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审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是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有效输入、整理、认真思索的过程。养成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正确解答数学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内容精练、抽象,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薄弱,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学生解题时往往只根据对题目的初步印象,习题的错误率较高,不少错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 把握视界,放开“数学眼光”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必备之一。教材中的习题多以图画和图文形式出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看到题目时,教师要巧妙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审题关键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数学眼光去捕捉信息。在教学典型课例“认识乘法”时,学生观察主题图时注意力会被可爱的鸡、兔所吸引,教师开始的提问就要有针对性的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很快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搜索,用简练明确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指向清晰,唤起学生获取新知的期待,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题,学生的数学思维会慢慢被建立起来。
二 走近生活,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面对信息繁多的情景图,学生自我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题中的××,走进题意所述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内心走近题目。如在“认位置”教学中,体会左、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直观感知左、右,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手拍拍手,右手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感悟左和右。再把学生带入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图,分别由学生自己说说你是小明或你是小红,坐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这种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想象,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不失为一种审题的好办法。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贴近学生生活,把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最大可能的让他们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时刻感受数学的气息与氛围。
三 实践感知,亲历思考过程
低年级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情境或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题目形象化、直观化,从而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审题的习惯。如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低年级学生在呈现众多信息的情境图中找需要的条件,因此仔细查找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基本技能。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先要要求学生认真地一字一字地读题,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精读领悟,弄清题意。引导学生审题时做到有条理,及时动笔作标记,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对一些概念性的字眼,要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为正确解题扫清障碍。
四 分层解读,促进审题思考
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最大障碍是文字障碍。呈现出来的数学题目,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会读其字,不解其意。读题的、听题的都是一头雾水,审题更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题目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寻找“题眼”,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文具盒40元,一盒水彩笔30元,一只书包50元;(1)一个文具盒比一盒水彩笔贵多少元?(2)一盒水彩笔比一只书包便宜多少元?“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不太明白,可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后交流、比较体会。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理解,接着小组讨论,再转换成50比40多多少?30比50少多少?这样,题目就容易理解多了。
一种良好的习惯使人一生受用,良好的审题习惯更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审题,让审题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需要教师长期渗透于教学的每一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 林
一 把握视界,放开“数学眼光”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必备之一。教材中的习题多以图画和图文形式出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看到题目时,教师要巧妙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审题关键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数学眼光去捕捉信息。在教学典型课例“认识乘法”时,学生观察主题图时注意力会被可爱的鸡、兔所吸引,教师开始的提问就要有针对性的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很快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搜索,用简练明确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指向清晰,唤起学生获取新知的期待,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题,学生的数学思维会慢慢被建立起来。
二 走近生活,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面对信息繁多的情景图,学生自我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题中的××,走进题意所述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内心走近题目。如在“认位置”教学中,体会左、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直观感知左、右,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手拍拍手,右手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感悟左和右。再把学生带入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图,分别由学生自己说说你是小明或你是小红,坐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这种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想象,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不失为一种审题的好办法。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贴近学生生活,把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最大可能的让他们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时刻感受数学的气息与氛围。
三 实践感知,亲历思考过程
低年级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情境或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题目形象化、直观化,从而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审题的习惯。如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低年级学生在呈现众多信息的情境图中找需要的条件,因此仔细查找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基本技能。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先要要求学生认真地一字一字地读题,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精读领悟,弄清题意。引导学生审题时做到有条理,及时动笔作标记,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对一些概念性的字眼,要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为正确解题扫清障碍。
四 分层解读,促进审题思考
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最大障碍是文字障碍。呈现出来的数学题目,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会读其字,不解其意。读题的、听题的都是一头雾水,审题更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题目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寻找“题眼”,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文具盒40元,一盒水彩笔30元,一只书包50元;(1)一个文具盒比一盒水彩笔贵多少元?(2)一盒水彩笔比一只书包便宜多少元?“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不太明白,可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后交流、比较体会。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理解,接着小组讨论,再转换成50比40多多少?30比50少多少?这样,题目就容易理解多了。
一种良好的习惯使人一生受用,良好的审题习惯更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审题,让审题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需要教师长期渗透于教学的每一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