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正式写入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党员主体地位”得到了党内最高法规的确定。“党员主体地位”的概念从初步提出,即2006年6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到2012年正式写入党章仅用了6年时间。总体来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党员主体地位”是个全新的命题。目前,学术界对党内民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直接以党员主体地位及其实现途径为研究对象的显然所见不多。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郭群英副教授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及其实现途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直接将“党员主体地位”作为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这也是其申报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该著作共分为绪论、正文十章、结束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并简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正文部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结构,分三部分对党员主体地位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从第一章到第四章,着重从理论角度分析党员主体地位,包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总结中国共产党和国外政党在党员主体地位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是从第五章到第六章,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展开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考察(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分析目前党员主体地位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目前党员主体地位实现不够充分的问题,深入剖析阻碍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两大难关——“组织本位”和“官本位”。第三部分是从第七章到第十章,围绕当前党员主体地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推进党员主体地位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包括阐释了实现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坚持的原则、必须理清的若干关系、必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等,最后按照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要求,提出了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具体途径。结束语部分对党员主体地位建设的前景进行展望:随着党员主体地位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内民主氛围会更加浓厚,党员主体意识会得到显著提升,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会越来越充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党就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具体而言,该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点:
  一是研究视角比较新颖。以往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界定主要是从活动主体、权利主体这个角度来界定,该著作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权力主体和价值主体的角度界定党员主体地位,并且明确提出“全体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权力来自于党员”的观点。对“党员主体地位”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指全体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权力来自于党员,党员在党内活动中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积极的、决定的地位。
  二是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党员主体地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只有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该著作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古今中外”的原则,“古”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党员主体地位建设的影响,“今”主要通过实证考察分析当前党员主体地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主体地位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教训;“外”主要是借鉴和吸取国外政党在党员主体地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三是研究内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该著作敢于直面当前制约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两大障碍——“组织本位”和“官本位”。目前,“党员主体地位”的命题虽然已经提出,但离党员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还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存在“组织本位”倾向,普通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存在“官本位”倾向,而这两种倾向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该著作通过列举这两大本位倾向的主要表现,分析它们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以及对党员主体地位建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并积极探索寻找解决这两大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是研究方法多元。该著作综合运用了党史党建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将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实证考察法、系统分析法等有机结合,拓展了党员主体地位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充分运用社会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各行业和各领域发放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3份,问卷涉及党员人群包括:农村党员、国企及事业单位党员、党政机关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其他领域的党员以及党外人士等。调查问卷所收集的这些数据,为深入了解现阶段党员主体地位建设的实际状况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为青年学者,作者能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并且顺利通过结项,确属不易,值得高兴。但这毕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看到关于党员主体地位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和拓展的地方,比如,关于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程度的评价体系研究,关于不同领域的党员主体地位的分类研究,关于党员主体地位建设过程中应把握的规律研究等,这些都有待作者今后进行深入研究。从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视角独特、富有新意的党建研究著作,对于深化和拓展党内民主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本次语文项目学习设计于我国新冠疫情接近尾声之际,我们一直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疫情中,笔者也曾搜集相关时事材料作为教学载体,带领学生探讨疫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是,由于素材缺乏一定的典型性,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杂乱的状态,对于学生的触动也是片段式的。李煜辉说:“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我们要抓住根本,依托经典阅读构筑牢固的防线,培养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识力,让学生具
2009年元旦刚过,我高兴地去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543室见我的导师林崇德教授。手捧着《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我急着翻看正文内容时。听到导师说“封笔著作”,我一下蒙了,在我心目中,林崇德教授永远蒸蒸日上的,怎么就封笔了呢……  读完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我思考万千。现在,我还不时地翻阅其中的片断。    一部娓娓道来的叙事学术著作    “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读“80后”散文家韩晗的新著《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版),令人有移步换景之感。在书中,作者用明白晓畅、洗炼自如的语言与文化散文的创作方式,站在时代的高度,描绘了捷克的文化、历史、艺术、政治等独特的人文风景,并从大文化视角客观分析了捷克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认为不同的国家应该拥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道路自信”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与时
关于当代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的颓败,论者多从外部找原因,以为市场经济及其带来的新的文化生产、消费方式是主因。这个外部原因自然重要,但衡量文学是否颓败,还要有一个内部指标。那就是:文学精神的丰盈程度。从这个指标来看,当代文学自新世纪以来的颓败就更加触目惊心。因为,对许多作者而言,文学早已不是志业,而是职业,甚至是商业。正是这种内部认知的位移,导致文学精神的萎缩,文学品格的陷落。其表征是文学认可度的降低。
八九个年轻男子竖起大拇指朝向你笑着,其中几个十足还是个孩子。他们一身戎装,满满地挤在一辆开往滇西抗日前线的军车上,目光似乎不全是对着相机镜头。哦,那是对着欢送他们的中国老百姓——用作一本书的封面与封底的这幅照片,穿过65年的历史尘埃,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脑中顿时闪现爱伦堡对1941年6月22日凌晨牺牲于希特勒突然袭击的苏联红军年轻士兵的描述:那一天,他们还来不及用鲜花和亲吻向恋人表达爱情……  苏
旅游,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打开旅游这扇窗,《地球的故事》系列为您呈现窗外的世界景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忙碌的人类每天都在勤恳地为自己的前途而奔波劳累,这种忙碌的感觉也许是我们普通人的常态,但不能算作一种“生活的消费”。旅游,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在旅行的途中,我们留下脚印,收获友情,领略各式风情,看遍这神奇的蓝色星球上每天发生的异彩纷呈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来自人类的探索,更需要人类
近日翻看十年前的《读书》杂志,读到康正果先生《浮世的炎凉风光》(1995年第11期)一文。文中,作者提到晚明色情文化泛滥的原因时说:“很多学者往往喜欢把淫书的盛行归罪于当时社会的全面腐败。”他认为这夸大了现实生活中的淫风与色情出版物大行其道的因果联系,并认为出版牟利的动机是不可忽视的。  康先生的讨论主要围绕《金瓶梅》展开,而我由此却想到了民国时期的性文化兴起问题。民国时期,有关性问题的著作大量涌
国家典籍博物馆集中展陈空间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筑面积 11549 平方米,拥有展厅 10 个,是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国家级博物馆,不仅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也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中面积 较大、藏品较丰富、代表性展品较多的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图书阅览的一种新形式,是以收藏、保护、宣教、研究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学术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其的建立可以使博物馆与
中古时代时局动荡,许多文人死于非命,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个王朝的著名诗人薛道衡(540-609)就是其中一位——他在70岁时被隋炀帝杨广(569-618)杀掉。  《隋书·薛道衡传》载,隋炀帝上台后,薛老由检校襄州总管调任播州刺史,不久即上书请求退休,炀帝不同意,召他进京,准备另行安排为秘书监;而薛老到京以后,特别呈上《高祖文皇帝颂》,把今上的父皇隋文帝杨坚(541-604)大大歌颂了一番,不料炀
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