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新乡市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大难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5-02
近年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可是,在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或者进展缓慢,或者萎步不前,或者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最近,作者在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庄调研发现,畏难情绪是阻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的主要障碍。这些畏难情绪主要来自“三个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整合后农民居住、耕种不方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他们通过规划把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整合为五个新型社区,并且全面推进。在整合过程中,他们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其他城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成为制约新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协调、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等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性的改革任务,从2006年起,新乡市就开始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新乡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科学谋划了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即: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新农村,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市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说,新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一个是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载体,促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个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载体,缩小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使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和城市相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从而构筑转移农民、壮大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
二、三大难题破解的方略分析
第一,破解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难题。观念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未来。新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是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崛起的原动力。早在新型社区建设之初,南蒲办事处就抓住了“转变观念,变小农意识为现代新型农民”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节约土地为切入点为群众算明白账。2003年南蒲办事处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围绕如何解决节约用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为群众算了一笔账。办事处所辖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其余的37平方公里都是村庄、道路、河渠占地,尤其是村庄占地户均达1.1亩,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如果对办事处所辖28个行政村进行整合,预算可腾出1.2万亩建设用地,将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形势将转化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优势。
2.以宣传教育促进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从2004年开始,办事处就印制了多种精美宣传村庄整合的图册,并录制了光碟,在各村无偿发放和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并提出了村庄整合所需资金、土地耕种不方便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整合、新型社区观念深入人心。
3.以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适时引导。农民是最实际的群体,宣传得再好不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优越的硬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按照“整合村庄、教育先行”的思路,结合村庄整合的设想,办事处2004年投资1 420万元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将26所小学、6所中学合并为8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则为村庄整合奠定了教育资源优先共享的基础,再者也让群众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破解整合后居住、耕种不方便的难题。以一个或几个姓氏为村落居住生活,以一家一户为庭院居住劳动,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新型社区建设是对这一整体的冲击,这势必会出现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再加上社区建设主要以楼房居住为主,且远离责任田,给居住、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破解制约新型社区建设的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进行了大胆尝试。
1.高水平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住宅模式。在设计住宅时,他们没有照搬城市居民居住楼房的设计模式,而是结合农民居住习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简洁适用”的原则,聘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开发出了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楼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农民要求。同时,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
2.以价廉物美的多层住宅吸引农民。为减少单家独院的需求量,吸引农民自愿向多层住宅居住,办事处除在价格上制定优惠政策外,还组织农民代表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新型社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感受楼房居住带来的现代文明。参观回来后,群众报名主动要求居住楼房的人数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因此办事处将原规划的六个社区缩减为五个社区,进一步节省了土地。
3.以增收为目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办事处为了解决群众耕种不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向二产、三产转移。同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等。目前已引导群众栽种速生丰产林9 000亩,王家潭生态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使每亩土地的产出由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两千元左右,而且有效缓解了村庄整合后耕种不方便的压力。
第三,破解群众经济承受能力难题。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入住,平均每户最低需要投入10万元。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建房资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制约农民入住新型社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城建开发为手段壮大政府财力。南蒲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融城战略,先后将所有县城南北干道南延,拉大城市框架,带动了城建开发。政府财力壮大后,加大了社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2.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南蒲办事处以三个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政府财力,为村庄整合提供资金支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劳务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南蒲办事处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收益。同时,办事处还多方联系,为入住农户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进一步帮助农户较早地向新型社区集聚。
3.用财力吸引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办事处通过制定“三免费、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购房。即:免费提供宅基地,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助学助教补助,优先招工,优先参军;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只收取工本费,每户补助2 000元现金或者10吨水泥。同时确定通过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仍由集体经营、集体受益、群众分红,使群众既得到眼前实惠,又有长远利益,以至于在南蒲新村社区建设时报名农户超过了计划入住户数的290%。
4.分类推进多轮驱动。在实践中,南蒲办事处创造性地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新型社区的建设速度。所谓“抓两头”,就是在社区建设之初,通过激励和引导机制,让两部分人首先带头向新型社区集中,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富裕且资金雄厚的农户,一部分是家庭急需建房而原宅基不允许建房的农户,再加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住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就业城市化”的吸引,因此这两部分人很容易向社区集聚,这就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促进作用;所谓“带中间”,就是指家里有刚建成不久的新房,且资金也不是太宽裕,这部分人向新型社区集中的积极性不高。当大部分村民集中到新型社区之后,村里只剩下这些较少部分人,这时,由于集体不再继续向原村庄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道路、水电、生活等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迫使他们向新型社区迁移。对于极个别家庭特困户、五保户等,政府可采取免费居住、租赁入住、分期付款等形式保证全体村民入住新型社区。
三、结束语
新乡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与新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这是一个功在当代,惠及百万农民的民心工程,任重道远。2009年,新乡市在继去年成功建设127个新型社区的基础上,又启动建设58个。长垣县南蒲办事处的成功实践无疑为其他县(市、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明确目标是基础;编制规划是前提;搞好宣传是关键;政策引导是动力。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大难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5-02
近年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可是,在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或者进展缓慢,或者萎步不前,或者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最近,作者在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庄调研发现,畏难情绪是阻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的主要障碍。这些畏难情绪主要来自“三个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整合后农民居住、耕种不方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他们通过规划把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整合为五个新型社区,并且全面推进。在整合过程中,他们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其他城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成为制约新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协调、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等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性的改革任务,从2006年起,新乡市就开始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新乡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科学谋划了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即: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新农村,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市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说,新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一个是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载体,促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个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载体,缩小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使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和城市相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从而构筑转移农民、壮大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
二、三大难题破解的方略分析
第一,破解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难题。观念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未来。新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是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崛起的原动力。早在新型社区建设之初,南蒲办事处就抓住了“转变观念,变小农意识为现代新型农民”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节约土地为切入点为群众算明白账。2003年南蒲办事处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围绕如何解决节约用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为群众算了一笔账。办事处所辖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其余的37平方公里都是村庄、道路、河渠占地,尤其是村庄占地户均达1.1亩,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如果对办事处所辖28个行政村进行整合,预算可腾出1.2万亩建设用地,将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形势将转化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优势。
2.以宣传教育促进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从2004年开始,办事处就印制了多种精美宣传村庄整合的图册,并录制了光碟,在各村无偿发放和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并提出了村庄整合所需资金、土地耕种不方便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整合、新型社区观念深入人心。
3.以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适时引导。农民是最实际的群体,宣传得再好不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优越的硬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按照“整合村庄、教育先行”的思路,结合村庄整合的设想,办事处2004年投资1 420万元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将26所小学、6所中学合并为8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则为村庄整合奠定了教育资源优先共享的基础,再者也让群众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破解整合后居住、耕种不方便的难题。以一个或几个姓氏为村落居住生活,以一家一户为庭院居住劳动,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新型社区建设是对这一整体的冲击,这势必会出现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再加上社区建设主要以楼房居住为主,且远离责任田,给居住、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破解制约新型社区建设的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进行了大胆尝试。
1.高水平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住宅模式。在设计住宅时,他们没有照搬城市居民居住楼房的设计模式,而是结合农民居住习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简洁适用”的原则,聘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开发出了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楼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农民要求。同时,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
2.以价廉物美的多层住宅吸引农民。为减少单家独院的需求量,吸引农民自愿向多层住宅居住,办事处除在价格上制定优惠政策外,还组织农民代表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新型社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感受楼房居住带来的现代文明。参观回来后,群众报名主动要求居住楼房的人数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因此办事处将原规划的六个社区缩减为五个社区,进一步节省了土地。
3.以增收为目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办事处为了解决群众耕种不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向二产、三产转移。同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等。目前已引导群众栽种速生丰产林9 000亩,王家潭生态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使每亩土地的产出由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两千元左右,而且有效缓解了村庄整合后耕种不方便的压力。
第三,破解群众经济承受能力难题。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入住,平均每户最低需要投入10万元。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建房资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制约农民入住新型社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城建开发为手段壮大政府财力。南蒲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融城战略,先后将所有县城南北干道南延,拉大城市框架,带动了城建开发。政府财力壮大后,加大了社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2.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南蒲办事处以三个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政府财力,为村庄整合提供资金支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劳务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南蒲办事处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收益。同时,办事处还多方联系,为入住农户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进一步帮助农户较早地向新型社区集聚。
3.用财力吸引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办事处通过制定“三免费、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购房。即:免费提供宅基地,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助学助教补助,优先招工,优先参军;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只收取工本费,每户补助2 000元现金或者10吨水泥。同时确定通过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仍由集体经营、集体受益、群众分红,使群众既得到眼前实惠,又有长远利益,以至于在南蒲新村社区建设时报名农户超过了计划入住户数的290%。
4.分类推进多轮驱动。在实践中,南蒲办事处创造性地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新型社区的建设速度。所谓“抓两头”,就是在社区建设之初,通过激励和引导机制,让两部分人首先带头向新型社区集中,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富裕且资金雄厚的农户,一部分是家庭急需建房而原宅基不允许建房的农户,再加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住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就业城市化”的吸引,因此这两部分人很容易向社区集聚,这就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促进作用;所谓“带中间”,就是指家里有刚建成不久的新房,且资金也不是太宽裕,这部分人向新型社区集中的积极性不高。当大部分村民集中到新型社区之后,村里只剩下这些较少部分人,这时,由于集体不再继续向原村庄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道路、水电、生活等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迫使他们向新型社区迁移。对于极个别家庭特困户、五保户等,政府可采取免费居住、租赁入住、分期付款等形式保证全体村民入住新型社区。
三、结束语
新乡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与新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这是一个功在当代,惠及百万农民的民心工程,任重道远。2009年,新乡市在继去年成功建设127个新型社区的基础上,又启动建设58个。长垣县南蒲办事处的成功实践无疑为其他县(市、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明确目标是基础;编制规划是前提;搞好宣传是关键;政策引导是动力。
[责任编辑 吴明宇]