚接触高中物理时,通常会感觉物理难学,这一现象在一部分女同学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新生不能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过渡上出现了“台阶”因此,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难关,以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校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初高中衔接教学实践.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初、高中物理思维方式的变化,为学好高中物理奠定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学习声学、光学等内容,既好学,又新奇,所以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性也很强,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成绩也都比较理想.然而学习电学时,知识越来越难了,那种兴奋也逐渐消磨殆尽,所以学生在电学的学习上感觉到了吃力,成绩也渐渐开始下滑.  不管是出于外因,还是内因,初中生都觉得电学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本文针对初中物理中的电学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实践两个方面,其核心是要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组织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教师都在探寻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课堂是实践的主阵地,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正如透过显微镜镜头放大看透事物的本质,数学课堂也应显微知识的生成过程.笔者近期聆听了一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现结合其课堂教学片断进行分析与反思.  
摘要 利用1951—2016年临沂市年均降水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临沂市降水变化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临沂市未来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51—2016年临沂市年均降水量最低值为529.5 mm,最高值为1 415.6 mm,平均值为864.3 mm,中位数为846.5 mm,符合正态分布;临沂市年均降水量在15年、28年、40年左右周期震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所熟知的物理现象和场景展现于课堂之上,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从生活中来做到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  广泛的生活基础,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图片、示意图等让学生认识
一般来说,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揭示和总结,但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在基础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  思想方法  首先是概念问题.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