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略苗族风情最佳处,非贵州黔东南莫属。一路而来,群山列翠,一峰又一峰。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老老少少跳起芦笙舞,欢声笑语,歌舞相伴。玩得尽兴,还需美味,到了黔东南,不吃酸汤鱼,算得上一大遗憾。
关于吃鱼,种类很多:清蒸煎煮;糖醋蒜溜;辣红白汤……吃法也多样。而黔东南人却最爱酸汤鱼,这是当地极品之美味,当地民间便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为证。“捞窜”是黔东南本地话,指走路踉踉跄跄也。看来,这酸,已经溶为一种生活习惯。
说起酸汤鱼,自然酸汤最重要。许多人认为酸汤鱼的汤料是用番茄入沸水烫皮煎油黔炒出的酸红油,其实不然,正宗的酸汤是泡制而出。曾有一酸汤鱼店掌烹调的苗族师傅带我入厨房,那厨房内置两坛大如水缸的泡菜坛,每天把淘米水倒入,盖好发酵。我揭盖舀出一碗酸汤,颜色清亮,味道酸中带甜,十分醇香。该师傅介绍道:在我们当地,从田地里收工回家进屋,不喝水,总得先舀一瓢酸汤,吃了顿感解乏。
酸汤鱼的汤料调配时,将锅置火上油烧至五成热,放入姜片、葱段煸炒出香味,再加入酸汤,待汤开得直翻泡,加入洗净去根黄豆芽、去皮斜刀切片鲜竹笋、莲藕、去皮切片土豆、温水泡过菱形豆皮、打结海带……各种配料,缺一不可。美味汤料熬好后,再将事先吐过泥、泻过腹的一斤到两斤左右重的活鱼取出,在其左侧胸鳍下切一小口,掏出苦胆后入锅。只见:“鱼入沸汤尚窜游”,然后放入木姜子、鱼香菜、姜葱蒜等作料。
这也难怪,用此酸汤煮出的鱼,自然酸得正,腥味全消,非醋可比。其蘸水都是野生香料,不用酱油,吃了酸汤鱼,解暑生津,真山野风味。
当地人有云:“鱼熟千滚,越煮越紧”,食之甚美。
一种饮食,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遗失很多东西,或许也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在黔东南,酸汤鱼的作法依然如此原始纯朴。许多外地的酸汤鱼在做法上,姑且不论其酸汤是否正宗,只看其鱼去肚褪鳞,鱼割成连着的数节入锅,已不能“窜游”矣的通行吃法,就不由让吃过正宗酸汤鱼的人更加怀念其原先最初的风味也。
在当地,酸汤鱼美味且价不贵,连同下火锅的菜料,三五个人,百元左右,寻常百姓自我逍遥,扶老携幼,进正宗酸汤鱼馆真乃自在。这美味留在民间,大块朵颐,吃得不累。
看苗舞、品习俗、吃美味酸汤鱼……这平平实实的生活,却有一种怦然心动,竟然让人如此舒坦,是久别重逢?是似曾相识?更是和谐共处。也让人顿感民族文化之丰。
关于吃鱼,种类很多:清蒸煎煮;糖醋蒜溜;辣红白汤……吃法也多样。而黔东南人却最爱酸汤鱼,这是当地极品之美味,当地民间便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为证。“捞窜”是黔东南本地话,指走路踉踉跄跄也。看来,这酸,已经溶为一种生活习惯。
说起酸汤鱼,自然酸汤最重要。许多人认为酸汤鱼的汤料是用番茄入沸水烫皮煎油黔炒出的酸红油,其实不然,正宗的酸汤是泡制而出。曾有一酸汤鱼店掌烹调的苗族师傅带我入厨房,那厨房内置两坛大如水缸的泡菜坛,每天把淘米水倒入,盖好发酵。我揭盖舀出一碗酸汤,颜色清亮,味道酸中带甜,十分醇香。该师傅介绍道:在我们当地,从田地里收工回家进屋,不喝水,总得先舀一瓢酸汤,吃了顿感解乏。
酸汤鱼的汤料调配时,将锅置火上油烧至五成热,放入姜片、葱段煸炒出香味,再加入酸汤,待汤开得直翻泡,加入洗净去根黄豆芽、去皮斜刀切片鲜竹笋、莲藕、去皮切片土豆、温水泡过菱形豆皮、打结海带……各种配料,缺一不可。美味汤料熬好后,再将事先吐过泥、泻过腹的一斤到两斤左右重的活鱼取出,在其左侧胸鳍下切一小口,掏出苦胆后入锅。只见:“鱼入沸汤尚窜游”,然后放入木姜子、鱼香菜、姜葱蒜等作料。
这也难怪,用此酸汤煮出的鱼,自然酸得正,腥味全消,非醋可比。其蘸水都是野生香料,不用酱油,吃了酸汤鱼,解暑生津,真山野风味。
当地人有云:“鱼熟千滚,越煮越紧”,食之甚美。
一种饮食,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遗失很多东西,或许也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在黔东南,酸汤鱼的作法依然如此原始纯朴。许多外地的酸汤鱼在做法上,姑且不论其酸汤是否正宗,只看其鱼去肚褪鳞,鱼割成连着的数节入锅,已不能“窜游”矣的通行吃法,就不由让吃过正宗酸汤鱼的人更加怀念其原先最初的风味也。
在当地,酸汤鱼美味且价不贵,连同下火锅的菜料,三五个人,百元左右,寻常百姓自我逍遥,扶老携幼,进正宗酸汤鱼馆真乃自在。这美味留在民间,大块朵颐,吃得不累。
看苗舞、品习俗、吃美味酸汤鱼……这平平实实的生活,却有一种怦然心动,竟然让人如此舒坦,是久别重逢?是似曾相识?更是和谐共处。也让人顿感民族文化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